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上絲綢之路】開創海上絲綢之路第一人的原來是他!

2021-02-19 青島早報

Core tip

在「一帶一路」的發展歷史上,法顯是極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先驅者,他62歲從陸上出發列國取經,14年後從海上回歸,歸途的第一站就是青島。青島眾多法顯文化的研究群體,通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追求發現,法顯與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有緊密的聯繫,也證實了青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和南北交通樞紐的必然性。

青島出品的大型舞劇《法顯》今年6月在北京中國劇院首演。本報資料照片

大型舞劇《法顯》共分為四幕,全劇的情節圍繞法顯攜帶佛經,從蘇門答臘島出發,歷盡千辛萬苦,在海上漂泊七十幾天後在長廣郡(即青島嶗山)登陸的艱辛歷程。劇情的最後一幕中,遭遇風暴的船隻在海上漂泊,絕望的水手們面臨生命的最後考驗,情緒變得狂躁,法顯卻展現出他的慈悲,以強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水手們,就在這時,壯美的嶗山出現在舞臺背景之中。

「實際上用我們通俗的理解就是,法顯乘坐的船隻在海上遭遇了風浪,在疲憊到昏迷的狀態下,他也不知道漂到了哪個地方,看見有陸地就趕緊靠岸登陸了。」青島法顯文化研究所所長、青島理工大學副教授朱豔認為,雖然史料文獻不多,但珍貴的史料記載足已說明,當年法顯從青島登陸,已是不爭事實。

朱豔分析說,從嶗山的地理特徵看,特別是在嶗山頭至石老人之間,有著大量水深而相對平靜的海灣,從西往東分布有沙子口灣、登瀛灣、流清河灣、太清宮灣等。每個海灣又都有一條或數條通往嶗山深處的河流,形成大小不一的低川河谷。其中沙子口灣和登瀛灣屬於淺海河口海灣,外部有大福島拱護,潮水起落可以影響到很大的一片海灣面積和很長的一段河流,這裡是當地漁民常年打魚停靠的地方,也是法顯一行停船登陸最可能的地方。

法顯這位1600多年前東晉時期的高僧海外求經,遊歷30多個國家,獲得大批梵文律經和典籍,前後歷時14年,從斯裡蘭卡乘商船回國,從海路回國時在青島嶗山南岸登陸。關於法顯登陸後的眾多歷史真相,雖然沒有詳盡的史料和實物出現,但隨著法顯文化研究的深入,並被眾多青島學者專家追捧,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對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佐證作用。

嶗山華嚴寺門前的法顯嶗山登陸紀念雕像

朱豔認為,從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就開闢了循海岸水行的如琅琊臺、膠州少海等諸多古港口,沿渤海口的廟島群島經遼寧半島、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群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北航線。

「從法顯的《佛國記》中得知,當年法顯乘坐的商船是無動力帆船,正是途中因遇到颱風而被吹到嶗山的。」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首任所長林玉海分析,他曾專門到氣象臺調研過青島的氣候,青島屬於海洋季風氣候,多數年份的夏秋之際會有颱風,這也為南方北上的商船提供了天然動力,古籍史料也多有我國南方、包括琉球群島等漁民在颱風季節被吹到山東半島一帶的記錄。

颱風同時也極易使商船葬身海底。林玉海的同事、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被譽為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的邱玉勝說,2000年以後,中科院下屬的水下考古隊幾乎每到夏秋之季,都來山東半島一帶進行水下考古,位於沙子口灣外圍的大福島一帶就是幾個主要的沉船集中點之一。這也證實,這裡正是海上絲綢之路北線的主航線。

朱豔說,歷史讓法顯與青島結緣,法顯又將青島與海上絲綢之路結合在一起。表面看來,法顯在青島嶗山登陸是偶然的,但從諸多分析可以得出法顯一行在青島嶗山登陸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結論,這是天時地利多種緣由的集合,也是對青島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北線起航點和南北航線樞紐地位的一種再確認,留下了關於絲綢之路的珍貴歷史印記。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為東北亞、東亞、東南亞等國形成儒家文化圈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雖然史料記載有限,但法顯文化在青島卻流傳已久。經過20多年的探尋,學者不僅挖掘出了大量法顯的歷史故事,一些書法家還用小楷抄錄了《佛國記》這部曠世名著,加深了青島人對法顯大師的形象記憶。

2013年8月20日,致力於地域文化挖掘和法顯文化研究的青島昌善之緣董事長任敦德,將著名書法家高玉倬先生手抄卷《佛國記》影印本,捐贈給青島市城陽區檔案館永久珍藏。「2013年是法顯大師求法回國1600周年,也是《佛國記》誕生1600周年,為弘揚法顯大師的精神,挖掘、搶救和保護優秀民族文化遺產,高玉倬先生歷時三個半月時間,手抄完成《佛國記》。」任敦德介紹,後來將手抄本影印了20冊,已捐獻給省市區各級檔案館收藏。

在城陽區法海寺內,也存放著一本東晉高僧法顯著作的《佛國記》手抄本影印版。青島一批熱心人士還自發籌備了「青島法顯文化促進會」,目的是為了弘揚法顯文化。

林玉海說,根據史料推測,法顯海歸漂泊在青島登陸後就開始著手編譯經文,不分晝夜,在他臨終前的七年多時間裡,總是緊張艱苦地進行翻譯經典的工作,共譯出了6部63卷,共計一百萬多字。

由青島市文廣新局出品、青島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創作的舞劇《法顯》在北京中國劇院首演獲得首都觀眾好評,7月29日、30日還將在青島大劇院再度上演。

「雖然舞劇《法顯》2016年1月正式啟動,但整部劇的策劃、論證、籌備期則長達兩年。」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青島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明介紹,2014年6月,青島市文廣新局成立法顯及絲綢之路系列文藝作品創作領導小組,在深入調研、數次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法顯系列文藝作品創作行動方案》,包括電影、電視文獻片、舞劇、雕塑等不同藝術門類。李明認為,《法顯》不僅呼應了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也呼應了青島的城市戰略構想。法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其大無畏精神和不畏艱難、執著求取真諦的精神正是絲綢之路精神的內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他的求法經歷更凸顯了中國人對理想信念永不言棄、執著追求的精神,契合了「中國夢」的理想主旨——堅持夢想,為夢想而奮鬥,這也是以法顯精神打造精品舞劇《法顯》的意義所在。朱豔介紹,在青島,有一支探尋法顯文化的文化學者和熱心市民隊伍,他們不僅出版了畫冊《法顯路三人行》和學術著作《法顯西行一千六百年祭》,完成了法顯造像,創作了油畫《法顯與科學》等。這些法顯文化的延續和繼承,對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文明的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在青島市區的湛山寺,供奉著一尊雕塑家劉春弟的作品《法顯銅像》雕塑;青島油畫家王光章則歷時3年創作完成了油畫《法顯像》;另一位青島油畫家管恩智也用整整3年的時間,潛心創作了《佛遊天竺記畫傳》系列,用12幅油畫作品連環再現了法顯大師的「西行求法之旅」;青島作家朱正富創作完成了電視散文《法顯在青島》;央視在青島拍攝完成的電視紀錄片《重走法顯路》也將要播出……這一切體現了法顯文化在青島的繼承和發揚。

朱豔曾沿法顯西行的部分路線考察

位於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栲栳島南岸的潮海院,是一處印記著法顯足跡的地方,眾多研究法顯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這裡就是法顯登陸青島、並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地點。在朱豔以及青島民間法顯文化追隨者的引路下,記者來到潮海院。這裡南面臨海,其餘三面環山,空氣清新,潮海院內的千年古樹、古井,也記錄著法顯曾經與青島不解的緣分。

 潮海院內立有法顯的生平簡介:法顯,俗家姓龔,今山西人,著名旅行家、翻譯家、高僧,中國第一位到外國取經的人,比唐朝玄奘早了200年。法顯和尚3歲童真出家,20歲受具足戒,是個嚴守戒律,篤志修行的人。

根據朱豔講述,公元399年,法顯已年過六旬,他和同伴一行人從長安出發,經甘肅張掖、敦煌、陽關、白龍堆大沙漠、新疆樓蘭、吐魯番、于闐、葉城,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北印度,然後途經克什米爾、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原北印度和西印度地區,進入佛教發源地中印度,一路走,一路學,最後進入南印度,包括現在的島國斯裡蘭卡。大約413年前後,法顯滿載佛教經文,從海路回國,海中突遇暴風,漂泊到今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一番休整之後,再次啟航,當年8月26日,法顯一行到達嶗山沿海。

  「可惜在文革中,潮海院塑像被毀,寺廟被拆。後來經修復的潮海院闢為海軍招待所,由湛山寺方丈明哲題寫的院名『潮海院』三個大字,正殿廊道裡掛著高僧法顯的畫像、法顯西行路線圖和潮海院簡介。院內現存6株銀杏樹中,有4株經鑑定樹齡在1000多年。」島城民間法顯研究第一人張梁給青島早報記者介紹潮海院的歷史變遷,唐代時潮海院被毀,宋代重建,明萬曆年間重修,1939年時,房屋完好,有僧人20餘人,住持為海靜和尚。至解放初期,只剩下住持海靜和徒弟二人住在寺中,1955年前後,海靜和徒弟相繼圓寂,土地和房屋歸栲栳島村所有,房屋用於村辦小學和農技學校,後因國防需要,劃歸栲栳島駐軍。

位於嶗山沙子口的潮海院環境幽靜

  「國內有學者認為,法顯登陸青島只是一件偶然事件,可能沒有在嶗山長住,而是稍作休整後直接南下到了當時東晉都城南京。」朱豔說,但她對這個觀點有不同的看法,根據她近年來的研究認為,法顯在這裡登陸,之後也是在潮海院裡講經,潮海院原名叫石佛寺,由東晉太守所建,可能就是為法顯而建的,法顯在這裡完成了聞名於世的《佛國記》,打開了中國與海外30多個國家文化交流的大門。

對朱豔的說法,中國作協會員、青島城陽區作協主席馬立憲也有印證,他說,東晉時期的不其城(城陽)為長廣郡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求經的名僧,就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法顯在這裡逗留了一段時期,翻譯了部分佛經,並在靠岸登陸處創建了石佛寺,從此,佛教在嶗山地區聲望大震。

 林玉海也認為,法顯當年在青島登陸後,不可能立即返回當時的都城南京,極有可能在嶗山停留休整。因為在1600年前的東晉,佛教信仰比較盛行,法顯在青島尋得一處靜地講經,翻譯佛經是非常有可能的。而著名的《佛國記》初稿,也有可能就是在青島完成的。

馬立憲介紹,古代中國有三位著名求法者:法顯、玄奘和義淨,法顯陸路去,海路還;玄奘陸去陸還;義淨則海去海還。只有法顯的足跡早早地在地球上畫出了一個大大的「圓圈」。按其歷史影響,可稱為「法顯文化圈」,法顯事跡選入印度中小學課本已有多年。

打開地圖,沿著法顯行進的足跡看,更能說明1600多年前的「法顯之旅」,恰好沿著「一帶一路」貫穿中亞、南亞、東南亞,逆時針劃了一個「C」字形的圈,起點和終點,正是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路」的起點西安與青島。青島因此也成了法顯求經途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法顯是在回國後因《佛國記》成名,所以「法顯文化」應該起源於青島。

  「法顯一生唯一的傑作是《佛國記》,該書又名《法顯傳》或《歷遊天竺記傳》,作為世界經典佛學名著,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版本,為各國學者關注和研究,為推動中亞、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朱豔說,1000年後《佛國記》又成為鄭和下西洋的指路明燈,對中國的航海、海洋文化、商務貿易、對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外國學者也認為,法顯是一個擁有偉大信念的人,他為求得佛法原典,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艱苦的旅程,也成為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朱豔和張梁在嶗山潮海院門前的石刻碑前

1990年,一次偶然機會,當時的青島小夥張梁接觸到了「法顯文化」,並且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追蹤法顯」,到現在已經專職追蹤26年了。他曾到各地圖書館和博物館等,查詢並收集相關法顯資料。

「1990年2月20日,我騎上自行車從青島嶗山出發,希望進行一次西部之旅。」張梁告訴記者, 在敦煌,他偶得一書《古西行記》,書裡講述了一人,名法顯,走入另一個文明古國,帶回經典,讓人眼界大開,更讓他興奮的是,法顯歸國登陸是在他的家鄉嶗山。

研究法顯,成為張梁一生的追求。當年回到青島後,他辭去了工作,專心開始研究法顯文化。因為有關法顯的史料極少,張梁就四處查閱史料,探尋法顯在青島留下的印跡。在他的影響下,青島越來越多的民間文化學者、大學退休教授,開始對法顯文化產生了興趣,並不斷有人加入發掘法顯文化、傳播法顯文化的隊伍。不久,法顯文化三人行和法顯研究會等民間組織相繼成立。張梁給自己起了一個歷史厚重感很強的筆名「東夷」。在青島法顯學術界,提起「東夷」,許多人都被他研究法顯文化的精神所感動。

早報版面圖

早報記者 康曉歡 孫啟孟

相關焦點

  • 開創著作新模式:首部反映海上絲綢之路長篇小說年底出版
    信息 開創著作新模式:首部反映海上絲綢之路長篇小說年底出版 >責任編輯: 知名作家於強、《絲路碧海情》創作者介紹作品創作經歷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9月10日電 (記者 楊伏山)首部以福建泉州為背景的海上絲綢之路題材小說
  • 謝鼎銘:古海上絲綢之路組畫創作第一人
    謝鼎銘在繪畫上已經走過了50餘載春秋,他的大半生精力和心血都交付在了古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組畫的創作上。1995年-1999年,他耗時5年時間完成38米長卷的《漠江百裡圖》,這是他個人的第一幅長卷作品,也是當時全中國篇幅最長的畫作。隨後,在1999年-2006年這8年時間,謝鼎銘又創作出一幅更長的畫卷《漠海真賞圖》,此幅畫作長達68米,描繪了漠海從源頭至源尾的岸邊風光。
  • 海上絲綢之路簡介
    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是由當時東西海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組成的國際貿易網。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形成主因是中國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地方諸侯也需海外資源交易以維持統治,東南沿海可以藉助夏冬季風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國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項交流。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 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盛大開幕
    26日晚,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隆重開幕。圖為節目《藍藍泉州灣》。  晚9時許,在舞檯燈光的投射聚焦中,象徵海絲的古船徐徐升起,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正式啟幕。  林文漪宣布開幕。  丁偉代表文化部對首屆「東亞文化之都」取得的豐碩成果,對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開幕表示熱烈祝賀。他說,「東亞文化之都」是中韓日文化合作的創新篇章。
  • 爾冬強:一個人的海上絲綢之路
    爾冬強是最早在中國提出視覺文獻概念的攝影藝術家,早在2000年,爾冬強就開始了絲綢之路視覺文獻拍攝計劃,他曾經與夫人李琳一起,駕車56天、行程1.8萬公裡,從上海至德國漢堡,完成對陸上絲綢之路的穿越,並在中華藝術宮成功舉辦了「一個人的絲路——爾冬強視覺文獻展」,展示15年來在陸上絲綢之路獲得的大量珍貴視覺文獻資料和實物、史料以及文物。
  • 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講述絲路傳奇
    原標題: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講述絲路傳奇 中國第一部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七集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14日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與央視紀錄頻道CCTV-9同時多集聯播。
  • 山東半島與古代北方海上絲綢之路
    編者按:北方沿海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通道,自先秦時期就有成熟的海上航線,徐福東渡即循此而行,後來中外民眾頻繁來往於此,形成了著名的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密切了中國同朝鮮、日本等地的聯繫。徐福是一位長期活動在山東沿海一帶的方士,他利用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以到海外求仙為名,贏得秦始皇信任,為其準備了遠走海外所必需的人員和物資,然後揚帆東渡,沿著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到了朝鮮半島南部與日本列島。徐福東渡為秦末漢初躲避苛政和戰亂的山東半島居民指出了一條走出海外謀生的途徑,而方士們宣傳的海外有仙山、仙境、仙人,以及不時出現的「海市蜃樓」幻境更是激勵人們走出海外去追求一種理想生活。
  •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在福建泉州首發
    》特種郵票全國首發式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舉行。 孫虹 攝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一式6枚,圖案內容分別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海上交通。 孫虹 攝  中新網泉州9月10日電 (記者 孫虹)中國郵政發行的《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10日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舉行首發式。  小方寸,大世界。
  • 「海上絲綢之路」主題郵局在南京啟用
    2016年9月10日,南京郵政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舉辦《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活動,設立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遊客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主題郵局同步揭幕啟用。
  • 廈門市成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智庫
    廈門市成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智庫 2017年05月17日 11:25 來源:廈門日報 作者:宗滿意 字號 內容摘要:廈門日報訊(記者宗滿意)昨日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建設高級研討會上
  •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 紀念和傳承絲綢之路精神
    崔佳明 攝 圖為9月10日,《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式高郵盂城驛舉行。 崔佳明 攝圖為伊朗駐滬總領館文化領事本哈明?阿扎德(左)為《海上絲綢之路》個性化郵票揭幕。 崔佳明 攝  中新網南京9月10日電 (記者 崔佳明)9月10日上午,《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首發式在「中國集郵之鄉」高郵盂城驛舉行。
  • 海上絲綢之路--海南視窗--人民網
    即日起,人民網海南視窗將推出「海南如何成為『海上絲路』橋頭堡系列報導」,與您共同謀劃「海上絲路海南篇章」,敬請關注。     外交部長王毅日前就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和海南省論壇年會服務保障工作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他表示,博鰲亞洲論壇不斷取得新成就,有利於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累寶貴經驗。
  • 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石獅市依靠泉州港海灣發展進入鼎盛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充分的強調對地域文化的傳承研究,將現代與東方古典神韻相交融,使建築既具有時代感,又展現出莊重和經典的一面,極具文化韻味和尊崇感。
  • 海上絲綢之路的原點:九日山
    清福建提督馬負書題「九日山」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唯一起點城市,而位於泉州南安豐州的九日山則可以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原點。根據有關歷史資料及民間傳說,千餘年前,在四川樂山有位唐代進士李元溥,他為躲避戰禍隱居到南安,並羽化成仙,李元溥由此被視為樂山山神,為此,人們建廟祭祀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年代,李元溥逐漸演化成泉州最早的海神———男海神。於是,人們修建昭惠廟,祭祀這位海神,還封他為「通遠王」,意即保護船隻平安遠航。
  • 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印記
    由國家旅遊局主辦的「美麗中國—2015年絲綢之路旅遊年」即將正式啟動,而近日取材於7省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圖片展」也走進了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一件件文物照片不僅在世人面前展示著中國商貿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曾經的繁榮,也勾勒出一個個古代港口城市的歷史變遷。如今,隨著「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這些港口城市也在重新打造屬於自己的城市名片,吸引著八方遊客。
  • 馬來西亞皇家錫器亮相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
    馬來西亞皇家錫器亮相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 (5/5) "← →"翻頁
  • 女子帆船環海第一人:期待海上絲綢之路新航程
    今年除夕夜,中國女子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宋坤是在山東青島和長輩們吃著年夜飯度過的,對於這位習慣了接受風浪洗禮的青島姑娘來說,年夜飯可能並不重要,團圓的親情才是最難得的。2014年除夕,作為2013-14克利伯環球帆船賽船員,宋坤是在海上度過的。「我們也包了一頓餃子。麵粉是原本用來做麵包的,肉餡兒是煮義大利麵用的。」宋坤回憶說:「我在家時最愁吃餃子,一到過年都吃夠了。可是那個春節,讓我感到每一口餃子都是家的味道。」作為中國第一位完成帆船賽事環球航行的女水手,宋坤最開心的是能和家人與朋友相聚。
  • 「海上絲綢之路」 昔日明珠能否重放異彩?
    近年來,福建泉州打響「海上絲綢之路」品牌,將中國的璀璨文化送到法國巴黎等遠方。舟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聯結著中國與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的航路。今天,歷史上的輝煌,能與旅遊再度結合嗎?雙嶼港原來只有中葡間雙邊貿易關係,隨著日本人的加入,逐漸成為多邊貿易,雙嶼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自由港。與此同時,東南沿海粵、閩、浙、徽等商人也蜂擁而至,一時「舶客擁有徒眾萬人」,入夜燈火通明,一派繁榮,甚至港道擁堵,船隻無處停泊。來自美洲、歐洲、日本的白銀、胡椒、檀香、珍珠、皮貨等源源不斷地運到雙嶼交易,換取中國的絲綢、布匹、瓷器、藥材和茶葉等商品。
  • 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家園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善於發揮媽祖文化的引領作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媽祖與「海絲」淵源深 唐代安史之亂後,我國陸上絲綢之路中斷,與外國的商貿受阻,南方海路開始承擔起中外交流主幹道的歷史重任。
  • 何國衛:開創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時代需堅持「走出去」
    人民網寧波7月12日電 「『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是目的,航海是手段,船舶是載體,無論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還是建設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始終是不變的目的,需要堅持『走出去』。」中國船級社武漢規範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何國衛在10日寧波舉行的「2015行舟致遠國際航海論壇」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