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介於華鎣山帚狀山脈向南傾沒、大婁山脈向北延伸之間,在這個大的地貌背景下,發育了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兩種特殊類型的地貌。地貌特點是:南西高、北東低,邊緣高、腹地低,以山地為主,遭河流切割,溝深巖多,地形破碎,多孤立山體,少完整山脈,地勢高差大。
綦江區境內主要有中山、低山、深丘、淺丘和槽谷五大類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佔總面積的70%,丘陵約佔30%。綦江多山,具有獨特地質地貌,其遠近聞名的山就有老瀛山、古劍山、丁山、天台山、鳳凰山、大羅山、太公山、營盤山……
▲白雲觀上白雲飄。通訊員 胡光銀 攝
老瀛山
四億年滄海桑田
老瀛山位於綦江區東部。山勢由東向西,東高西低,好似駿馬仰天長嘯,山脈綿延70餘公裡,最高峰為海拔1354米。它峰巒疊嶂,蜿蜒曲折,林海浩瀚,古樹參天,是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瀛山的地質結構十分古老,屬四億年前形成的中生代侏羅紀過渡地層,四億年前的海水在山壁上形成的海陸更替線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這裡還有西南地區面積最大、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奇觀。丹霞地貌形成於兩億年前,形態奇特的紅褐色孤峰、峰叢、石林或類巖溶景觀千奇百怪,以「色如渥丹、燦若明霞」,風景優美而著稱於世。
恐龍足跡群分布在老瀛山馬蹄形山腰絕壁的蓮花保寨內。據考,蓮花保寨始建南宋末年,如今還留有多處石刻和明清時代人們穴居的遺址。道教白雲觀居於海拔1185米的險峻孤峰上,修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是西南三大道教場所之一。最高峰馬僚山上的天成廟始建於宋代,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摧毀,幾次復建,留下許多傳說故事。
站在白雲觀上鳥瞰,山下梯田層層疊疊,曲曲折折,或疏或密,或濃或淡,連綿不斷,壯觀得令人驚嘆。近年來,白雲觀梯田聲名遠播,常有各地的遊人慕名來觀景攝影。
太公山
人文景觀獨具魅力
太公山是綦江西北的一座大山,它雄踞巴南區一品街道、安瀾鎮,綦江區文龍街道,江津區杜市鎮、廣興鎮等3個區5個街鎮地域。江津、綦江、巴南的「三區界碑」就立在太公山上。太公山海拔高度近1000米,森林植被好,氣候宜人環境優美,處處鳥語花香。
太公山自然景觀多,千百年來,人們又為這些自然景觀附加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太公攆太婆,雞公攆飛鵝,二龍搶寶十五蓋,氈帽落在獨石沱。」這首流傳久遠的綦江民謠,把太公山的自然景點及其民間傳說與綦江城區的景點聯繫在了一起。白馬穴、金釵井、雙乳山和太公石等古老的傳說,深入人心;三區界碑、名人頭像、神龜拜佛、香爐石、迎客松等自然景觀景色迷人!
萬興老鄉場位於太公山中部。據《綦江縣誌》記載,萬興鄉場建於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場鎮不大,但古色古香,場鎮的布局,包括一些老舊的木質房屋,仍然保留著昔日的風貌,由此可以看出,當年這裡人傑地靈,商人往來,貿易繁榮。就是現在,每到趕場天,前來趕場買土貨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隱居在太公山深處的大佛寺,位於綦江、江津、巴南三區交界的金釵村。大佛寺用地60多畝,依山而建,布局精巧,錯落有致,廟宇莊嚴。這裡是太公山的最高處,樹木參天,雲霧繚繞,風景如畫。
歷史與現實在太公山上縱橫交錯,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
▼太公山上的香爐石景觀。記者 張學成 攝
古劍山
嵯峨挺拔景觀獨特
古劍山是西南地區著名的丹霞地貌地質遺產地,是「巴渝十二景」之一,嵯峨挺拔,如劍指雲,是重慶的「老牌」名山。古劍山山脈由貴州境內的大婁山蜿蜒而來,有10多萬畝森林,林海隨山勢起伏,滿眼鬱鬱蔥蔥,層層疊翠。最高峰雞公嘴海拔1145米,三面懸崖,景色宜人。它與江津四面山、萬盛石林、南川金佛山、武隆芙蓉洞構成「重慶南部生態旅遊走廊」。
雕刻在登山道旁懸崖上的「古劍名山」四字,據說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如今仍然清晰可見。抗戰時期,美國的史迪威將軍、陳納德將軍,以及韓國政府的趙素昂、金學奎等外國人慕名而來,盛讚古劍山的奇峰美景。
這裡的佛教文化淵遠流長,是西南地區有名的佛教聖地。清道光年版的《綦江縣誌》 載:東嶽廟「創於前宋(公元960—1129年)。也就是說,建在雞公嘴的上淨音寺已有近千年歷史。以前,以雞公嘴山峰為中心,山上山下廟閣連環對峙,佛音繚繞,香火不斷。
古劍山自然景觀獨特,適合觀日出、賞明月、踏雪景、看風景、健身心。古劍山還是一座藝術的山,積澱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傳說故事,被文學界譽為「民間文學寶庫」。
◀古劍山雪景。記者 張學成 攝
大羅山
白鷺天堂風光旖旎
大羅山位於綦江南部打通鎮,最高海拔1324米,屬於大婁山脈的分支,從貴州綿延而來。這裡是渝黔交界地帶,山高路遠,地勢崎嶇,人煙稀少,森林覆蓋率達90%,其中還有部分原始森林。
因為森林植被好,常年在大羅山棲息的鳥兒就有十幾種,其中有一群白鷺常年生活在大羅山的森林中。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羽毛乳白色,體態纖瘦,非常漂亮。有人說,大羅山就是鳥兒的天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仙境。
大羅山有兩個湖泊——紅花湖和梅家溝水庫,水域面積達700畝。紅花湖由蓄水灌溉農田而修建的兩個水庫組成。梅家溝水庫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幾條山谷小溪匯聚成的一個人工湖。梅家溝庫區水面不是很寬,但順著山勢延伸,一眼望不到盡頭。
20多年前,為方便村民出行,梅家溝水庫上修建有3座鐵索吊橋(當地人稱「甩甩橋」)。如今,「甩甩橋」成了當地的人文景點。到紅花湖的遊客,都會踏上「甩甩橋」,體驗「甩甩橋」晃動時心驚膽顫的感覺。
從航拍圖片看,紅花湖和梅家溝水庫一衣帶水,相互依戀。湖面曲折幽長,林中有湖,湖在林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常居大羅山的白鷺。通訊員 黃健 攝
天台山
孤峰聳立的世外桃源
天台山位於綦江橫山鎮境內,最高處海拔1326米,山下平均海拔1010米,年平均氣溫11℃~17℃。景區內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植物種類豐富,已發現有國家保護植物紅豆杉的幼樹,還有馬尾松林、杉木林、楠竹林、青岡林等自然生長的植物林。
天台山孤峰聳立,平地拔起,景觀奇特,絕壁陡崖,山間古藤古樹茂盛。站在山峰上觀日出,賞落日,鳥瞰山下,視野開闊,多彩梯田層林盡染,風光旖旎,令人心曠神怡。
清道光版《綦江縣誌》有載:天台山,在思裡連山中,層層如盤,一峰特出,與瀛山對峙。因為天台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景色優美,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的喜愛之地。山上不僅建有寨子、寺廟等建築,還有天星橋、鹽巴洞、擂鼓坪、老廟、炮臺、棋盤石、老龍洞、石筍等神奇的「天台山八景」。
從橫山場出發,可以從東南西3條古道上山,3條古道都修有寨門。天台山寨始建於何年月?又是何人所建?這裡的居民去了哪裡?至今還是一個謎團。但從這幾座殘存的寨門遺址可以看出,天台山上曾經是一個人居環境好、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人們在寨裡過著雞犬相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快活日子。
鳳凰山
萬畝梨花鬧春天
鳳凰山位於綦江永新鎮南,海拔1182米,山勢連綿起伏,雄偉險峻,溝壑縱橫。鳳凰山與長田山緊緊相依,山上植被保護良好,蒼松翠柏應有盡有,有「鳳凰仙山、雲靄瑞祥」之美譽。清代《綦江縣誌》記載鳳凰山云:「勢翹起如鳳,石徑九折而上,寺前一石兀起,空所依傍,名『香爐石』,高約3丈,鐫『鳳凰仙山』字。鄉人陳繼源建石橋,浮空搭過,亦奇險也。」遠觀山形,山巔兩側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當地人習慣稱「鳳凰仙山」。
每年春天,鳳凰山萬畝梨花競相綻放,因此,這裡每年也會舉辦鄉村旅遊節暨永新鳳凰梨花迎春活動。「休閒永新踏青賞花,美麗鄉村觀雪尋春。」如今,鳳凰山因梨花而遠近聞名。
鳳冠山
石刻群彰顯人文精神
鳳冠山位於綦江區永城鎮東部,鳳冠山上有一座由3塊渾然天成的巨石組成的鳳冠石。鳳冠石形狀如雞冠,當地人稱之為鳳冠山或雞冠坡。除3塊巨石外,山上還有無數奇石並列,形態各異。民間傳說這些群石是遠古時候一條鱷魚隨海浪而來,在灘上擱淺,死後化作山梁,石頭便是它的骨骼。石頭高矮、大小奇異怪狀,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人們根據石頭的形象,賦予它們金雞、龜兔等名稱,因此也就有了金雞報曉、猴石、烏龜戲豚等景觀。
登上鳳冠山遠眺,方鬥山、天台山、老瀛山、馬僚山爭相擁抱;向下俯視,東邊山巒起伏,氣勢磅礴;「西方三仙供懺」「五馬歸槽」「七星拜鬥」「九龍搶寶」等自然天成的景觀盡收眼底。綦萬高速公路橫亙瀛山腳下、永豐河畔,壯美無限。而真正讓鳳冠山聲名遠播的,還是山上的石刻群。
「鳳冠石」石刻,鐫刻於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十月。「鳳冠石」三字是當時的綦江縣知縣劉憲親筆書寫,「鳳冠石」因此而得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綦風士氣」石刻,鐫刻於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是本地人為保護 「鳳冠石」石刻而刻上去的。目前,「鳳冠石」「綦風士氣」屬於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冠山的另一處石刻是2005年12月刻成的「王良烈士主題石刻」。「軍功傳千古」「千古之師」幾個大字蒼勁有力,十分壯觀。鐫刻內容還包括毛澤東同志讚頌王良同志的詩詞、王良烈士生平事跡和有關人士題寫的對聯等內容,以此緬懷革命烈士。主題石刻與相鄰巖石上的「綦風士氣」融為一體,構成一道壯美的人文景觀。
綦江的地質地貌非常獨特,南半部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北半部多為丹霞地貌,兩種特殊類型的地貌,讓綦江的山川更加絢麗多姿。
除了地質地貌獨特外,綦江的山還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背景。這些人文歷史背景,更讓綦江的山聞名遐爾,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