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徐豪
提到荷蘭,你會想到什麼?
是豔麗的鬱金香,還是迎風旋轉的風車,還是綠茵場上那支充滿激情的橙衣軍團?
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今,你記憶中這個位於歐洲西部的國家「荷蘭」要改名了。
據央視新聞報導,荷蘭政府近日宣布,為重塑國際形象,將從2020年開始更換國家標識。在新的標識中,原來使用的「荷蘭Holland」一詞將變為「尼德蘭Netherlands」,鬱金香圖案也將被設計成鬱金香形狀的「NL」所取代。
新標識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舊標識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荷蘭」這一名稱將被停用
自2020年1月起,「荷蘭」(Holland)這一名稱將被停用,改為「尼德蘭」(Netherlands)。
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報導,該媒體網站27日以「『尼德蘭』(Netherlands)不想讓你再叫它『荷蘭』(Holland)」為題報導稱,自2020年1月起,「荷蘭」這一名稱將被停用。據報導,這是荷蘭政府重塑國家形象計劃的一部分,預計耗資2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4萬元)。
圖片來源:《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網站報導截圖
報導介紹說,「荷蘭」(Holland)只是尼德蘭的一小部分。其實「荷蘭(Holland)」這個名字僅指該國12個省中的兩個地方,即阿姆斯特丹所在的「北荷蘭省」,以及鹿特丹和海牙所在的「南荷蘭省」。
上述兩個地區合稱的「荷蘭」(Holland)地區,在19世紀是該國經濟中心,成為整個國家的別名。如今,荷蘭政府的官網也使用「Holland.com」。但是「尼德蘭」才指代全國12個省份。
據報導,「荷蘭」(Holland)這一名稱卻經常被用來代指整個國家。
報導透露,荷蘭政府希望,在2020年奧運會及第65屆歐歌賽舉行之前,可以通過「改名」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國際形象。
因此,從2020年1月起,荷蘭政府將強制要求其國內公司、使館、各個政府部門和大學自2020年1月起,只使用其官方名稱「尼德蘭(Netherlands)」來指代該國。
為何要改名?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報導中稱,荷蘭外交部一位發言人曾對西班牙埃菲社(EFE)「吐槽」,「(現在我們)只把尼德蘭(Netherlands)的一小部分即荷蘭(Holland)推廣到國外,這有點奇怪」。
報導說,目前那些真正意義上代指「荷蘭」的地方正面臨「過度旅遊」這一難題,而這項「改名」計劃也是為了「引流」——吸引遊客到這個國家的其他地方。
圖片來源:攝圖網
埃菲通訊社透露,改名不僅事關承認其他省份,還涉及一項振興旅遊業的新戰略,會幫助其他相對不那麼有名的地方吸引遊客。
《雪梨先驅晨報》稱,此舉是為了改變以往大量乘客搭乘廉價航空、尤其是飛往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推動「更具可持續性、更具尊重」的旅行。
目前荷蘭政府正設法對大量前來遊玩的旅客進行「引流」。2018年,共有1800萬遊客訪問荷蘭,超過該國1700萬人口。有預測認為到2030年,荷蘭每年將吸引4200萬遊客訪問。
而其中許多遊客「扎堆」前往南北荷蘭省,包括阿姆斯特丹。這給當地城市帶來擁堵、居民帶來不便。
今年早些時候,一份荷蘭旅遊委員會的政策文件提到,「為了控制客流量,是時候採取行動了。相較目的地推廣,現在應該進行目的地管理。」
該委員會將於2020年春關閉西班牙、義大利及日本的辦公室,轉而關注那些能帶來大量旅客的國家。
圖片來源:攝圖網
此外,荷蘭旅遊及會展委員會此前使用一束橙色鬱金香與「Holland」字樣作為宣傳標誌,如今統一被改為大寫的「NL」字符,即「尼德蘭」縮寫。此舉被認為有利於出口及吸引投資。
荷蘭,英文全稱叫做「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是一個位於歐洲西偏北部的國家,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
據世界銀行數據,荷蘭目前擁有超過1700萬人口,其2018年GDP總量為9136.58億美元。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今年10月9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荷蘭超越瑞士和德國成為歐洲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全球範圍內位居第四。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由於「企業家文化、扁平的組織和創新型公司的成長」,荷蘭經濟變得更具競爭力。
2005年以來,荷蘭一直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中名列前十。2016年和2017年,荷蘭在全球經濟體排名第四,也是歐盟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去年,荷蘭跌至第六位。今年,荷蘭超過德國和瑞士,重回全球四強之列。
世界經濟論壇還將荷蘭列為全球宏觀經濟穩定性最高的國家。報告還顯示,荷蘭在基礎設施和商業活力方面的表現尤為出色。
創新方面,荷蘭全球排名第十,德國、美國和瑞士位居前三。
阿姆斯特丹大學戰略管理學教授漢克·沃爾伯達(Henk Volberda)表示:「荷蘭越來越多的創新型公司實現增長,並採用了顛覆性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他說,「荷蘭公司的等級制也大大減少,可以更輕鬆地適應經濟變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環球網、中新網、觀察者網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