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絕」之一「花絲工藝」非遺項目拯救行動啟動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新華網汕頭4月17日專電(記者吳魯)盤枝錯節堆疊起來的龍頭,薄如羽翼鏤空編織出來的鳳尾,還有鑲嵌在鱗次櫛比瓦片間的翡翠瑪瑙……如此精美的花絲工藝作品,號稱「燕京八絕」之一,卻面臨行將失傳的困境。4月16日,「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花絲工藝」項目在廣東汕頭潮宏基花絲博物館正式啟動。

  這是創新公益項目「稀捍行動」為保護民族文化傳承而進行的重點項目,旨在通過匯聚企業投入、學術研究、藝術設計等方式,為行將消失的中國民族珠寶鑲嵌技藝的傳承出一份力。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又稱「細金工藝」,是中國傳統的宮廷藝術,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其工藝複雜而且煩瑣,大的工藝就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種。2008年,花絲工藝被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是,在上世紀後期,時代潮流洗刷了整個傳統手工藝行當,花絲鑲嵌也未能例外。人才凋敝,技藝失傳,作坊倒閉,工廠破產,盛極一時的花絲鑲嵌走到消失的邊緣。

  由於花絲鑲嵌的工藝極依賴手工技巧和經驗,培養一名熟練師傅的時間短則十幾年長則數十年,許多年輕學徒都望而卻步,花絲鑲嵌也逐漸陷入失傳的境地。據主辦方統計,目前全中國從事花絲鑲嵌的師傅不超過50人,許多年事已高,都是以個人或作坊為單位,進行花絲鑲嵌飾品加工。

  創新公益項目「稀捍行動」,致力於保護日漸珍稀的自然資源與日益珍貴的人類文明。圍繞拯救文化遺產,「稀捍行動」建立資源平臺,啟動花絲保護項目,並號召更多有識之士共同參與。

  「我們希望通過與企業、媒體、學術機構等各方資源合作,創新再造鏈條式新型公益模式,不僅僅讓大眾了解這些傳統手工藝背後的文化,更通過創新設計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稀捍行動發起人兼理事長米城說。

  廣東潮汕地區向來有聞名遐邇的傳統手工藝,例如潮繡、潮州抽絲、傳統木雕等,都有很高的藝術和技術價值,這也讓「稀捍行動」與一家立足於廣東潮汕的企業合作成為可能。

  「我們希望從傳統中汲取養分,並匯集百家來滋養自己的創新,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這些古老的工藝。」珠寶企業潮宏基企業總裁廖創賓說。

  2007年廖創賓開始啟動花絲博物館計劃,尋訪各地收羅花絲藏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歷時四年,集結十多位花絲工藝師傅精心製作的鎮館之寶《花絲風雨橋》,是目前存世體量最大、工藝最全的花絲工藝珍寶。《花絲風雨橋》成品長達5.2米,高2米,採用350公斤白銀和4公斤重的黃金做主料,輔以玉石,翡翠、瑪瑙等珍貴寶石共計3萬多顆,集花絲工藝技法中的七種於一身,是花絲鑲嵌工藝的一本生動的教科書,也為今後花絲鑲嵌工藝的開發和研究提供了技術和藝術參考。

  此外,廖創賓還在北京和廣東汕頭設立花絲工作坊,招募學徒加以培養,聘請花絲老師傅手把手傳藝。目前,在汕頭的花絲工作室學徒人數已有近30人。

  花絲工藝傳承大師姚迎春目前就在汕頭的花絲工作坊「常駐」,負責30位學徒的花絲技藝傳授工作。從15歲開始從事花絲工藝鑲嵌的姚迎春已經年近70歲,他還在準備《花絲風雨橋》的下一件作品——《黃鶴樓》。

  「我希望現在能再多做幾件作品,別讓這麼好的中國傳統藝術失傳。」姚迎春說,「花絲工藝最難的就是無法標準化,比如一個掐絲工序,我知道只要這麼一掰就好了,你要讓我說得掰多少度角度,我可說不出來。」

  「最好的保護和傳承就是使用。」廖創賓說,「希望以後更多的珠寶飾品能用上我們傳統的花絲工藝,這樣才能讓這項傳統工藝有新的生命力,才能芳華再續。」(完)

相關焦點

  • 非遺項目「花絲工藝」的芳華再續
    非遺項目「花絲工藝」的芳華再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6 21:15 來源: 新華社    廣東汕頭潮宏基首飾博物館內展示的花絲工藝品《花絲風雨橋》,這是目前存世體量最大、工藝最全的花絲工藝珍寶(4月16日攝)。
  • 國家級非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展亮相沈城
    這句話形容的是著名非遺技藝——燕京八絕。9月9日,「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技藝展亮相瀋陽新世界博覽館,吸引眾多非遺文化愛好者的目光。此次展覽為「文化黃金·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技藝專題活動」之一,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瀋陽市商務局指導,世界黃金協會、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上海黃金交易所支持,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 燕京八絕 重煥光彩
    景泰藍製作技藝、雕漆技藝、金漆鑲嵌髹飾技藝、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京繡、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北京玉雕、象牙雕刻,燕京八絕哪一樣拿出來都是數百年歷史積澱下來的瑰寶。柏群說,他就是一名金漆鑲嵌手藝人,從小看著燕京八絕藝人的匠心技藝,從父輩那兒傳承下來的基因深深鐫刻在骨子裡,他一直在探索傳承國粹的新方式,希望讓燕京八絕重新展現它的風採。
  • 燕京八絕作品系列展覽北京隆安寺開幕 八絕專業已恢復五絕
    2015年9月14日訊,北京技工院校首屆「燕京八絕」作品展系列活動昨天在北京隆安寺啟動。展覽將持續至10月16日。 記者獲悉,曾經一度瀕臨滅絕的「燕京八絕」傳統手工藝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迎來復興。目前已在技工院校設置了其中「五絕」專業,而在三年內,宮毯、金漆鑲嵌、牙雕等「三絕」也將陸續恢復。
  • 傳統的宮廷藝術——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花絲鑲嵌花絲鑲嵌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花絲鑲嵌製作技藝製作工序較為複雜,要經過很多步驟,才能製成最後在我們手中熠熠生輝的工藝品。它要將金銀銅先拉成絲,之後再經過眾多工藝,首先,要將原料製成胎,再對它進行花絲、鎪、鏨等等的工藝,然後經過鍍金、鍍銀等工藝製成最終的精美的工藝品。花絲鑲嵌包含兩種工藝:花絲是用金、銀做原料,拔成細絲,編結成型;鑲嵌就是把金、銀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寶石嵌進去,製成裝飾品。
  • 寺內博物館明年年初開放,明代承恩寺邀市民賞「燕京八絕」
    京西古剎承恩寺內建有燕京八絕博物館。本報記者 吳鏑攝坐落在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的明代古寺承恩寺即將開放。寺中的燕京八絕藝術館將升級為燕京八絕博物館,明年年初正式開放。民建北京市委前天就非遺文化建設赴位於承恩寺的燕京八絕博物館調查。「燕京八絕」是清宮造辦處工匠流落民間後逐漸形成的以金漆鑲嵌、花絲鑲嵌、景泰藍、牙雕、玉雕、雕漆、京繡、京毯為代表的八大技藝。燕京八絕博物館負責人柏群既是燕京八絕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北京燕京八絕協會會長,一直致力於將「燕京八絕」重新推到世人面前。
  • 一直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的花絲鑲嵌,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
    中國傳統手工藝一直有著驚人的魅力,其中,「花絲鑲嵌」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千年的古老藝術。它從古至今一直很活躍,可以說是珠寶行業的活化石。雖然它的工藝古老,但它精緻、精緻和華麗的特徵代表了傳統工藝和珠寶文化的頂峰。
  • 園林線上課堂|觀展·御苑瑰寶 匠心永傳——園林文化與燕京八絕展
    燕京八絕,即玉雕、牙雕、景泰藍、雕漆、花絲鑲嵌、金漆鑲嵌、京繡、宮毯八大工藝門類。縱觀燕京八絕藝術發展史,其燦爛輝煌的成就與古典園林尤其是皇家園林的繁盛休戚相關。清宮檔案中有大量燕京八絕工藝品作為皇家園林陳設之用的記載,涉及景泰藍、玉器、雕漆、花絲鑲嵌和金漆鑲嵌。
  • 北京石景山有處「三不」寺,將升級為燕京八絕博物館明年開放
    這是一處明代古寺,有著「不開廟門,不受香火,不做道場」的「三不」之說,明正德帝還下旨讓人不得幹預寺內外大小一切事物……這裡是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的明代古寺承恩寺,燕京八絕藝術館已經在這裡落戶10年,如今這裡將升級為燕京八絕博物館,並將在明年年初正式開放。
  • 《這裡是北京》 20141124 走進工藝美術博物館 「八絕·九珍大對決」
    《這裡是北京》 20141124 走進工藝美術博物館 「八絕·九珍大對決」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燕京八絕 民間九珍——2014北京工藝美術精品聯展」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王府井分館開幕
  • 花絲鑲嵌:珠寶工藝界的活化石
    大國匠心,傳承非遺文化;時代創新,譜寫非遺新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璀璨記憶,更承載著千年輝煌的文化古韻。8月27日晚,「雲上閱讀」公開課邀請國家級非遺項目花絲鑲嵌代表性傳承人、金銀頭面傳承人 鈕冬蕊,帶大家一起探秘珠寶工藝界的活化石。
  • 走向世界的中國非遺:萃華花絲技藝亮相義大利,演繹中國非遺傳奇
    中國非遺,世界共享。繼法國羅浮宮巡展完美收官後,6月19日,「萃華宮匠非遺花絲文化臻品全球巡展」華美亮相義大利,讓中國傳統文化、非遺匠藝以新的時代活力和全新形象走向世界,不僅促進了中意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也促進了中西文化的創新融合與發展。
  • 你知道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花絲鑲嵌工藝曾被稱為「燕京八絕」,其在巴蜀地區產生、發展和傳承經歷了一百多年歷史。重慶花絲鑲嵌工藝基本上屬於混合型的綜合工藝,以平面見長的四川平填花絲和以立體見長的北方堆壘花絲相融合,並與陶瓷、玻璃、玉石、優質木等多材質結構結合,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重慶地方特色。2013年,花絲鑲嵌傳統工藝被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 廖創賓:潮宏基的「非遺「堅守之路
    潮宏基集團總裁廖創賓,一路帶領著自己的企業搶救民間「遺珍」—— 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的花絲工藝傳承保護,不遺餘力盤活這門瀕臨失傳的民族工匠技藝,這一切,不僅源於他個人的東方情懷,更源於他建立一個享譽國際的基於東方文化的珠寶品牌的願景。
  • 寶姐:花絲,編織女人夢!秒殺奢侈品的中國工藝!
    花絲鑲嵌被譽為皇室貴族的「高級定製」首飾工藝品,「燕京八絕」之一,併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如今,BOJEM(寶姐)珠寶以獨特的視角和精湛的工藝用心的將寶石與花絲鑲嵌相結合,締造出花絲鑲嵌珠寶首飾!它的獨特,它的繁複,它的精湛細膩(是純手工工藝哦),它的變化無窮,最重要的是,它那充滿古典氣質的造型和洋溢著東方神秘感的紋飾,較之流行的現代模壓首飾,更能展現中國女人的優雅含蓄之美,更能襯託中國女人的高貴脫俗風韻。寶姐說:女人都應該有一件花絲鑲嵌作品,你,知道為什麼嗎?
  • 《影視風雲》揭春碗製作工藝 匠心獨運花絲翹楚
    從2017年起,北京電視臺正式啟動「春碗」品牌衍生品計劃。此次推出的「BTV手工花絲金質春碗」和「BTV手工花絲銀質春碗」由北京電視臺匠心出品,與北京工藝美術集團和中國工商銀行強強聯手合作運營,「春碗」製作精美,精妙運用了「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工藝。
  • 潘建強:花絲鑲嵌的歷史和工藝簡介
    花絲鑲嵌,「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宮廷技藝,是世界貴金屬加工的巔峰技藝。花絲鑲嵌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絲鑲嵌包含了「花絲」與「鑲嵌」兩種工藝:「花絲」是用金、銀、鉑、銅做原料,拔成絲,編結成型;「鑲嵌」是把金銀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寶石嵌進去,製成裝飾品。
  • 花絲鑲嵌:錘音千萬響 花絲分毫嵌(9)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12月18日花絲鑲嵌:錘音千萬響 花絲分毫嵌董瑞京位於北京的工作室中陳列的花絲鑲嵌工藝品(12月17日攝)。花絲鑲嵌工藝又稱細金工藝,是「燕京八絕」之一。傳統的花絲鑲嵌工藝用金、銀等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堆、壘、織、編等技法,將金屬絲製成千姿百態的造型,並採用銼、鎪、鏤、悶、砍、崩、擠、石、戧、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碗或爪型凹槽,鑲嵌不同種類的寶石。花絲鑲嵌製作技藝是中國宮廷工藝的代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雲上閱讀」公開課|花絲鑲嵌:珠寶工藝界的活化石
    8月27日晚,「雲上閱讀」公開課邀請國家級非遺項目花絲鑲嵌代表性傳承人、金銀頭面傳承人 鈕冬蕊,帶大家一起探秘珠寶工藝界的活化石。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花絲製作中心,明代花絲鑲嵌集傳統花絲、鏤雕、鏨刻、鑲嵌技術之大成,極盡奇巧細緻,使其發展達到鼎盛。清代,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花絲鑲嵌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而現今,花絲鑲嵌工藝經過不斷地改良創新,被越來越多的人們熟知與喜愛。
  •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鑲嵌繁華世界
    欣賞舊時琳琅滿目的首飾,也是欣賞一個個故事,了解一件件首飾背後的工藝,更是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美學傳統文化的延續。與西方珠寶的繁複相比,東方的花絲鑲嵌工藝更加側重於一種精雕細琢的美,將東方人崇尚細膩的性情體現得淋漓盡致。花絲鑲嵌位居燕京八絕之首,又被奉為蓉城的「四大名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