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2月11日下午,慶祝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暨第十屆「閩臺殘疾人文化周」交流活動在福州舉行。 張斌 攝
中新網福州12月11日電 題:文創就業的殘疾人:心中有夢,努力追夢
作者 閆旭 彭莉芳
四歲半時因機械事故造成雙腿高位截肢的王輝,如今能開車、能釣魚、能打羽毛球,能用椅子自如「行走」。
「身體上的殘疾沒什麼,關鍵是心態要好,健全人能做的事我也嘗試著去做。」王輝說。
但王輝的人生不止於此,他還是寧夏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學畢業後,王輝開始學習賀蘭石雕刻,經過30餘年,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有了一個滿意的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這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份職業,也是精神寄託。」王輝常帶著這些作品到各地參加殘疾人交流活動。
圖為聽障人士黃楊隆正在蛋殼上雕刻。 張斌 攝
12月11日下午,慶祝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暨第十屆「閩臺殘疾人文化周」交流活動在福州舉行,期間還舉辦了閩寧臺文創作品展、兩岸殘疾人文創作品網絡聯展等活動,王輝的作品也在參展之列。
在他設在閩寧臺文創作品展的展位上,用形狀各異、紋路多變的賀蘭石雕刻而成的硯臺、印章、擺件等,雕工細膩,典雅古樸,很快便有來自香港的收藏家買走兩塊硯臺。
王輝告訴中新網記者,在銀川,他常年和當地殘聯共同舉辦殘疾人雕刻培訓班,傳授賀蘭石雕刻技藝;他也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從事皮雕、玉雕、刺繡等非遺項目傳承,帶動10餘名殘疾人就業。
「閩寧對口幫扶近幾年交流很多,我們也藉機把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帶出來推廣。」王輝說,「福建也有很多殘疾人手工藝老師,我們互相交流,汲取長處,意義非常大。」
林世波正在粘一副《清明上河圖》,選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拱橋一段為主體,通過各種魔方尖頂鑽及炫彩圓鑽共同鑲嵌。 閆旭 攝
戲稱自己為「小肥羊」的黃楊隆則擅長在蛋殼上雕刻。「蛋殼雖然不會說話,但是每個蛋殼都想被雕琢成最好的自己。」聽障人士黃楊隆也不會說話,他用文字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2017年,黃楊隆在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特教學院畢業後,留校創立工作坊,成為一名實訓指導老師。雞蛋、鴨蛋、鵝蛋、鴯鶓蛋、鴕鳥蛋上,黃楊隆都能雕刻各種圖案,他的工作室還有漆畫、國畫、扇面、鋼筆畫、陶塑等作品。
「不能因為自身殘疾就放棄追夢。」黃楊隆在記者的手機上寫道,「通過蛋雕項目我認識了很多願意幫助我們聽障群體的人,也通過蛋雕讓社會更多了解我們聽障群體,我們除了聽不見什麼都能做到,和健全人一樣心中有夢,並且努力追夢!」
令黃楊隆倍感自豪的是,他帶領著蛋雕團隊參加各類大賽並獲得很多獎項,如第四屆福建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第三屆福建省大學生公益創業賽金獎,第二屆福建省大學生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金獎等。
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林世波,小學五年級時在上學路上遭遇車禍,造成左大腿截肢。靠假肢行走的他,在福建漳州一家臺資企業從事人事工作。
下班之後的林世波依然很忙。他喜歡漢服,喜歡十字繡、鑽石畫,創辦了「春天義演團」,在節假日裡組織志願者為當地福利院的孤寡老人義演。
在臺灣青年創業基地——唯美客文創聚落產品展區,用瓦楞紙打造的「紙箱王」等充滿巧思。 張斌 攝
小小的塑料「鑽石」一顆顆粘到畫作上,需要專注和耐心。長時間低頭粘畫,不一會兒脖子就酸了。這樣的鑽石畫,林世波已經做了上百幅。在展位上,他正在粘一幅《清明上河圖》,選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拱橋一段為主體,通過各種魔方尖頂鑽及炫彩圓鑽共同鑲嵌,在光照下耀眼奪目。
林世波告訴記者,他和一群殘疾人義工小夥伴在漳州古城設置了義賣攤點,賣大家創作的鑽石畫、十字繡等。「初衷是幫殘疾人朋友們創收,但是也給我們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窗。」他說。
閩臺殘疾人文化周已舉辦十屆,是兩岸殘障人文化事業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福建省殘疾人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重要形式。
在臺灣青年創業基地——唯美客文創聚落產品展區,用瓦楞紙打造的「紙箱王」,配置在玻璃罩內的獨一無二的昆蟲生態景觀「叢林野趣」,充滿故事和樂趣的文化雜貨「木子創意」等充滿巧思。
唯美客文創聚落董事長特助張釗瑞表示,過去基地引進的很多手作品牌會給臺灣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未來基地將助力閩臺文化交流中心籌劃更多公益活動,重點引進臺灣殘障人士文創品牌,多做兩岸殘障人士文化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