玻璃心、缺乏安全感、易怒、低自尊,當發現兒子性格上的種種問題時,他已經上小學了。而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說的「七歲性格已經基本定型,改不了了」,更把我打入深淵。
看著因為我一句「多吃點蔬菜」就兩眼泛紅的兒子;每天晚上默寫拼音、以淚洗面搞到半夜的兒子;幾乎不跟我說學校的事兒,也從不跟我撒嬌的兒子;我曾經那樣焦慮、自責。
難道就因為2歲前讓他獨自在外婆家長大;難道就因為接回來的時候我覺得他被「寵壞了」,管得比較嚴格;難道就因為輕信了「零起點」,沒讓孩子提前學起來,就毀了孩子的一生?
再看看那些育兒文章,動輒「影響一輩子」,「太晚了」,好像錯過了2歲前的陪伴,錯過了6歲前的早期教育,孩子的一生就這樣「沒戲」了?
我知道,自己在教育中犯了許多重大錯誤,但難道就沒有一個改正的機會?
如果您和我一樣,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自責、自我懷疑、甚至絕望,請您一定看下去。因為我的經驗證明,無論性格、親子關係,還是所謂的大腦開發,都是可以改變和改善的。
性格雖然定型,但成就因人而異
心理學認為,7歲前一個人的基本氣質性格已經定型,不會再有大的改變。
兒子內向、敏感、較真兒的性格確實再也沒有變。
但這性格既無褒貶,也不決定成就。
事實證明,性格內向、敏感甚至自卑的人可以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那樣改變科學,像默哈瑪·甘地那樣改變政治,像Lady Gaga那樣改變娛樂,還能像俞敏洪那樣改變教育。
沒錯,這幾個神人都性格內向,有些還曾飽受自卑的困擾。俞敏洪即使到了大學仍然因自卑而痛苦,但也在此時,他突破了自我,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套用一句《小歡喜》裡的臺詞:「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怎麼就被你說的不行了?」
越來越多的心理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可以通過改變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並練習有效的策略,從而解決行為上的問題。
簡單的說,當孩子覺得被批評是「天大的事兒」,他就會愛哭、玻璃心;當孩子覺得「父母皆禍害」,他就處處跟你對著來。但如果能夠幫助他了解,批評只是父母的情緒反應,爸媽對他有無條件的愛,他就會軟化下來,願意跟父母溝通。
當然,這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耐心和決心,我用了大概兩年的時間,讓孩子願意跟我說話,雖然有時也會陷入情緒的困局,但是我們都開始了解如何處理,不會為此煩惱,甚至為此生氣、吼叫。
終身都在進化的大腦
傳統的腦科學認為,人類大腦跟身體骨骼類似,在20歲左右就不再發育了。但在過去十幾年的研究裡,神經學家發現,人腦對經驗有著超乎大家想像的反應。
大腦就像肌肉一樣,能夠通過訓練改變腦容量,甚至某些腦組織結構。比如,每天堅持玩25分鐘記憶力遊戲的成年人,大腦裡控制注意力和記憶裡的區域就會連接的更緊密。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論,史丹福大學的麥格尼格爾教授的《意志力科學》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心理學課,又一次內容為基礎發行了心理學暢銷書《自控力》。
您看,即使孩子已經初中、高中,乃至已經成年,只要他願意在學業上努力,依然可以找到進步的途徑。所以大可不必在孩子小學、初中的時候就失去信心。
只要開始,就不算晚
正如前面提到,我們家老大的家庭教育開局不算成功,但通過學習兒童心理學的各種理論知識,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重新看待親子關係和溝通,老大到了初中突然開始講學校裡的事兒,問我的意見。
人家青春期吵翻天,我們家反而前所未有的輕鬆。
於此同時,孩子也好像「開竅」了一樣,成績越來越好,始終保持班裡的前五名,不再需要我操心了。
總結下來,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所有改變從修復關係開始與其緊盯著分數,不如科學運動訓練大腦溝通也是訓練,不但拉近親子關係,還鍛鍊左右腦協作我是曾在職場如魚得水,如今專心養育兩個孩子。讀了一柜子書,走了不少彎路,也收穫了滿滿的經驗與幸福。關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學所用、經驗教訓跟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