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金華站派出所民警在進站口執勤時發現了這個看上去八九歲的男孩。民警詢問男孩,男孩說爸爸把他帶到火車站就走了。民警和孩子等了一會兒,始終沒有家長找過來。 一開始,民警蜀黍也認為是孩子與家長一起出行後走失了,就將男孩帶到報警臺,用車站廣播幫男孩尋找家長。 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男孩叫小旭,9歲了,與家人一起居住在蘭溪。民警蜀黍問他為什么爸爸走了,小旭閉口不言。 經過警察阿姨耐心地安撫與開導,小旭終於說出了媽媽的手機號碼。
媽媽接到警察打來的電話時十分驚訝:兒子怎麼會從蘭溪到了金華火車站?然後怎麼會獨自在火車站? 她只知道上午爸爸帶著小旭出去了,也沒問「爸爸去哪兒」。 一小時後,小旭的媽媽和姐姐一起從蘭溪趕到了金華火車站。 哭笑不得的媽媽告訴民警:小旭性格內向,平時不愛與人交流,在學校也不合群。最近,他因為不服老師的管理教導被告狀了,爸爸急於改變這個情況,想到了把小旭獨自「扔」在火車站、讓他自己想辦法回家的法子。 爸爸把孩子帶到金華火車站,真的就在進站通道把孩子一推,管自己走了。他是想一來「懲罰」一下兒子,二來用這個法子迫使兒子與他人交流,鍛鍊一下兒子。
這心也太大了,如果孩子在火車站被人販子拐走了或者丟了,那就不是焦慮孩子的社交問題了,再後悔都晚了。 我覺得,在孩子性格這件事上,如果改變不了,那就不要一刀切。內向也有自己的優點,比如說,它能讓孩子更好的思考、沉澱。我們當父母的,如果能夠理解孩子,幫助孩子看見自己身上的特質,讓孩子能夠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內向這個缺點,也可以成為孩子獨一無二的「優勢」。
看到這個問題,其實我想說,我們教育孩子,應該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考慮父母的需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先是尊重,而後才是為他設計出屬於他的教育模式,這才是愛的本義啊! 說實話,作為一個媽媽,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合群,說不擔心肯定是假的。
所以我時常有意無意地教孩子們一些社交技能,希望能幫他們避免在和其他孩子相處時容易出現的問題,也希望能避免孩子不合群的問題。 所以也想分享一些實戰性的策略和技巧,都是我在養育孩子這些年總結出來的,可以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放鬆下來,希望能幫到處在同樣困境中的父母。 坦白說,學習如何跟集體妥善相處沒有速成大法,所需要的練習時間真的比想要中要多得多。它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大量的嘗試,孩子只有在人際交往上經歷大量的錯誤,才能最終知道並且明確自己社交技能的強勢和弱點。
這位「虎爸」的思路是:性格內向不開口,就強迫孩子在陌生環境找人問路……我怎麼覺得和當年我見識過的「瘋狂英語」一個套路? 我初中某一年的暑假,我媽和我一個小夥伴的媽媽一合計,送孩子去瘋狂英語夏令營吧?然後我們就去面試了。下面說說面試的經歷,不過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肯定有一些偏差的,不過大多數內容我還是記得比較清楚的。 我記得當時他們在一棟幾層小樓裡辦公,門口是創始人的巨幅照片,面試第一關就是讓我們指著創始人大喊: 我一定要超過你! 當時我作為一個初中生,還問了面試老師一句:
要用英語嗎? 我以為是測試我們會不會說這句英語呢…… 然後面試老師說不用,就講中文,為了讓我們突破心理障礙。 我現在想想,如果真的不會說英語,純粹就是口語不過關,詞彙量低,固定搭配不熟悉,和心理障礙有啥關係……不過當時我媽在旁邊很開心地看著我,於是我就配合了一下,大概喊了四五遍才通過這關,被認為是突破了心理障礙。
然後,我又被拉到那個小樓的天台上,讓我對著大馬路大喊,喊什麼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我一直記得,我被拉到天台上的一個桌子上站起來,腦海中還留著當時看到大街上的行人走來走去的場景。 好像後面又回到了辦公室,還被要求做了幾個伏地挺身。 然後就記不清了,當時應該是通過了所謂的面試,只不過後來我去參加另一個遊學項目了,就沒去那個夏令營,小夥伴聽說是去了,雖然我感覺夏令營結束以後他還是挺內向的…… 現在想想,這段經歷根本就不像是面試,更像是企業文化展示,或者是去體驗一下培訓方法吧,不過我媽當時跟我說的是去面試。
那時候我還小,也沒自己去查證一下是不是真的「瘋狂英語」。 不過,我清楚記得辦公室門口的確是掛著創始人的照片,所以我一直假定,上面這套模式就是「瘋狂英語」的模式。 這套模式和新聞中「虎爸」的共同點都在於:既然你不開口,我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就人為製造一個情境逼你開口。
問題是,孩子性格內向的成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同時有好幾個原因糾結在一起,是很複雜的。逼著孩子說話,有可能適得其反,要是再把孩子整出什麼心理疾病來就更糟糕了。 所幸,新聞中的孩子目前看來沒受到什麼明顯的精神刺激。 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內向也不是啥問題,順其自然就好。 更希望家長可以重視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畢竟未來好幾年孩子還是生活在自己身邊,錯誤的家庭教育方法,很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也會間接影響到家長自己,這個問題必須重視起來。
我們對內向的孩子其實,挺不友好的。 幼升小,好的私立小學除了考試,還有一個環節,就是面試。不管是集體面試還是單獨面試,每每這樣的環節越入眼帘,我和娃爹心裡都是一涼,嗯,基本是沒戲了。 哥哥是個有些敏感多思的靦腆小男生。我不願意給他貼上「內向」這個標籤,家裡家外,我們對他的安靜和不開口都只說是謹慎和靦腆。 這個靦腆的小男生,比別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
面試這種需要在短時間內對一個人建立信任,侃侃而談的特質,我的小男生他沒有。 他需要一段長長長長的時間去適應環境,對一個人產生好感。我們的畫畫課,上了兩個月,他才在課堂開口和老師打招呼,聊天。我們的音樂課,他上了一學年,年底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希望他能多開口和老師交流。
嗯,我們從小就了解他的性格,心裡明白,現代社會,外向型性格無疑會給一個人帶來更多的機會。而一個內向的人,縱使他的心裡是一座美麗紛呈的花園,但是內向就像是一堵高高的圍牆,所有春光都被擋在園內,你無從窺見。我們的社會節奏太快了,沒有時間讓我們去慢慢了解一個人,第一印象往往就決定了我們對一個人的固有印象。內向的人,靦腆的人,被慢慢的擠到了社會的邊緣,求職有劣勢,婚戀市場上也不被親睞,社交也屢屢受挫。 所以我太理解新聞裡那位爸爸的心理了。但理解歸理解,這樣的教育方式我並不認同。 自我們觀察到孩子的靦腆後,我們很小開始就給他創造社交的機會,不同的興趣班,不同的集體活動,我們儘量給他創造舒服的社交環境,給他機會表達,鍛鍊他適應環境的能力。
慢慢的,柔術課上因為動作標準,老師讓他到前面示範動作的時候,他雖然會紅著臉頰,但卻不會扭捏,大大方方地做完動作,回到隊列裡給我飄個得意的小眼神。而一年前,他上課的時候還掛著淚珠。 慢慢的,他走進興趣班的教室,不再緊抓著我的手不放,哭哭啼啼要回家,他會高高興興地和我揮個手,囑咐我要找個座位坐,不要站著等他,太累。 雖然陌生場合的小朋友社交,他一定不是最先開口破冰的那一個,但他漸漸的會在感知到環境的安全和舒適後,慢慢的開口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種努力,我們走了三年。 如今的他五歲了,還是那個靦腆的小男生,性子裡還是帶著謹慎與打量,卻也能捏著拳頭,給自己鼓勁,在臨別時開口說 祝您周末愉快! 敏感的孩子,他們對這個世界會多一份冷靜而清醒地打量,他們的觀察更加入微,他們對世事也會有更敏銳的洞察,這是他們的優勢。我們需要看到優勢所在。
一個慢條斯理的孩子不可能一下子變得雷厲風行,一個內向敏感的孩子也不會一下子變得外向開朗。以後走上社會,形勢所逼,他也許會默默地把自己築的牆削低兩公分,但那堵牆它會依舊在那裡。我們的孩子不會變成全然不同的另一個孩子。
我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性格,尊重Ta的特質。可以溫柔堅定的輕輕推他一把,給他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像文中爸爸一樣,打破孩子本來就不穩固的安全感,把他推入他最懼怕的陌生環境。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利用Ta的特質,發揮Ta的長處,輔助他實現蓬勃幸福人生。而不是否定孩子的獨特性。做父母的一定要在生活中多觀察,給孩子及時的幫助。
為什麼家長都喜歡把「內向害羞的性格」妖魔化? 有一天我去幼兒園接孩子,千娃的同學們一看到我,都「千媽」「千媽」打招呼,一些熱情、行動力強、明顯是火相性格的孩子會自告奮勇跑過來說:「千媽,我去幫你叫千千,她在小花園玩呢。
」 這時我看見千娃同班的一個小女孩佳佳蹲在樹下,低頭仔細揀著掉落的雞蛋花。我問道:「佳佳,你在幹嘛呀?」 佳佳抬頭看了我一眼,啥都沒說,尖尖的小臉上並沒有表情,又低下頭繼續揀花。 佳佳媽媽在一旁看到,衝佳佳責備:「佳佳,阿姨跟你打招呼,你怎麼這麼沒禮貌?」接著轉過來對我說:「對不起啊,小孩子不懂事。」 我笑著說:「沒關係,她在專心做她自己的事情呢。朝花夕拾的小女孩,真是很美好的一個畫面啊。」
千娃背著書包跑了出來,我們準備回家。這時佳佳一言不發地走過來,手裡拿著什麼東西,給了千娃一個,又給了我一個。 原來是她揀的兩朵比較新鮮的雞蛋花,還散發著陣陣清香,她把這作為禮物送給了我們。 我趕緊說:「哇,好棒啊,謝謝佳佳!」 這個小女孩依然什麼話也不說,臉上只有淡淡的羞澀,轉身跑向自己的媽媽。 佳佳媽媽繼續抱著歉意對我們說:「不好意思啊,這孩子就是古怪,一天到晚不知道搞些什麼名堂……」話沒說完,佳佳就拉著她往回走了。 看著這母女倆的背影,我想起,佳佳媽媽經常在班會裡說起佳佳—— 她說,佳佳太孤僻,不合群,總是喜歡一個人玩。
她說,佳佳在生活中太有自己的規則,如果破壞了她的既定秩序,她就會生氣。 她說,不論怎樣說教引導,佳佳都不肯主動叫人打招呼,給人不懂禮貌、沉默內向的印象。 她還說,佳佳似乎缺乏的好奇、挑戰的勇氣,一件事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她絕對不會去做。 每當說起孩子的這些表現,媽媽都是一臉擔心。她擔心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孤僻早熟」、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自閉」……在她眼裡,這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在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四種氣質類型中,有一種是「抑鬱質氣質類型」。
抑鬱質氣質類型的人,高級神經活動偏弱,具有較高的感受性和較低的敏捷性。他們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這些情緒往往來得微弱、緩慢和漫長。 大人們一聽到「抑鬱」二字,可能第一反應就是「不好,孩子果真是有毛病」——都抑鬱了,怎麼會沒有毛病? 「抑鬱質」,只是這種氣質類型的名稱而已。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抑鬱質氣質只是4大氣質類型中的一種。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曾說: 性格本就沒有優劣之分,只不過是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任何氣質類型,都存在著向某些積極的或消極的品質發展的可能性——有可能成為性格良好的人,也可能成為性格不良的人。要讓氣質性格得到健康發育,就是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因材施教。 所以父母們不用一聽到抑鬱二字就緊張。 而實際上,在人際交往廣泛、崇尚外向型性格的當下,人們往往很容易用偏見的目光來看待具有這種性格特質的孩子。不懂他們天生的神經發育和活動特點,一味批評他們「不夠外向、不夠開放、不夠勇敢熱情」,放大他們的缺點、忽視他們的優點,給這些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正如這位安靜拾花的女孩佳佳。 在她媽媽的眼中,她是個有問題的女孩。 而在我眼中,她就是一個喜歡認真做自己事情的普通孩子,她很專注,社交能力也並不缺乏,因為她能夠把自己眼中的美好,與她的朋友無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