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浮島和導流牆。
位於南海子郊野公園東側亦莊調節池一期工程,近日已完成水生態景觀提升工作,通過打造一池三島、設環湖「綠廊」、增加水生植物等措施,進一步保障南來之水的水質。
一個水利工程為何還要進行生態景觀提升?北京市水務局南水北調東乾渠管理處亦莊管理所所長張明告訴記者,亦莊調節池一期啟用已有4年多時間,雖然整體水質狀況良好,但個別水質指標略有起伏。經過專家論證,認為與調節池生態結構簡單、浮遊生物密度較高有關。為此,東乾渠管理處啟動了水生態景觀提升工作計劃,在水生態功能、水質保持、生態景觀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造。
走進亦莊調節池一期,宛如走進一個偌大的生態公園,碧波蕩漾,景色宜人。調節池水面面積12.4公頃,全部是通過南水北調工程進京的清澈江水。這些水正在為第十水廠、通州水廠、郭公莊水廠等水廠供水,最終流入千家萬戶。
遠遠望去,湖水四周「鑲嵌」著一圈「綠廊」,走近一看,是由各種水生植物組成的生態植物帶。黃菖蒲雖然花期已過,翠綠如劍的葉片成了「綠廊」的底色;水蔥挺水而出,已經開出了淡黃色的小花;千屈菜正值盛花期,一串串紫色的花朵組成色塊,為「綠廊」調色。
為了讓「綠廊」紮根,工作人員費盡了心思。「一期工程在建設之初,都是按照水利工程的理念設計的,水面與岸坡『硬碰硬』,保障水利設施正常運轉就夠了。」張明說,為了提升生態效應,管理所專門對護岸進行了改造。「我們引入了『駁岸種植』的概念,環湖一周增設寬50釐米左右的淺水灘,一方面通過水生植物淨化水質,另一方面豐富水域空間的層次感。」張明說,目前環湖「綠廊」栽種了蘆葦、花葉蘆竹、水蔥、黃菖蒲等20多種水生植物,一年四季可營造出不同效果。另外,管理處還在湖邊的垂直岸坡擺放了種植箱,種植五葉地錦等植物,呼應水中的水生植物,形成綠植連片的整體效果。
生態好不好,水鳥說了算。水鳥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為了給它們營造棲息地,管理處特意在水面上搭建了3座總計200平方米的人工浮島。「我們用環保安全材料搭建3個小島,栽種一些常見的水生植物,吸引水鳥前來。」張明說,2016年完成一期工程以來,水面上很少有水鳥光臨,但自從周邊生態景觀提升、建起小島之後,工作人員已經發現了蒼鷺、野鴨等鳥類在亦莊調節池「閒逛」了。
由於水面面積太大,為了讓水在池中得到充分循環,湖中有一條寬2米、長近200米的導流牆。全部由混凝土搭建起的導流牆像一根灰色長棍兒,擺在水面上著實煞風景。在改造過程中,管理處也打起了導流牆的主意,在導流牆兩側種植了水葫蘆、荷花、睡蓮等植物,與水面「三島」遙相呼應,灰色長棍兒頓時變成了綠色走廊。
如今,隨著亦莊調節池一期水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景觀美化的提升,水源地的水質得到進一步的淨化和提升,三五成群的鳥類也經常棲息在此。由於是水源地,亦莊調節池尚處於封閉管理狀態。東乾渠管理處表示,為了讓更多市民能享受到水利工程帶來的生態效應,未來有望設置公眾開放日,有組織邀請市民前來參觀。(記者 葉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