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周日,今年第一次吃上了家裡做的炒蕹菜,它在我的記憶中就是夏天的味道。
珠三角一帶無論富貴貧賤,每逢夏季家家戶戶餐桌上總是少不了此物。
蕹菜即通心菜,有旱蕹水蕹之分,是嶺南夏季時令蔬菜。
蝦膏炒蕹菜梗
蕹菜味道比較寡淡,因此家常做法一般是椒絲腐乳炒或者蝦醬炒,以增加其風味。
而我比較喜歡後者,後者也是一道懶人菜,蕹菜洗淨摘好,剝兩粒蒜頭熗鍋,將炒鑊加熱到高溫,先放蝦醬爆香,再放蕹菜快炒即可。
蝦醬本身已經含有大量的鹽,蝦本身又是鮮味劑,因此其他調味料一概不用放。
若是在外用餐,鐵板或者沙煲「啫」通菜梗更為惹味,這道菜也用蝦醬作為主調味品。
蝦醬此物全中國沿海地區均有,北方家常菜有蝦醬炒雞蛋,而嶺南做法更為多變,不單用於炒青菜,如蒸五花肉等菜式也用得著。
蝦膏蒸五花腩
廣東一帶最喜食蝦醬的莫過於四邑人士,所謂四邑就是恩平、開平、新會、臺山一帶,四邑特產「廣海鹹蝦(蝦膏)」非常有名,蝦醬的再精製版本即蝦膏。
19世紀修太平洋鐵路的中國勞工
臺山舊稱新寧,是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僑鄉,下川島的聖方濟各·沙忽略遺蹟非常有名,不過最有名的還是臺山籍的華工,俗稱「金山阿伯」。
當年從新寧出發,漂洋過海的金山阿伯們,也許就在包袱和樟木箱籠裡放著廣海鹹蝦,用以在萬裡之外略解鄉愁,而當年在北美西部大陸上的炊煙,也許就混合著東方異國那股怪異的副食品氣味。
生曬蝦膏工藝
另一道蝦醬名菜和廣州一處地名「大馬站」有關,當中還有一個類似於笑貧天尊見美國記者的故事。
現今大馬站街口的大馬站商業中心
廣州的大馬站書院街南北走向,在北京路西面,與之平行,自宋代起一直是急遞鋪,大馬站、小馬站隸屬於來遠驛,到清代,這裡和流水井等地都是大小書院林立。
話說一日傍晚炊煙四起之時,有一駐防八旗武官攜跟班經過大馬站,這位軍門正飢腸轆轆,突然被附近飄來的食物香氣吸引。他本是個吃貨,急於知道這是什麼珍饈佳餚,遂叫跟班前往打探。
跟班聞味尋蹤而往,到了一所新寧人開的書院前,見一位老伯在門前做飯,正將砂鍋裡做好的菜上碟。跟班一看,原來是韭菜鹹蝦煮豆腐,便請教菜名。
豆腐火腩煲,有韭菜才是正確的打開方法
不知這跟班馬弁說的是官話還是廣府白話,反正這位新寧阿伯剛從鄉下出來為書院看更,跟班說的他一句都聽不懂,這臺山話雖一般歸屬於粵語,實屬四邑方言片,與廣府白話差異頗大,不能互通,遂以為對方是問地名,就回答說「大馬站」,不過臺山話裡這幾個字的發音倒與廣州話差不多。跟班回去後如法炮製,武官大快朵頤,聞香而至者亦競相效尤,遂成廣州民間的一道「名菜」。
豆腐火腩煲的蓋飯版本,豆腐火腩飯
豆腐火腩煲,又名「大馬站煲」,就此而誕生,當代版本材料為布包豆腐、燒腩肉、韭菜、冬菇片、薑片、蒜蓉、蝦醬、高湯、花生油、生粉等。
「豆腐火腩飯,男人嘅浪漫!」
近年香港高登社區有一個視頻,當中一名中年男子在大排檔大啖豆腐火腩飯,一邊詩情大發,留下了「豆腐火腩飯,男人嘅浪漫」的金句,後來被TVB借用,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完)
加關注手有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