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爸」和他的兩個冠軍兒子

2020-12-26 今日滄州

本報記者 張 丹

「恭喜啊,王師傅,你現在是倆冠軍的爹了。」

44歲的王石倫是天成名著小區的保安。這些天不斷聽到業主跟他道喜,王石倫的心裡美滋滋的。

「倆冠軍的爹」,是這段時間王石倫聽到最多的稱呼。

人們嘴裡的兩個冠軍,是指王石倫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前不久取得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總決賽冠軍的哥哥王少傑;另一個是多年練散打,曾奪得亞洲青年武術散打錦標賽冠軍的弟弟王少朋。

武術世家

親兄弟倆從事的運動項目不同,但都能在各自領域嶄露頭角,實屬不易。

說起倆兒子走上體育道路,王石倫笑著說,這可能和他從小教倆孩子練武術有關係。

王石倫祖籍山東菏澤,出生於一個武術世家。

王石倫的爺爺是梅花拳第15代傳人,他從小耳濡目染,練得一身硬功夫。

上世紀90年代,王石倫來滄州做海鮮生意,後來也就在滄州安了家。

遵循家訓,在王少傑、王少朋兄弟倆六七歲時,王石倫便開始教他們練拳。

後來,孩子們在體育方面的特長,漸漸表現出來。

王少傑在佟家花園小學讀三年級時,跑步特別快,被體育老師發現後推薦到滄州市體育運動學校,跟隨姬秀梅教練練田徑。

王石倫說,王少傑特別喜歡中長跑,平時高興了就到操場上去奔跑,生氣了也要跑步宣洩,跟著姬教練一跑就是10多年。

二兒子王少朋從9歲開始,跟著滄州市體育運動學校的張洪滄教練練散打。

在張教練的調教下,王少朋的水平突飛猛進,2015年就在省級比賽中奪得獎牌。

騎著電動車,用繩子拽著兒子跑

王石倫是一名「虎爸」。

孩子畢竟是孩子,訓練苦的時候都想偷會兒懶。

王石倫說,偷懶是練武術的大忌,也是練體育的大忌。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意志力和吃苦能力,王石倫每天都會陪孩子們訓練。

早上陪老大練,晚上就陪老二練,一年365天,幾乎雷打不動。

王石倫忙活一天到家,經常疲憊不堪,得空恨不得趕緊躺下歇會兒,但看到孩子們,他咬牙爬起來,接著陪孩子們去訓練。

剛開始和孩子跑步時,父子能一起跑。

慢慢地孩子越跑越快,王石倫追不上了,他就騎著電動車,用繩子拽著孩子跑。

「一跑就是10多裡路,我在前邊騎電動車,把繩子拴在兒子腰上拽著他們跑,跌倒、擦破臉皮是經常的事。」王石倫說。

練體育太苦,王石倫的愛人狄桂英看著孩子們心疼,很多次給王石倫潑冷水:「雞窩裡還能飛出鳳凰來?」

王石倫說,練體育,吃苦是正常的,要練就得練出點名堂來。

王石倫說,這麼練孩子,其實他也有私心:孩子們體育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高考的時候能加分。

王石倫說,當初,他沒想到孩子們能進省隊,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只是希望孩子們能在體育方面有點兒特長,長大了之後的路也好走點。

「畢竟,我這個父親能給孩子們的東西有限,唯一期望的就是他們多長點兒本事。」王石倫說這話時,眼圈發紅。

生活的苦難,從不跟兒子說

為了培養孩子,王石倫可以說傾其所有,多少年默默承受著生活的重壓。

時至今日,王石倫依然記得20年前「那場災難」。

20年前,王石倫在滄州市小南門海鮮市場賣海鮮,幾年的生意下來,手裡「攢下」了大把貨款欠條,總額達37萬元。

別人欠他的,他也欠著別人的。他還欠著供貨商7萬元的進貨款。如果欠帳收回,貨款結清,算起來,他會有不菲的利潤。

但誰能料到,一次意外改變了王石倫的命運——他裝有37萬元欠條的手包丟了。

當他一一登門討債,將實情和盤託出時,竟沒有一個人認帳。37萬元貨款全打了水漂。幾十萬元的貨款要不上來,但他必須償還欠別人的數萬元錢。

他一下子虧了幾十萬元,生意從此做不下去了。

「當時,我幾乎是一蹶不振,躲在家裡不出門,甚至曾想過尋短見。」王石倫說,但看著尚需養育的兒子,他必須振作起來。

把孩子培養成材,就是他的夢。

他到花棚打工,給人家搬運、裝卸盆花,到飼料廠當裝卸工。他的妻子狄桂英去車站、商場等人員密集的地方蹬三輪車……

他們夫婦二人辛辛苦苦打工,一個月總共能掙兩三千元。

「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腿疼,但為了生活,為了孩子們能健康成長,再苦再累我們都能承受。」王石倫說,這些生活的苦難,他從沒對兒子講過。

孩子們練體育需要營養,生活再拮据,也要給兒子買雞蛋、買牛奶、買牛肉……王石倫把掙來的血汗錢,都花到了兩個孩子身上。

「最值錢的家當」

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王石倫夫婦可以說是孤注一擲。

「到現在我們仍沒有一個安穩的家,房子還是租的。」狄桂英的話裡透著心酸。

結婚20多年來,他們一家四口搬了5次家。現在他們在佟家花園小區租房住,已租了5年。

佟家花園小區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建成的老小區,王石倫一家租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裡外共兩個房間,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王石倫笑著說,他們家最值錢的就是南房裡的一個書櫃。

書櫃裡全是孩子們的榮譽證書和獎牌。

「2014年,少傑被省田徑隊教練高樹海選中,正式加入省專業隊。這是前些年孩子獲得的榮譽證書,河北省的冠軍自不必說,還有全國比賽的獲獎證書……」

王石倫說,經過這些年的專業訓練,王少傑的成績不斷攀升:2017年,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中首次參賽就獲得男子1500米第五名,在全國青年錦標賽中獲得1500米冠軍、奪得3000米障礙賽第二名;2018年,獲得國際田聯世界盃1500米的第七名、亞洲城市邀請賽1500米的冠軍。

「這個證書的分量很重,他還被授予『健將級運動員』稱號。」王石倫自豪地說。

「這些證書是少朋的。2017年6月,他在全國青年武術散打錦標賽上奪得70公斤級冠軍,為河北隊贏得唯一一枚金牌,也是他自己的第一枚全國性賽事金牌。還有這個帶著外文的證書,是他代表國家在韓國奪得的亞洲青年武術散打錦標賽散打冠軍。」

說起兩個兒子這些年來的成績,王石倫如數家珍。

如今,作為河北省體工大隊的職業運動員,王少傑和王少朋都在石家莊訓練。因為訓練忙,他們很少回家。

「我最怕的是孩子們訓練中比賽受傷,最希望的是他們好好訓練,多拿金牌,為國爭光。」說這話時,王石倫不再是那個嚴厲的「虎爸」,眼神中充滿了慈愛。

相關焦點

  • 58歲馬景濤罕曬娃,果然虎父無犬子!兩個兒子獲冠軍引矚目
    年的汗水全部存在兩個兒子憨憨的笑容當中了。 從文章中我們也能夠看出他非常的開心,能夠有這麼優秀的兩個兒子。 能看到由他所分享的圖片當中,馬景濤的兩個兒子都獲得了跆拳道的榮譽證書,滿臉汗的模樣,還露出了喜悅之情,兩個小朋友都笑得如此開心。
  • 虎爸的告白,是陪你一起強壯
    「我雖然說是最早一批帶他進入滑步車這個運動,但是我個人不是很強調說,你每次非要去爭冠軍、去拿第一名。」 「我很開心看到他這種去拼搏、去追的這種精神。我覺得這很重要。」
  • 虎爸的苦惱:兒子小升初未進名校父絕望跳樓
    兩代人都煎熬  從目標管理的角度,「虎爸、虎媽」這種「從頭管到腳」的教育是有成效的,他們的孩子往往學習成績不俗,長大後也較易獲得體面的工作,正如蔡美兒的大女兒同時收到耶魯和哈佛的錄取通知書。
  • 那些「虎爸、虎媽」們,現在都怎麼樣了?
    文中提到,蔡美兒為兩個女兒制定十大戒律。其實在我們身邊,真的有很多「虎爸、虎媽」,把孩子「從頭管到腳」,把「虎媽」蔡美兒的「十大家規」奉為寶典。   對於蔡美兒虎媽式教育和虎媽女兒們今天的名校生活,教育專家又有何看法呢?上海市第一中學校長朱立宏表示,虎媽式教育弊大於利。
  • 兒子錯一題「虎爸」將作業撕光 數學不允許99分
    華裔「虎媽」登上《時代》封面,引爆中西教育大討論,南京「虎爸」也不遜色:錯一題作業全撕光數學絕不允許99分楊彥觀點碰撞「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身為法學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賞了
  • 運動育兒,不是簡單做個虎爸
    兒子張一凡在張冠軍的影響下也是個運動達人。張一凡對騎行、遊泳、跑步等都熱情高漲。跑步、騎行、去健身房都會帶著兒子張一凡,朋友圈日常曬娃的張冠軍,給人的感覺是個暖心奶爸。其實他曾經是個不太注重教育方式的虎爸。
  • 金庸的教育信條:要想孩子成才,必須虎媽虎爸!
    國人教育流行虎媽虎爸的教育方式,相信嚴師才會出高徒,在金庸武俠世界中,好像也是如此。像楊康、慕容復等出身在豪門世家中,雖然從小衣食無缺,但過度安逸的環境,卻使得兩人抗壓性不足,造就後來悲劇的命運。相對的郭靖、喬峰等則都有著惡劣的童年經驗,在苦難與磨難中成長,最後發展為一代大俠。
  • 鋼琴天才郎朗和他的「虎爸」:父愛,也是一門需要修煉的藝術
    這天放學後從不拖延時間的郎朗回家又晚了兩個小時,郎爸積壓已久的憤怒爆發了,他讓郎朗回瀋陽,被郎朗拒絕了。憤怒之中的郎爸爸吼道:「好,吃藥,還是跳樓?選擇吧。你吃完了,我也跳樓,瀋陽我也不回。」還遞給兒子一板「交叉黴素」的消炎藥。同樣情緒激動的郎朗對著父親大喊:「我沒有錯!我伴奏去了,我為什麼要吃藥?我不吃!我就不吃!」
  • 「虎爸」回應「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陪伴最重要
    紅星新聞8月26日消息,近日,湖南長沙一位父親因「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兩小時,否則不準寫作業一事」引發網友關注。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位父親名叫羅格,是名戶外教練。在孩子兩歲的時,他便開始有意識地帶著兒子去戶外玩耍,如今兒子羅漢已經9歲,掌握了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各項技能。
  • 如此「虎爸」!
    「這名學生家長在群內回應其他家長,打孩子是因為孩子不背單詞、不完成作業、半夜偷玩手機等,還騙奶奶說需要用手機拍視頻和上傳作業,其實是拿手機玩遊戲等。」近日,一段父親因兒子玩手機,將其暴打出血的視頻,引發網友強烈譴責。
  • 「杭州虎爸」的兒子今年要讀大學了!11歲就掌握24項技能,學過足球...
    10歲參加世界盃速度輪滑馬拉松全程賽(42.195公裡),足球、籃球、桌球、羽毛球、圍棋、帆船、電子琴、書法、繪畫、陶藝、作文、小號、大鑔、表演、電腦、口琴、攝影……11歲的他就會24項技能,拿過省市各種比賽94個榮譽。彭衢杭爸爸彭水明,有「杭州虎爸」之稱。
  • 江蘇「虎爸」暴打兒子並發家長群,警方:已批評教育
    總想靠「批評和打罵」解決問題,孩子「屈打成招」,會逐漸使孩子內心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叛逆,引發抑鬱壓抑等各種問題,這樣是不行的。近日,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某家長將其在家暴打兒子的視頻發到家長群。這件事引發了大眾的熱議。
  • 「虎爸」每天帶娃戶外玩滿2小時能一直堅持下去嗎?
    在長沙,有這樣一位「虎爸」羅格,要求自己9歲的兒子每天必須戶外運動2小時,否則不準寫作業。由於中高考指揮棒的存在,大多數家長普遍只是重視孩子的文化課學習和對升學有幫助的文體才藝。與當今社會這種常見的帶娃模式相比,顯而易見,「虎爸」每天帶娃戶外玩滿2小時才允許寫作業的帶娃模式更科學、更合理一點,也更符合人們心中的期待,值得讚賞。有這樣一位通情達理的「虎爸」令人羨慕,也多多益善。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 「虎媽虎爸」的打罵式教育真的管用嗎?你支持虎爸虎媽的教育嘛!
    教育部門不提倡「虎媽」、「虎爸」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是自己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監護人。家長們必須明確自己的主體責任,不能隨隨便便就打孩子甚至是責罰孩子。
  • 鋼琴王子郎朗成才艱辛,非打即罵母子分離,「虎爸」教育令人心驚
    郎父為了更好監督兒子學琴,他辭去了自己的工作,甚至帶著年僅八歲的郎朗外出求學、輾轉各地比賽,留下郎母一人在瀋陽,郎朗自小便和母親分離。當時的郎朗年紀尚小,他會思念母親,而郎母因思念兒子,也會常去看望。可郎父卻認為,郎母這樣會影響郎朗學琴,就不再允許母子二人相見。
  • 晚間故事:兩個兒子虐待老人
    劉老漢生平,最在意的就是兩個兒子。女兒他也不是不疼,但用他的話說:「女兒早晚要嫁人,嫁了人就是別人家的人,兒子才能傳宗接代」。這是一套腐朽得不能再腐朽的老思想了,但是老一輩的人就認這個理,說也說不聽。預警二:產生體毒便秘會導致肛門有臭味,因為便秘後,大便堆積在腸道就會滋生細菌,細菌的生存就會分泌代謝產物,就一定會有臭味。這是一條廣東在建的一條高鐵。是知根知底!3、早上突然停電了。
  • 別人家的「虎爸」是真「虎」 帶3歲兒子騎行4002公裡到海南
    3歲半的高高打開手機上的視頻,和小夥伴分享著自己在海南的經歷,十分興奮。今年10月2日,羅新華騎著自行車帶著3歲半的兒子高高從湖南株洲出發,花了57天的時間,以騎行的方式遊歷全國36座城市。11月27日,他們抵達了本次騎行的終點站海南三亞,全程共騎行了4002公裡。在海南的4天時間裡,羅新華和高高騎行經過了海口、屯昌、瓊海、萬寧、三亞5個市縣。
  • 別人家的「虎爸」是真「虎」帶3歲兒子騎行4002公裡到海南
    3歲半的高高打開手機上的視頻,和小夥伴分享著自己在海南的經歷,十分興奮。今年10月2日,羅新華騎著自行車帶著3歲半的兒子高高從湖南株洲出發,花了57天的時間,以騎行的方式遊歷全國36座城市。11月27日,他們抵達了本次騎行的終點站海南三亞,全程共騎行了4002公裡。在海南的4天時間裡,羅新華和高高騎行經過了海口、屯昌、瓊海、萬寧、三亞5個市縣。
  • 「虎媽貓爸」與「貓媽虎爸」,哪種家庭孩子更有出息:差距明顯
    雖說媽媽強勢點,更加有利於家庭和睦,更有利於孩子成長,但凡事應該有個度,不能一味態度強硬,也要適當考慮孩子和奶爸的感受。我有這樣一個閨蜜,把老公和兒子管教得服服帖帖的,簡直就是叫他們往東,就沒人往西走的哪種。一次孩子犯錯了,寶爸和兒子一起被罰跪,事後閨蜜認為很正常。
  • 「虎爸貓媽」帶兒女自駕寮國過春節
    唐斌幸福的一家。唐斌很懷念即將結束的春節大假,這是他的第一次出國自駕遊——他和妻子帶著10歲的兒子、4歲的女兒,浩浩蕩蕩自駕寮國琅勃拉邦,過了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春節。  唐斌一家是2月1日上午,從樂山中心城區的家中出發的,與他們同行的還有7輛車、20多名樂山老鄉。根據計劃,全程共9天,行程近400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