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萬物之靈,人之所以能夠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人類有一個聰明的大腦,所以,人類具有很強的思考能力,他們會利用工具,創造燦爛的文化,思考人生的意義。
但是,隨之而來的一些煩惱也困擾著人類,那就是死亡,人類能夠認識死亡,知道人終歸一死,但是人類還不能夠永生,這樣,人類就處於煩惱之中,所以,人生來就有生老病死的困惑。
那麼,如何能夠做到長壽,儘量延遲人生終點的到來,就成了從古至今,千千萬萬的人類的共同需求。古代的人,尤其是封建帝王們,他們養尊處優,大權在握,當然不願意死,所以,才有秦始皇派人四處尋找長生不老藥,但是終歸沒找到,因為秦始皇最終也沒有長生。
古代還有個叫彭祖的人,似乎十分長壽,但是,也終歸是個傳說而已,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尤其是現在,人們生活富裕,幸福,就更加留戀人世。因此,現在養生節目才很火,全民健身形成了風潮,人們對健康飲食才如此推崇。
科學家在研究一些保持健康,延緩衰老的方法的時候,也注意研究一些人類中的長壽老人,觀察他們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總結經驗教訓,希望從中能夠找出長壽秘訣。
科學家們發現,中國的長壽老人的分布有地域性,他們把這些地方叫長壽之鄉,中國目前已經有十八個長壽之鄉,像遼寧的遼陽興隆村,廣西的巴馬,山東的萊州等等。
科學家觀察這些長壽之鄉的特點時發現,他們有許多共性:
其一,這些長壽之鄉一般處於南方地區,大約都是北緯38度以下,而且這些地方一般都靠近河流或者海洋,靠近水的地方。此外,這些地方一般容易扎堆,分布不是很分散,還有,這些地方一般海拔較低,多山和丘陵,地區內也沒什麼流行病。
其二,長壽之鄉的自然環境那是沒說的,那些丘陵啊,平原啊,植被茂盛,氧氣充足,溫度溼度讓人生活非常舒服,這個地方的陽光紫外線也不是很強烈,既能讓人感到溫暖,又不至於讓人被曬傷。
其三,這些地方樹木茂密,植被很多,氧氣含量很足,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很高,這些負氧離子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能夠讓人身體健康,不經常生病。這些地方飲食十分健康,一般飲食都是粗茶淡飯,熱量低,脂肪少,蔬菜多。
此外,這些地方的老人家庭的子女都十分孝順,他們生活十分舒適,每天心情很好;這些老人都能夠自食其力,做一些輕微的活動,既不累著自己,又適度放鬆身體。還有遺傳因素,家裡父母長壽的,子女一般也長壽。
許多長壽老人並不鍛鍊
看了以上這些長壽的因素,我們就清楚了,長壽的因素很多,可不光是鍛鍊一項,所以有人心中疑惑,為什麼,有許多長壽的老人,並不怎麼鍛鍊,他們為什麼還能長壽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其中的道理。
首先,鍛鍊適度就好,不是越多越好,我們知道,適度的鍛鍊,對人體的新陳代謝,鍛鍊肌肉力量方面是有好處的,它能夠讓我的體魄更加強健,血液循環加快,鍛鍊心肺功能,還能減肥,可以說對身體好處多多。
但是,這些好處都有個前提,那就是適度。鍛鍊可不是越多越好的,在人的青少年時期,加強鍛鍊,就能夠使肌肉發達,但是大家知道這其中的原理麼?為何那些健美運動員,通過力量訓練,就能夠有一身健碩的肌肉呢?
這種肌肉上變粗變強的過程,其實是伴隨著肌肉損傷到重新修復的過程,人在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鍊的時候,人體的肌肉在負重的情況下,會被拉傷,這樣,肌肉中的肌纖維被拉傷後,身體會對其進行修復,在修復的過程中,肌纖維比原來變得更粗壯,這就是鍛鍊能夠使人強壯的原因。
而在這個變強壯的過程中,是需要人體較強的新陳代謝的,這要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可能沒什麼,但是如果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那帶來的後果就是災難性的,人們的新陳代謝已經減慢了,已經不能夠承受這種高強度的體能鍛鍊了,一旦造成肌肉纖維損傷,身體不能立刻將其修復,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
這也是一些運動員,都是年紀輕的時候可以出成績,一旦他們退役之後,身體都會患有許多職業病的緣故。
過度鍛鍊造成身體損傷的例子
比如前兩年,朋友圈興起一股萬步走的風潮,大家也不知道從哪裡知道的,說一天走一萬步,就能強身健體,大家還把每天走的步數拿到朋友圈曬,互相還要比個高低。
後來,大家慢慢地對這項活動的熱情就消失了,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有些人已經到了中年,每天還熱衷萬步走,甚至每天走兩萬步到三萬步,這樣,時間短沒事,時間一長,膝蓋的軟骨就過度磨損了,由於上了年紀,身體代謝變慢了,膝蓋軟骨得不到及時修復,造成了永久的損傷。既沒有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還造成了腿部膝蓋損傷,還可能造成永久的毛病,永遠也治不好了。
其次,那些長壽老人也不是不鍛鍊,他們一般都居住在山區,而且這些老人有個普遍的生活習慣,那就是自食其力,雖然歲數很大了,但是生活也能自理。
我媳婦的爺爺和奶奶就是這樣,兩個人都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每天還自己堅持做飯,還沒有跟兒女一起住。兩個人雖然那麼大的年紀,生活可以自理,甚至前兩年,自己還能下地幹農活,我感覺八十多歲的老頭,能扛起半袋玉米,比我的身體還健康,不服氣不行。
你說這叫不鍛鍊身體嗎?只是他們沒有特意鍛鍊身體,而是把鍛鍊這項活動融入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
再次,長壽老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因,我們經常發現那些長壽的老人,家裡兄弟姐妹往往也很長壽,這自然與自然環境的優越分不開,但是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基因。
科學家已經研究了,人類細胞中,有個端粒酶,這個東西的長度是一定的,細胞每分裂一次,這個端粒酶就會變短一點,直到不能再短的時候,細胞也就停止分裂了,這個時候,等待人類的只有死亡。
此外,據基因研究,人類身體的一些弱點,在基因上早有標記,換個說法,一個人這一生,哪裡容易生病,壽命如何,在這個人成為受精卵的那一刻基本決定了,這是主要因素,後天生活環境只是輔助條件,改不了人體的先天條件。
所以,如果這個家族的遺傳基因好,個體就不容易得一些心腦血管等等的遺傳疾病,自然壽命也會有所提高,這個時候,假如後天的生活環境非常適合人類的生存,那麼基因的優勢也就能夠被擴大化,這兩種條件相輔相成,從而造成這個人非常長壽。
此外,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壓力對壽命有很大影響,比如,我們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在小區裡,天天在外面坐著一排排的老太太,但是老頭很少見,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我認為,男人的生活壓力普遍比女人要大,他們要在外面打拼,掙錢養家,女人相比較,這方面的壓力就小一點,所以女的長壽。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一起,飲食和生活習慣一般都是差不多的,可能差的是性別差異,可能女人在基因層面更容易長壽。
男人一般生活作息不規律,喜歡喝酒,抽菸,而女人這方面的嗜好卻很少,所以女人也比男人長壽。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造成了女人普遍比男人長壽,可見,保持心情的愉悅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一個人的壽命有很大的影響。
最後,一個地區的生活環境,對人的壽命影響很大,有句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區的水土,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有的地方山清水秀,那就會人傑地靈,有一些地下水被嚴重汙染,就會導致當地人們普遍患病。
可見,環境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之大,那些長壽老人多的地區,大多森林茂密,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沒有被現代社會活動所汙染,人們普遍粗茶淡飯,少了許多富貴病,自然身體健康長壽。
結尾
當然,還有許多與長壽有關的因素,我們不可能一一點到,但是,有人說,我們普通人生活在城市裡,那如何做到健康長壽呢?我們普通人要生活,要掙錢,不可能生活在偏遠山區裡,那不現實,我們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儘量改善生活條件。
我覺得,我們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早睡早起,要適度鍛鍊身體,不能過於勞累,要健康飲食,不能過於大魚大肉,少吸菸喝酒,保持快樂的心情。但是,凡事不能過度,如果我們為了健康,走了極端,使生活變得十分無趣,那也得不償失,所以,適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