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龍陵縣象達鎮坡頭田村潞水窪小組的鄭轉玉,現年53歲、中共黨員、小學文化。先後被象達鎮、龍陵縣委組織部和中共龍陵縣委評為「雙學雙比女能人」「身邊榜樣人物」「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稱號。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6年9月的一天,鄭轉玉在村委會看到貼出的告示:要招收2名國家級生態護林員(對象必須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小就熱愛家鄉大山和林子的她,及時回家和丈夫商量,想當一名生態護林員並得到丈夫的「鼎力支持」。到林業站報名後,她每天起早貪黑,通過手機查閱的方式,主動學習生態保護、林業法律法規等林業知識,一個月後,她順利通過了考察、面試、筆試等選聘程序,正式成為一名生態護林員,管護區面積為4200畝。由於工作出色,她被選聘為坡頭田村的林管員。同時為更好地保護家鄉的綠水青山和擴大管護面積,2017年2月,坡頭田村另外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她幫助下,順利通過選聘程序成為生態護林員。至此,全村的生態管理面積由4200畝增加到2.6萬畝。
「熱愛是幹好工作的最大動力。」從小就在山裡摸爬滾打長大的鄭轉玉,骨子裡始終保留著一種對大山的崇敬和對森林的熱愛之情。「林子好了,對吸水保水、防地質災害等都有好處……只有喜歡才能幹好活,我既然選擇了當生態護林員,就要盡職盡責管好林子,竭盡全力地保護好自己轄區裡的每一棵樹……」這或許就是她對「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句話最好的詮釋。鄭轉玉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在縣林業局和林業站的指導下,善於總結的鄭轉玉探索創建了「1+3+4」生態管理工作法。創建「1個指尖上的微信護林群」,即針對管護區域分散、距離遠的實際,建立了「坡頭田護林員群」,實行「生態護林員+林管員+村委會+林業站」微信聯動管理模式,便於相關涉林文件、通知等內容傳遞以及生態護林員動態信息的溝通、聯繫等。推行每天「3報」制度,即依託「護林員微信群」平臺,由其他5名生態護林員把護林情況報給林管員(鄭轉玉)→林管員匯總相關情況後→再上報鎮林業站,實行每天早上、中午、下午「3報」制,便於管護信息上傳下達,提高林區管護的時效性、準確性和針對性,極大地提高森林生態保護質量和效果。當好「4大員」,即當好森林生態氛圍營造宣傳員、當好林業「三防」工作巡護員、當好林區地質災害監督員、當好森林生態管理聯絡員。再如,為了做好轄區森林生態的宣傳工作,她從自己微薄的護林員「工資」中拿出1200多元,購買了音響、喇叭、功放機等設備「武裝」自己的三輪摩託,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聲音宣傳」、自製宣傳牌、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走家串巷開展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巡迴」宣傳活動。截至目前,在坡頭田村及周邊區開展出動宣傳車輛230餘輛次、徒步行走山路3400餘公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3600多份(冊)。坡頭田村轄區的森林火災、偷砍盜伐、森林病蟲害、林區自然災害等指標均實現了「零」發生。
「靚麗光鮮背後總是隱藏不為人知的艱辛。」說的正是鄭轉玉。她上有老弱多病、85歲高齡的婆婆需要她照顧,身邊有患有風溼病、63歲的老公需要她照顧,全家人沉重的醫藥費支出需要她操心,家裡的油鹽柴米等生活開支需要她操心……擁有黨員、支委委員、生態護林員等多種身份匯聚一身的鄭轉玉,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依然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瑣事」和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重擔」。她在做好支部黨建工作和照顧家人的同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時刻踐行著她那句「我一個人脫貧不算脫貧,要大家脫貧才算脫貧」的人生座右銘。鄭轉玉計劃發展養牛、養豬和發展林下草果種植等產業,儘快摘掉自己的「貧困帽」。目前鄭轉玉已向上級相關部門爭取各類資金8萬餘元。動員和協助本村群眾自籌資金7萬多元,建成佔地300平方米的肉牛養殖場1個,對周邊貧困群眾發展養殖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由於她長期以來,秉持著一種對大山的崇敬與熱愛、執著與堅守、實幹與奉獻,踐行著一樁樁貧困生態護林員故事裡的「事」,使她成為全市954名生態護林員中的優秀代表。
森林生態資源保護永遠在路上。近年來,龍陵縣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國家、省、市有關加強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會議精神。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鄭轉玉只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到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達604名,全縣貧困戶生態護林員每年可獲得固定收入604萬元,將輻射帶動全縣10個鄉鎮121個村(社區)的2100多貧困家庭人口脫貧致富,實現貧困戶生態護林員與原有護林員同崗同責、同崗同酬,有效打通了生態脫貧「最後一公裡」。(鬱雲江 王興爵 周東興)
責編:劉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