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家在長途汽車站門口開了一個小吃店,白天賣小炒和米粉,早上就賣包子饅頭,那時候包子和饅頭都賣3毛錢一個,早上五點左右就會專門有人送做好的包子饅頭過來,成本1毛5一個,我們只需要準備幾層大蒸籠就行了,送到以後把包子饅頭放進去就可以開始賣了。
後來我爸覺得這樣賣賺得太少了,於是便自己嘗試來做饅頭,那時候還沒有用酵母,都是用老面肥,正常是晚上活好面,發到第二天早上面就發好了,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是很熟練,加上那時候店裡面的灶臺都是用的蜂窩煤,晚上捲簾門一關,室內溫度就比較高,冬天還好一些,到了夏天發一晚上的面必然就酸了,蒸出來的饅頭根本沒法吃。
後來我爸經過不少朋友的指點,在饅頭裡面加入了適量的鹼,不知不覺做饅頭的水平就越來越好,後來又開始做包子,包子餡一直是我老媽的強項,失敗幾次以後,就慢慢的把口碑做上去了,那幾年經常做麵食,特別是用鹼用得多。老爸的手一到了冬天就乾燥,嚴重的時候還幹到裂口。
這些年我和老婆也經常做饅頭來吃,不過現在基本上沒有用到老面肥了,使用酵母更為簡單便捷。
酵母是屬於生物發酵,必須要保證一定的溫度,特別是25度左右最為合適酵母菌的生長。半小時左右就可以醒發到2倍大小。
做饅頭也是一件比較費工夫的事情,從和面到揉面,發麵再揉面,上籠後還要二次醒發,然後蒸饅頭要十多分鐘,蒸好以後等5分鐘才能揭鍋蓋。作為我們早餐的饅頭,要上班的我們確實起來不到那麼早。
所以我們平時的正常操作是晚上快睡覺的時候把面活好,放到第二天早上把麵團裡面的空氣揉出去,就可以上籠了。
冬天還好一些,夏天就麻煩了,由於天氣比較熱,不做處理的話,早上起床後,麵團直接就會發過頭了。
晚上用酵母發麵早上蒸的解決辦法
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把活好的麵團裝進比較大的保鮮袋,紮緊袋口,放到5度的冰箱內冷藏,到了第二天早上起床以後,麵團剛好就發到原來的兩倍大小,基本上都是剛剛好的。
【製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首先把酵母粉放入50克溫水中融化,然後準備好500克麵粉,倒入酵母水,用筷子一邊攪拌一邊再倒入200克水,把麵粉攪成絮狀,用手和面,揉上幾次以後,麵團表面變得光滑。
第二步:準備一個比較大的保鮮袋,撒上少許麵粉後,放入麵團,紮緊袋口防止水分蒸發,放入5度的冰箱冷藏。
第三步:到了第二天取出麵團,首先聞一下麵團有沒有酸味,如果有的話,倒入少許食用小蘇打水,開始揉面,一邊排出麵團裡面的空氣,一邊把小蘇打水揉均勻,中和麵團的酸性。
第四步:把揉好的麵團分成均勻大小的饅頭坯,放入冷水鍋中醒發半小時,開火蒸20分鐘即可。
小貼士
剛蒸好的饅頭不要馬上揭開鍋蓋,冷空氣進入鍋中,饅頭表面受熱不均勻,非常容易導致表面塌陷。關火後等5分鐘再揭開鍋蓋,漂亮的饅頭就算是成功做好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我是【小吃貨筆記】記錄網紅美食,分享家常風味,如果喜歡的話,請點擊關注,謝謝觀看,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