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汕頭4月17日專電(記者吳魯)盤枝錯節堆疊起來的龍頭,薄如羽翼鏤空編織出來的鳳尾,還有鑲嵌在鱗次櫛比瓦片間的翡翠瑪瑙……如此精美的花絲工藝作品,號稱「燕京八絕」之一,卻面臨行將失傳的困境。4月16日,「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花絲工藝」項目在廣東汕頭潮宏基花絲博物館正式啟動。
這是創新公益項目「稀捍行動」為保護民族文化傳承而進行的重點項目,旨在通過匯聚企業投入、學術研究、藝術設計等方式,為行將消失的中國民族珠寶鑲嵌技藝的傳承出一份力。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又稱「細金工藝」,是中國傳統的宮廷藝術,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其工藝複雜而且煩瑣,大的工藝就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種。2008年,花絲工藝被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是,在上世紀後期,時代潮流洗刷了整個傳統手工藝行當,花絲鑲嵌也未能例外。人才凋敝,技藝失傳,作坊倒閉,工廠破產,盛極一時的花絲鑲嵌走到消失的邊緣。
由於花絲鑲嵌的工藝極依賴手工技巧和經驗,培養一名熟練師傅的時間短則十幾年長則數十年,許多年輕學徒都望而卻步,花絲鑲嵌也逐漸陷入失傳的境地。據主辦方統計,目前全中國從事花絲鑲嵌的師傅不超過50人,許多年事已高,都是以個人或作坊為單位,進行花絲鑲嵌飾品加工。
創新公益項目「稀捍行動」,致力於保護日漸珍稀的自然資源與日益珍貴的人類文明。圍繞拯救文化遺產,「稀捍行動」建立資源平臺,啟動花絲保護項目,並號召更多有識之士共同參與。
「我們希望通過與企業、媒體、學術機構等各方資源合作,創新再造鏈條式新型公益模式,不僅僅讓大眾了解這些傳統手工藝背後的文化,更通過創新設計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稀捍行動發起人兼理事長米城說。
廣東潮汕地區向來有聞名遐邇的傳統手工藝,例如潮繡、潮州抽絲、傳統木雕等,都有很高的藝術和技術價值,這也讓「稀捍行動」與一家立足於廣東潮汕的企業合作成為可能。
「我們希望從傳統中汲取養分,並匯集百家來滋養自己的創新,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這些古老的工藝。」珠寶企業潮宏基企業總裁廖創賓說。
2007年廖創賓開始啟動花絲博物館計劃,尋訪各地收羅花絲藏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歷時四年,集結十多位花絲工藝師傅精心製作的鎮館之寶《花絲風雨橋》,是目前存世體量最大、工藝最全的花絲工藝珍寶。《花絲風雨橋》成品長達5.2米,高2米,採用350公斤白銀和4公斤重的黃金做主料,輔以玉石,翡翠、瑪瑙等珍貴寶石共計3萬多顆,集花絲工藝技法中的七種於一身,是花絲鑲嵌工藝的一本生動的教科書,也為今後花絲鑲嵌工藝的開發和研究提供了技術和藝術參考。
此外,廖創賓還在北京和廣東汕頭設立花絲工作坊,招募學徒加以培養,聘請花絲老師傅手把手傳藝。目前,在汕頭的花絲工作室學徒人數已有近30人。
花絲工藝傳承大師姚迎春目前就在汕頭的花絲工作坊「常駐」,負責30位學徒的花絲技藝傳授工作。從15歲開始從事花絲工藝鑲嵌的姚迎春已經年近70歲,他還在準備《花絲風雨橋》的下一件作品——《黃鶴樓》。
「我希望現在能再多做幾件作品,別讓這麼好的中國傳統藝術失傳。」姚迎春說,「花絲工藝最難的就是無法標準化,比如一個掐絲工序,我知道只要這麼一掰就好了,你要讓我說得掰多少度角度,我可說不出來。」
「最好的保護和傳承就是使用。」廖創賓說,「希望以後更多的珠寶飾品能用上我們傳統的花絲工藝,這樣才能讓這項傳統工藝有新的生命力,才能芳華再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