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有人的尊嚴和權利,有參與社會生活的願望和能力。歷史和現實表明,他們同樣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作為殘疾人工作者,生活中要把殘疾人的冷暖放在心上,滿腔熱情地支持殘疾人事業,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以政治思想工作為依靠,為殘疾人工作提供有效支持,為殘疾人營造平等,充分參與社會活動的環境和條件。體現殘疾人的自身價值,為殘疾人能實現心的的「中國夢」而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加強和完善殘疾人服務體系,目的是維護殘疾人的發展權,促進殘疾人的平等參與和全面發展,發揮殘疾人在促進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關心殘疾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而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殘疾人的價值觀、服務規範、發展目標、教育、文化、就業、精神、體育等方面。
具體來說,要利用殘聯完善的組織體系,讓殘疾人就近接受康復、文化、就業、託養服務,使殘疾人就近進行康復訓練;在各村農家設立了殘疾人文體活動中心,使殘疾人得到文化服務;建立建全殘疾人就業扶貧基地,使殘疾人得到就業和收入;完善殘疾人託養所,使喪失勞動力的殘疾人得到公共和居家雙向的託養服務;加強殘疾人服務事業,擴大無障礙改造的建設面積。
培養殘疾人工作者要有優良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提升業務能力。首先,殘疾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設和業務能力提升,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大力弘揚人道主義思想,以殘疾人為本,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成為熱愛殘疾人事業,為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團結帶領殘疾人共奔小康社會而積極奉獻的殘疾人工作者。其次,殘疾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設和業務能力提升要與弘揚人道主義思想相結合,且在開展各項業務工作的實踐中加以推進,並加強制度化建設和規範化管理,在繼承殘疾人工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發揚時代精神,持之以恆,務求實效。第三,殘疾人工作者要做到人道、廉潔、服務、奉獻。
優質服務是殘疾人工作的核心和落腳點,是加強殘疾人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根本目的。殘疾人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以殘疾人為本、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的思想和意識,並貫穿於各項具體工作中,創新求實,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心系殘疾人冷暖,關注殘疾人需求,把殘疾人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服務工作的標準,通過各種途徑、利用各種有效手段幫助殘疾人解決實際困難,切實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要加強學習,樹立科學發展觀思想,刻苦鑽研業務,提高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
良好的溝通是做好殘疾人工作者的基礎。其本質就是工作者與被服務對象憑藉一定的媒介和通道傳遞思想、觀點、情感、交流情報信息,以達到相互了解、支持與理解。基於對溝通的淺顯認識,本人認為在溝通過程中,應把握好這些方面的原則:一是誠實信用的原則。「民無信不立」。誠信是社會活動中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範,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石,是建立溝通的道德橋梁和精神紐帶,是維繫良好社會關係的基礎。二是公正透明的原則。孔子曾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結合現時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患不公」。在推行改革和政策等日常管理、發展穩定各環節工作中,能夠做到行為規範公正,辦事透明嚴密,並能集思廣益,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把殘疾人群體利益放在首位,將能較好地化解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實現在公正狀態下的公平。三是民主寬容的原則。人之交往,貴在溝通。通過與服務對象的溝通,可以了解服務對象的思想,聽到最真實、最需要、最迫切的呼喚。四是平等互敬的原則。在社會組織中、在社會活動中,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尊重、給予平等的待遇或地位。如果能創造一種平等友善、彼此尊重的環境氛圍,將能增強服務對象的歸宿感、安全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立足國情實際,把握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期待,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創造性提出並深刻闡述了「中國夢」這一重大的治國理政戰略思想。中國夢展現了國家強盛、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宏偉藍圖,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心渴望和高漲熱情,成為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作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新時期的殘疾人工作者,我們更應為實現「中國夢」奉獻屬於自己的「力量」。
中國夢既是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又是包括每個個體在內的人民之夢。實現中國夢,必須把握住這一本質屬性,處理好個體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著眼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注重個人努力和艱苦奮鬥。奮鬥是成就事業的基石,是實現夢想的關鍵。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
「中國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夢想,而是一種特定的、整體性的思想意識和目標指向,是思想意識和目標指向的高度融合統一,是中華民族正在萬眾一心、努力奮鬥的共同理想。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宣傳讓所有殘疾人群體真正的了解且為實現「我們的中國夢」而努力。
(作者單位:衡東縣殘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