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工藝曾被稱為「燕京八絕」,其在巴蜀地區產生、發展和傳承經歷了一百多年歷史。花絲鑲嵌傳統工藝使用的原材料是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工藝程序極其繁複,需要先將金、銀、銅拉成絲,再通過掐、填、堆、壘、織、編、攢、焊等方法製成作品雛形,再經過擠、悶、抓、銼、鑲石等方法將一顆顆寶石鑲嵌、點綴,最後再由平、陽、絲、抬、踩、鏤空、脫孔等方法進行製作,一件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才得以成形。重慶花絲鑲嵌工藝基本上屬於混合型的綜合工藝,以平面見長的四川平填花絲和以立體見長的北方堆壘花絲相融合,並與陶瓷、玻璃、玉石、優質木等多材質結構結合,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重慶地方特色。
2013年,花絲鑲嵌傳統工藝被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據考古發現,在商代已有了用黃金製作成飾物的技藝,從盛唐開始,金銀工藝品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製作工藝方面,唐代綜合了鏨刻、清花、麻地、錦地、失蠟澆鑄、花絲、鑲嵌、堆花、金珠等製作工藝特點。明清時期,花絲鑲嵌傳統技藝跨入了一個新階段,宮廷鈕金工藝應運而生,但這種工藝僅限於皇室少數人的享用。20世紀以後,宮廷鈕金工藝流傳到民間,在民間傳承發展。
重慶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始於清末,在抗戰期間重慶成為陪都後進入鼎盛時期。那時,在朝天門西側,有條街叫三品金堂街,是當時老重慶銀樓最集中的街區,所有銀樓都配備有專門的「花絲」匠人。解放後,重慶市成立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後改名為「重慶金銀飾品廠」,地點在現在的渝中區小什字羅漢寺旁邊。那時的花絲技術力量雄厚、技藝水平高超,創作出大量的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品並遠銷海外。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黃金飾品為主的「花絲鑲嵌」的飾品開始出現在普通人家裡,但因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全靠手工製作且工序煩瑣,藝人減少,傳承處於瀕危狀態。
花絲鑲嵌工藝是一項較為複雜的傳統手工技藝。首先是將金銀熔化成金銀條,根據產品不同規格需求拉成細絲再掐絲成形,然後依次經過焊接、打磨、煤燒、燒藍、鍍金,最後鑲嵌寶石而成形。
李昌義,1949年生,18歲起從事花絲鑲嵌工藝研究和製作,代表作有《孔雀開屏大拼盤》《銀宮船》《金玉大水法》《人民大禮堂》等。2013年被命名為渝中區代表性傳承人。
接受採訪時李昌義說,重慶花絲鑲嵌最輝煌的時候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廠裡擁有大批銀樓藝人、熟練技工,以及雄厚的研發力量,產品精緻豐富,遠銷東南亞、歐洲各國。在那段時間裡,重慶花絲工藝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一度被評為中國三大花絲工藝之一。然而隨著出口訂單數量的銳減,廠裡的經營狀況大不如前,2006年宣布破產。破產後,從大師到技術工人,紛紛轉行,尋找工藝以外的生存之道。古老的花絲鑲嵌工藝開始走向沒落。
小編不禁感到惋惜,這麼好的藝術正在悄悄離我們遠去,或許在過幾年我們只能通過圖片通過歷史解讀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儘量保存保護好我國的種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朋友們有何高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