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 tip
在「一帶一路」的發展歷史上,法顯是極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先驅者,他62歲從陸上出發列國取經,14年後從海上回歸,歸途的第一站就是青島。青島眾多法顯文化的研究群體,通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追求發現,法顯與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有緊密的聯繫,也證實了青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和南北交通樞紐的必然性。
青島出品的大型舞劇《法顯》今年6月在北京中國劇院首演。本報資料照片
大型舞劇《法顯》共分為四幕,全劇的情節圍繞法顯攜帶佛經,從蘇門答臘島出發,歷盡千辛萬苦,在海上漂泊七十幾天後在長廣郡(即青島嶗山)登陸的艱辛歷程。劇情的最後一幕中,遭遇風暴的船隻在海上漂泊,絕望的水手們面臨生命的最後考驗,情緒變得狂躁,法顯卻展現出他的慈悲,以強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水手們,就在這時,壯美的嶗山出現在舞臺背景之中。
「實際上用我們通俗的理解就是,法顯乘坐的船隻在海上遭遇了風浪,在疲憊到昏迷的狀態下,他也不知道漂到了哪個地方,看見有陸地就趕緊靠岸登陸了。」青島法顯文化研究所所長、青島理工大學副教授朱豔認為,雖然史料文獻不多,但珍貴的史料記載足已說明,當年法顯從青島登陸,已是不爭事實。
朱豔分析說,從嶗山的地理特徵看,特別是在嶗山頭至石老人之間,有著大量水深而相對平靜的海灣,從西往東分布有沙子口灣、登瀛灣、流清河灣、太清宮灣等。每個海灣又都有一條或數條通往嶗山深處的河流,形成大小不一的低川河谷。其中沙子口灣和登瀛灣屬於淺海河口海灣,外部有大福島拱護,潮水起落可以影響到很大的一片海灣面積和很長的一段河流,這裡是當地漁民常年打魚停靠的地方,也是法顯一行停船登陸最可能的地方。
法顯這位1600多年前東晉時期的高僧海外求經,遊歷30多個國家,獲得大批梵文律經和典籍,前後歷時14年,從斯裡蘭卡乘商船回國,從海路回國時在青島嶗山南岸登陸。關於法顯登陸後的眾多歷史真相,雖然沒有詳盡的史料和實物出現,但隨著法顯文化研究的深入,並被眾多青島學者專家追捧,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對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佐證作用。
嶗山華嚴寺門前的法顯嶗山登陸紀念雕像
朱豔認為,從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就開闢了循海岸水行的如琅琊臺、膠州少海等諸多古港口,沿渤海口的廟島群島經遼寧半島、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群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北航線。
「從法顯的《佛國記》中得知,當年法顯乘坐的商船是無動力帆船,正是途中因遇到颱風而被吹到嶗山的。」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首任所長林玉海分析,他曾專門到氣象臺調研過青島的氣候,青島屬於海洋季風氣候,多數年份的夏秋之際會有颱風,這也為南方北上的商船提供了天然動力,古籍史料也多有我國南方、包括琉球群島等漁民在颱風季節被吹到山東半島一帶的記錄。
颱風同時也極易使商船葬身海底。林玉海的同事、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被譽為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的邱玉勝說,2000年以後,中科院下屬的水下考古隊幾乎每到夏秋之季,都來山東半島一帶進行水下考古,位於沙子口灣外圍的大福島一帶就是幾個主要的沉船集中點之一。這也證實,這裡正是海上絲綢之路北線的主航線。
朱豔說,歷史讓法顯與青島結緣,法顯又將青島與海上絲綢之路結合在一起。表面看來,法顯在青島嶗山登陸是偶然的,但從諸多分析可以得出法顯一行在青島嶗山登陸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結論,這是天時地利多種緣由的集合,也是對青島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北線起航點和南北航線樞紐地位的一種再確認,留下了關於絲綢之路的珍貴歷史印記。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為東北亞、東亞、東南亞等國形成儒家文化圈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雖然史料記載有限,但法顯文化在青島卻流傳已久。經過20多年的探尋,學者不僅挖掘出了大量法顯的歷史故事,一些書法家還用小楷抄錄了《佛國記》這部曠世名著,加深了青島人對法顯大師的形象記憶。
2013年8月20日,致力於地域文化挖掘和法顯文化研究的青島昌善之緣董事長任敦德,將著名書法家高玉倬先生手抄卷《佛國記》影印本,捐贈給青島市城陽區檔案館永久珍藏。「2013年是法顯大師求法回國1600周年,也是《佛國記》誕生1600周年,為弘揚法顯大師的精神,挖掘、搶救和保護優秀民族文化遺產,高玉倬先生歷時三個半月時間,手抄完成《佛國記》。」任敦德介紹,後來將手抄本影印了20冊,已捐獻給省市區各級檔案館收藏。
在城陽區法海寺內,也存放著一本東晉高僧法顯著作的《佛國記》手抄本影印版。青島一批熱心人士還自發籌備了「青島法顯文化促進會」,目的是為了弘揚法顯文化。
林玉海說,根據史料推測,法顯海歸漂泊在青島登陸後就開始著手編譯經文,不分晝夜,在他臨終前的七年多時間裡,總是緊張艱苦地進行翻譯經典的工作,共譯出了6部63卷,共計一百萬多字。
由青島市文廣新局出品、青島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創作的舞劇《法顯》在北京中國劇院首演獲得首都觀眾好評,7月29日、30日還將在青島大劇院再度上演。
「雖然舞劇《法顯》2016年1月正式啟動,但整部劇的策劃、論證、籌備期則長達兩年。」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青島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明介紹,2014年6月,青島市文廣新局成立法顯及絲綢之路系列文藝作品創作領導小組,在深入調研、數次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法顯系列文藝作品創作行動方案》,包括電影、電視文獻片、舞劇、雕塑等不同藝術門類。李明認為,《法顯》不僅呼應了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也呼應了青島的城市戰略構想。法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其大無畏精神和不畏艱難、執著求取真諦的精神正是絲綢之路精神的內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他的求法經歷更凸顯了中國人對理想信念永不言棄、執著追求的精神,契合了「中國夢」的理想主旨——堅持夢想,為夢想而奮鬥,這也是以法顯精神打造精品舞劇《法顯》的意義所在。朱豔介紹,在青島,有一支探尋法顯文化的文化學者和熱心市民隊伍,他們不僅出版了畫冊《法顯路三人行》和學術著作《法顯西行一千六百年祭》,完成了法顯造像,創作了油畫《法顯與科學》等。這些法顯文化的延續和繼承,對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文明的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在青島市區的湛山寺,供奉著一尊雕塑家劉春弟的作品《法顯銅像》雕塑;青島油畫家王光章則歷時3年創作完成了油畫《法顯像》;另一位青島油畫家管恩智也用整整3年的時間,潛心創作了《佛遊天竺記畫傳》系列,用12幅油畫作品連環再現了法顯大師的「西行求法之旅」;青島作家朱正富創作完成了電視散文《法顯在青島》;央視在青島拍攝完成的電視紀錄片《重走法顯路》也將要播出……這一切體現了法顯文化在青島的繼承和發揚。
朱豔曾沿法顯西行的部分路線考察
位於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栲栳島南岸的潮海院,是一處印記著法顯足跡的地方,眾多研究法顯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這裡就是法顯登陸青島、並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地點。在朱豔以及青島民間法顯文化追隨者的引路下,記者來到潮海院。這裡南面臨海,其餘三面環山,空氣清新,潮海院內的千年古樹、古井,也記錄著法顯曾經與青島不解的緣分。
潮海院內立有法顯的生平簡介:法顯,俗家姓龔,今山西人,著名旅行家、翻譯家、高僧,中國第一位到外國取經的人,比唐朝玄奘早了200年。法顯和尚3歲童真出家,20歲受具足戒,是個嚴守戒律,篤志修行的人。
根據朱豔講述,公元399年,法顯已年過六旬,他和同伴一行人從長安出發,經甘肅張掖、敦煌、陽關、白龍堆大沙漠、新疆樓蘭、吐魯番、于闐、葉城,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北印度,然後途經克什米爾、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原北印度和西印度地區,進入佛教發源地中印度,一路走,一路學,最後進入南印度,包括現在的島國斯裡蘭卡。大約413年前後,法顯滿載佛教經文,從海路回國,海中突遇暴風,漂泊到今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一番休整之後,再次啟航,當年8月26日,法顯一行到達嶗山沿海。
「可惜在文革中,潮海院塑像被毀,寺廟被拆。後來經修復的潮海院闢為海軍招待所,由湛山寺方丈明哲題寫的院名『潮海院』三個大字,正殿廊道裡掛著高僧法顯的畫像、法顯西行路線圖和潮海院簡介。院內現存6株銀杏樹中,有4株經鑑定樹齡在1000多年。」島城民間法顯研究第一人張梁給青島早報記者介紹潮海院的歷史變遷,唐代時潮海院被毀,宋代重建,明萬曆年間重修,1939年時,房屋完好,有僧人20餘人,住持為海靜和尚。至解放初期,只剩下住持海靜和徒弟二人住在寺中,1955年前後,海靜和徒弟相繼圓寂,土地和房屋歸栲栳島村所有,房屋用於村辦小學和農技學校,後因國防需要,劃歸栲栳島駐軍。
位於嶗山沙子口的潮海院環境幽靜
「國內有學者認為,法顯登陸青島只是一件偶然事件,可能沒有在嶗山長住,而是稍作休整後直接南下到了當時東晉都城南京。」朱豔說,但她對這個觀點有不同的看法,根據她近年來的研究認為,法顯在這裡登陸,之後也是在潮海院裡講經,潮海院原名叫石佛寺,由東晉太守所建,可能就是為法顯而建的,法顯在這裡完成了聞名於世的《佛國記》,打開了中國與海外30多個國家文化交流的大門。
對朱豔的說法,中國作協會員、青島城陽區作協主席馬立憲也有印證,他說,東晉時期的不其城(城陽)為長廣郡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求經的名僧,就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法顯在這裡逗留了一段時期,翻譯了部分佛經,並在靠岸登陸處創建了石佛寺,從此,佛教在嶗山地區聲望大震。
林玉海也認為,法顯當年在青島登陸後,不可能立即返回當時的都城南京,極有可能在嶗山停留休整。因為在1600年前的東晉,佛教信仰比較盛行,法顯在青島尋得一處靜地講經,翻譯佛經是非常有可能的。而著名的《佛國記》初稿,也有可能就是在青島完成的。
馬立憲介紹,古代中國有三位著名求法者:法顯、玄奘和義淨,法顯陸路去,海路還;玄奘陸去陸還;義淨則海去海還。只有法顯的足跡早早地在地球上畫出了一個大大的「圓圈」。按其歷史影響,可稱為「法顯文化圈」,法顯事跡選入印度中小學課本已有多年。
打開地圖,沿著法顯行進的足跡看,更能說明1600多年前的「法顯之旅」,恰好沿著「一帶一路」貫穿中亞、南亞、東南亞,逆時針劃了一個「C」字形的圈,起點和終點,正是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路」的起點西安與青島。青島因此也成了法顯求經途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法顯是在回國後因《佛國記》成名,所以「法顯文化」應該起源於青島。
「法顯一生唯一的傑作是《佛國記》,該書又名《法顯傳》或《歷遊天竺記傳》,作為世界經典佛學名著,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版本,為各國學者關注和研究,為推動中亞、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朱豔說,1000年後《佛國記》又成為鄭和下西洋的指路明燈,對中國的航海、海洋文化、商務貿易、對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外國學者也認為,法顯是一個擁有偉大信念的人,他為求得佛法原典,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艱苦的旅程,也成為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朱豔和張梁在嶗山潮海院門前的石刻碑前
1990年,一次偶然機會,當時的青島小夥張梁接觸到了「法顯文化」,並且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追蹤法顯」,到現在已經專職追蹤26年了。他曾到各地圖書館和博物館等,查詢並收集相關法顯資料。
「1990年2月20日,我騎上自行車從青島嶗山出發,希望進行一次西部之旅。」張梁告訴記者, 在敦煌,他偶得一書《古西行記》,書裡講述了一人,名法顯,走入另一個文明古國,帶回經典,讓人眼界大開,更讓他興奮的是,法顯歸國登陸是在他的家鄉嶗山。
研究法顯,成為張梁一生的追求。當年回到青島後,他辭去了工作,專心開始研究法顯文化。因為有關法顯的史料極少,張梁就四處查閱史料,探尋法顯在青島留下的印跡。在他的影響下,青島越來越多的民間文化學者、大學退休教授,開始對法顯文化產生了興趣,並不斷有人加入發掘法顯文化、傳播法顯文化的隊伍。不久,法顯文化三人行和法顯研究會等民間組織相繼成立。張梁給自己起了一個歷史厚重感很強的筆名「東夷」。在青島法顯學術界,提起「東夷」,許多人都被他研究法顯文化的精神所感動。
早報版面圖
早報記者 康曉歡 孫啟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