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認識劉楊的人,一定想不到這個五官精緻、身材苗條的女孩,是一個嘗遍美食,吃遍貴州的著名美食專欄作家,不僅如此,她還運營了新浪微博大 V 號「花花腸子」長達8年多時間,積累了120多萬粉絲,並多次擔任貴州省內各類美食大賽的評委。
當被問到,為什麼會與這近八年的美食推薦之旅結下不解之緣時,劉楊說,這完全是一個意外。當年,在某報社擔任文化板塊編輯的她,還不叫「花花腸子」。
文化類的工作幹得時間久了,劉楊越發覺得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就在這個時候,原先負責美食板塊的編輯突然向報社提出了辭職,隨後領導找到她,問願不願意做美食專欄。她想,試試就試試吧,去體驗一個新的領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於是就這麼遭,劉楊開始了自己的「美食之旅」,專欄的名字,就叫做「花花腸子」。
沒想到的是,掌手不久,美食專欄一下子火了,劉楊也逐漸發現,自己其實挺愛「這一口」的,以至於之後離開了報社,轉戰網際網路的她依然以此為好。
對於「花花腸子」專欄的推薦標準,劉楊著重強調了兩點,第一,要好吃,只有人們願意去吃、喜歡吃的食物才能稱為美食。達到健康指標是店家的義務,但不是作為美食推薦的理由;
▲貴陽腸旺面
第二,美食專欄應該作為一種「報導」式的內容而存在,要讓大家在第一時間知道這家店的東西如何好吃、價位是多少、地點在哪裡等實用的信息。至於這一道菜是怎麼做的、背後有什麼來歷,則不是她的目的。乾脆利落,又直指問題核心。
▲遵義羊肉粉
鏡頭內的美食,鏡頭外的百態
「花花腸子」會搜集大家都愛去的店,不論是商場裡裝修考究的餐廳,還是在坐落在街口小巷裡歷史悠久的蒼蠅館子,味道好,她便去嘗一嘗,發在社交平臺,告訴大家,讓更多的人也知道這麼一個好吃的地兒。不少做出好吃菜品的店家都會對「花花腸子」的到來表示歡迎,但也有一些對此不以為然,有的甚至還會拒絕接受採訪。
▲貴陽老素粉
然而不管「探店之旅」是否順利,很多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小店的環境卻並不適合拍攝。雖然在店裡吃飯挺順心,但拍攝時普遍光線都不太好,拍不出吸引人的圖片。
美食拍出來賣相不好,哪怕味道再好,大家怎麼還會有想要去嘗試的欲望呢?為此,劉楊準備了專業相機、便攜打光燈等設備,更是使出渾身解數、蹲著俯身各種姿勢找角度,想盡辦法把食物拍得美一點。出來的照片好看了,人也累壞了,這大概也是她吃了那麼多美食卻依然苗條的原因吧。
隨著關注的人越來越多,「花花腸子」也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吃貨粉絲,大家親切地稱這個不遺余力為大夥推薦美食的開朗女孩為「花花」。
美食推薦越做越大,「花花腸子」也從劉楊自己一個人,逐漸擴大成了一個四五人的小團隊。「花花腸子」更成為了一個品牌,不僅吃貨們找食時會翻上一翻,做美食的商家們也紛紛留意起來。
慢慢地,有店家找上門來,邀請「花花腸子」團隊為自己的美食做宣傳。對主動來要求做推廣的店家,「花花腸子」並不是一味的接納。要想獲得推薦,首先還是得到達一個標準,那就是:大家都覺得好吃,值得去吃。於是團隊裡的小夥伴們都會上門,一一試吃菜品,覺得味道確實不錯了,才進行接下來的拍攝和推薦。要是菜的味道不怎麼樣,那就沒法合作了,但大傢伙在吃完之後,會給店家一些修改提升的建議。
每個月聯繫他們的商家中,有大概 30% 到 40% 會被淘汰掉,有接受建議進行改善的,也有不接受建議、又換其他平臺做推廣的,還有少數的幾個,是固執已見懷疑大家舌頭出問題的。
一次,一家火鍋店前來邀請試吃,但吃之後團隊裡的小夥伴們都感覺味道不是很滿意,便對老闆實話實說了,並提出了一些改進口味的建議。沒想到後廚掌勺的廚師聽到後特別生氣,提著勺子出來跑出來了,攆人。
七年多過去了,「花花腸子」究竟推薦了多少美食,恐怕連劉楊自己也記不清。現在的「花花腸子」,早已不再只是報紙上的一個專欄,它是微博上寥寥數語卻精闢簡練的美食體驗,也是微信公眾號上圖文並茂、讓人一看便欲欲躍試的探店法寶,它更成為了劉楊的一個標籤、一種身份,它是一個眾多粉絲信任並親戚稱為「花花」的活潑美麗、而又極有「美食」原則的女孩和她的心血之作。
好吃之外的期待
貴州美食多又多,劉楊吃了個遍,然而談到對省內美食產業的看法時,劉楊說:「挺著急的。」這背後的原因,在於許多商家對「品牌」的認知還不夠全面。
貴州並不缺乏味道可口的美食,然而在推廣宣傳這方面,相較於其他城市卻落後許多。很多每天門庭若市、翻好幾次桌的小店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花花腸子」去採訪時只能問店主姓甚名誰,詢問能不能以「某氏」 來稱呼他的店,店主也是一幅無所謂的態度。
▲老凱裡酸湯砂鍋粉
在貴州的地州市裡,有很多很不錯的老字號店,但是他們「走出去」 的欲望都並不怎麼強。很少一部分有這種意識的店家,是因為家裡出了大學生,在外面讀了書,看到了其他城市美食文化不一樣的發展,回來後就開始研究如何把自己家的產品包裝好,怎樣才能傳承、鞏固自家的美食品牌,怎樣能讓更多地方的人嘗到自己家的美食。
▲貴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糯米飯
劉楊坦言,這一兩年以來,貴陽市漸漸有商家開始嘗試對產品做包裝,也出現一些跨界經營的人才,能夠設計包裝,也有銷售經驗,為貴陽一些老字號產品進行營銷策劃,但這種案例目前僅限於貴陽,想要滲透到地州市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油炸麻辣折耳根
▲畢節包漿小豆腐
對於家鄉貴州的美食產業,劉楊期待,除了用心做好美味,還要能挖掘美食背後的文化底蘊,形成一些文創產品,用符合年輕人審美的包裝,讓貴州美食的味道被更多人嘗到。
中天Q&A
Q:哪個地方的美食文化讓你印象最為深刻?
A:臺灣吧,我去旅行的時候,哪怕是夜市攤,只要被媒體報導過,店家都會把資料收集起來放到醒目處,店主自己也會向客人介紹,自己家被哪些媒體報導過,作為遊客光是閱讀這些資料就能清楚地知道這家店的特點。
Q:除了美食推薦之外,「花花腸子」以後還會拓展哪些內容?
A:今年就會重點把吃與住結合起來,挖掘省內一些有文化調性的酒店、客棧。出門在外,吃得好是重點,住也不能落下。
Q:除了微博、微信之外,「花花腸子」還會通過哪些渠道進行宣傳?
A:下一步我們準備做直播,因為這是大趨勢,當然「花花腸子」在直播過程中依然會保持以往的風格——讓粉絲們第一時間知道哪些店好吃、位置在哪,價位是多少。少一些套路, 多一些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