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2020-12-19 請不要無理取鬧

花絲鑲嵌工藝曾被稱為「燕京八絕」,其在巴蜀地區產生、發展和傳承經歷了一百多年歷史。花絲鑲嵌傳統工藝使用的原材料是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工藝程序極其繁複,需要先將金、銀、銅拉成絲,再通過掐、填、堆、壘、織、編、攢、焊等方法製成作品雛形,再經過擠、悶、抓、銼、鑲石等方法將一顆顆寶石鑲嵌、點綴,最後再由平、陽、絲、抬、踩、鏤空、脫孔等方法進行製作,一件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才得以成形。重慶花絲鑲嵌工藝基本上屬於混合型的綜合工藝,以平面見長的四川平填花絲和以立體見長的北方堆壘花絲相融合,並與陶瓷、玻璃、玉石、優質木等多材質結構結合,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重慶地方特色。

2013年,花絲鑲嵌傳統工藝被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據考古發現,在商代已有了用黃金製作成飾物的技藝,從盛唐開始,金銀工藝品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製作工藝方面,唐代綜合了鏨刻、清花、麻地、錦地、失蠟澆鑄、花絲、鑲嵌、堆花、金珠等製作工藝特點。明清時期,花絲鑲嵌傳統技藝跨入了一個新階段,宮廷鈕金工藝應運而生,但這種工藝僅限於皇室少數人的享用。20世紀以後,宮廷鈕金工藝流傳到民間,在民間傳承發展。

重慶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始於清末,在抗戰期間重慶成為陪都後進入鼎盛時期。那時,在朝天門西側,有條街叫三品金堂街,是當時老重慶銀樓最集中的街區,所有銀樓都配備有專門的「花絲」匠人。解放後,重慶市成立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後改名為「重慶金銀飾品廠」,地點在現在的渝中區小什字羅漢寺旁邊。那時的花絲技術力量雄厚、技藝水平高超,創作出大量的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品並遠銷海外。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黃金飾品為主的「花絲鑲嵌」的飾品開始出現在普通人家裡,但因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全靠手工製作且工序煩瑣,藝人減少,傳承處於瀕危狀態。

花絲鑲嵌工藝是一項較為複雜的傳統手工技藝。首先是將金銀熔化成金銀條,根據產品不同規格需求拉成細絲再掐絲成形,然後依次經過焊接、打磨、煤燒、燒藍、鍍金,最後鑲嵌寶石而成形。

李昌義,1949年生,18歲起從事花絲鑲嵌工藝研究和製作,代表作有《孔雀開屏大拼盤》《銀宮船》《金玉大水法》《人民大禮堂》等。2013年被命名為渝中區代表性傳承人。

接受採訪時李昌義說,重慶花絲鑲嵌最輝煌的時候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廠裡擁有大批銀樓藝人、熟練技工,以及雄厚的研發力量,產品精緻豐富,遠銷東南亞、歐洲各國。在那段時間裡,重慶花絲工藝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一度被評為中國三大花絲工藝之一。然而隨著出口訂單數量的銳減,廠裡的經營狀況大不如前,2006年宣布破產。破產後,從大師到技術工人,紛紛轉行,尋找工藝以外的生存之道。古老的花絲鑲嵌工藝開始走向沒落。

小編不禁感到惋惜,這麼好的藝術正在悄悄離我們遠去,或許在過幾年我們只能通過圖片通過歷史解讀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儘量保存保護好我國的種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朋友們有何高見,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舉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舉行 2019-09-11 13:01:00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 民族文化記憶,花絲鑲嵌老工藝
    北京西單民族文化宮前不久展出了非遺文化:花絲鑲嵌的相關展覽,引來不少觀眾讚嘆。「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展」現場人氣火爆,吸引了眾多傳統文化、非遺文化的愛好者們前來觀展,感受大國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藝。
  • 傳統的宮廷藝術——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花絲鑲嵌花絲鑲嵌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花絲鑲嵌製作技藝製作工序較為複雜,要經過很多步驟,才能製成最後在我們手中熠熠生輝的工藝品。它要將金銀銅先拉成絲,之後再經過眾多工藝,首先,要將原料製成胎,再對它進行花絲、鎪、鏨等等的工藝,然後經過鍍金、鍍銀等工藝製成最終的精美的工藝品。花絲鑲嵌包含兩種工藝:花絲是用金、銀做原料,拔成細絲,編結成型;鑲嵌就是把金、銀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寶石嵌進去,製成裝飾品。
  • 潘建強:花絲鑲嵌的歷史和工藝簡介
    花絲鑲嵌,「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宮廷技藝,是世界貴金屬加工的巔峰技藝。花絲鑲嵌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絲鑲嵌包含了「花絲」與「鑲嵌」兩種工藝:「花絲」是用金、銀、鉑、銅做原料,拔成絲,編結成型;「鑲嵌」是把金銀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寶石嵌進去,製成裝飾品。
  • 花絲鑲嵌製作工藝作品《傳家寶·金飯碗》
    《傳家寶·金飯碗》是由花絲鑲嵌工藝傳承人-王樹文設計創作、袁長君老師領銜製作,該作品中採用的花絲鑲嵌工藝在2008年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工藝品從設計到成型再到製作完成,是多種工藝的相結合,主要有兩種工藝分別是花絲與鑲嵌。
  • 以金屬結絲,用寶石鑲嵌,精美絕倫的花絲鑲嵌
    千年來,我國古代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出了無數精美絕倫的傳統工藝,花絲鑲嵌就是其中的一種,也被成為細金工藝,關於花絲鑲嵌的傳承已經相當久遠了,在古時主要用於諸多皇家飾品的製作。花絲鑲嵌工藝品花絲鑲嵌是花絲與鑲嵌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對於花絲的選用多以金銀銅等金屬為原料,採用掐、填、編織、堆壘等傳統的手工工藝手法;鑲嵌的話也有一套相關技法,主要是將各種材質的金屬片做成各種形狀的凹槽
  • 首飾工藝|花絲 FILIGREE
    花絲工藝特點細金工藝可分為四大類:花絲工藝、鏨花工藝、打胎工藝、鑲嵌工藝。 花絲工藝,是將"花絲"進行再加工的製作過程為花絲工藝,即:掐、填、攢、焊、堆、壘、織、編、點翠等。由於用料珍奇,工藝繁複,花絲鑲嵌歷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其工藝在我國曆朝代的宮廷飾品和禮器中均有呈現,也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工藝特色之一。由一根根花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製作花絲鑲嵌飾品,要經過制胎造型、花絲成型、燒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後方成半成品,再燒藍或鍍金銀,提亮。
  • 馬福良:潛心研究無私傳承花絲鑲嵌工藝
    「花絲萬縷織金冠,妙手鑲嵌有乾坤」是對花絲鑲嵌製作技藝的形象描述。在大廠回族自治縣良盛達花絲鑲嵌特藝有限公司,頭髮斑白的馬福良指著展廳內琳琅滿目的展品說:「簡而言之,這門手藝就是將金、銀、銅掐成絲,運用各種技法製成各種飾品。
  •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鑲嵌繁華世界
    欣賞舊時琳琅滿目的首飾,也是欣賞一個個故事,了解一件件首飾背後的工藝,更是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美學傳統文化的延續。與西方珠寶的繁複相比,東方的花絲鑲嵌工藝更加側重於一種精雕細琢的美,將東方人崇尚細膩的性情體現得淋漓盡致。花絲鑲嵌位居燕京八絕之首,又被奉為蓉城的「四大名旦」之一。
  • 花絲鑲嵌:錘音千萬響 花絲分毫嵌(9)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12月18日花絲鑲嵌:錘音千萬響 花絲分毫嵌董瑞京位於北京的工作室中陳列的花絲鑲嵌工藝品(12月17日攝)。花絲鑲嵌工藝又稱細金工藝,是「燕京八絕」之一。傳統的花絲鑲嵌工藝用金、銀等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堆、壘、織、編等技法,將金屬絲製成千姿百態的造型,並採用銼、鎪、鏤、悶、砍、崩、擠、石、戧、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碗或爪型凹槽,鑲嵌不同種類的寶石。花絲鑲嵌製作技藝是中國宮廷工藝的代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國家級非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展亮相沈城
    此次展覽為「文化黃金·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技藝專題活動」之一,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瀋陽市商務局指導,世界黃金協會、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上海黃金交易所支持,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
  • 中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的花絲,只為點綴你的美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花絲是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它是將金銀拉成絲,然後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而成為剔透玲瓏的精美藝術品。花絲乃皇家御用工藝,源於春秋,盛於明清。花絲工藝花絲工藝,是將"花絲"進行再加工的製作過程,即:掐、填、攢、焊、堆、壘、織、編、點翠等。由於用料珍奇,工藝繁複,花絲鑲嵌歷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其工藝在我國曆朝代的宮廷飾品和禮器中均有呈現,也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工藝特色之一。
  • 花絲鑲嵌:珠寶工藝界的活化石
    大國匠心,傳承非遺文化;時代創新,譜寫非遺新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璀璨記憶,更承載著千年輝煌的文化古韻。8月27日晚,「雲上閱讀」公開課邀請國家級非遺項目花絲鑲嵌代表性傳承人、金銀頭面傳承人 鈕冬蕊,帶大家一起探秘珠寶工藝界的活化石。
  • 非遺項目「花絲工藝」的芳華再續
    廣東汕頭潮宏基首飾博物館內展示的花絲工藝品《花絲風雨橋》,這是目前存世體量最大、工藝最全的花絲工藝珍寶(4月16日攝)。《花絲風雨橋》成品長達5.2米,高2米,採用350公斤白銀和4公斤重的黃金做主料,輔以玉石,翡翠、瑪瑙等珍貴寶石共計3萬多顆,集7種花絲工藝技法於一身。4月16日,「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花絲工藝」項目在廣東汕頭潮宏基花絲博物館正式啟動。這是創新公益項目「稀捍行動」為保護民族文化遺產而進行的重點項目,旨在通過匯聚企業投入、學術研究、藝術設計等方式,為行將消失的中國民族珠寶鑲嵌技藝傳承一份力。
  • 「燕京八絕」之一「花絲工藝」非遺項目拯救行動啟動
    4月16日,「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花絲工藝」項目在廣東汕頭潮宏基花絲博物館正式啟動。  這是創新公益項目「稀捍行動」為保護民族文化傳承而進行的重點項目,旨在通過匯聚企業投入、學術研究、藝術設計等方式,為行將消失的中國民族珠寶鑲嵌技藝的傳承出一份力。
  • 花絲鑲嵌:美到極致的手工藝術
    花絲鑲嵌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的金銀錯工藝。它是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的結合,又叫細金工藝。「花絲」是指將金、銀等金屬抽成細絲,用編織、堆壘等技法將其編結出首飾、器物等形態,「鑲嵌」則是指將珍珠、寶石等鑲在金屬片做成的託或者凹槽中。「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這說的就是花絲鑲嵌技藝。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花絲鑲嵌 技藝傳承人
    2008年6月7日,花絲鑲嵌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程淑美成為北京市級花絲鑲嵌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因作品已形成獨特風格,經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被譽名為「程氏花絲」。  程淑美的作品別具風格,體現了一種跨門類、超越傳統的嶄新工藝,除擅長的人物類作品之外,還有首飾、擺件、器具、文物複製、金鑲玉等幾大類。
  • "花絲鑲嵌"技藝起源於漢代 明代達巔峰階段(圖)
    、巧奪天工的技藝、金絲銀縷與珠寶翠鑽的結合、龍冠鳳冕珠釵細軟……作為歷代皇家御用之物、我國傳統奢侈品的代表,「花絲鑲嵌」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項技藝曾經跟隨著王朝的衰落幾近消失,於2008年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昨日,「翠羽拂金枝·花絲鑲嵌珍品展」在深圳皆一堂百工藝術館拉開帷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花絲工藝大師杜建毅、北京工藝美術大師董瑞京也來到現場,為觀展的市民解密這做工精細、器物物料珍貴的花絲鑲嵌珍品。
  • 百年老字號 傳承花絲工藝
    本次珠寶展,作為國內僅有的幾家秉承花絲工藝的百年品牌,萃華參展的黃金花絲珍品,就是對傳統花絲鑲嵌工藝的致敬。其中「國色天香」的花絲牡丹,盡顯「王者風範」的花絲老虎,栩栩如生的「宮廷瑞兔」,精美華貴的「盛世金履」等萃華獨創的黃金花絲珍品將驚豔亮相,最為矚目的當屬「馬到成功」,為迎接馬年的到來,萃華公司數名能工巧匠耗時三個月精心製作了花絲馬擺件,兩匹馬中前者千裡風馳、馬踏平原,象徵成功之路一馬平川;後者立馬長嘶、昂首俯視,象徵天下英豪唯我馬首是瞻。其神採俊逸的形象、瀟灑昂揚的身姿預示著事業騰飛、成功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