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十年變遷。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攝
創博會中新天津生態城展區一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攝
觀展者駐足了解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思路和發展軌跡。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我們不僅在探索適合自己的城市發展模式,更希望走出一條可示範、可複製、可推廣的城市發展新路,讓我們的發展經驗可供其他城市借鑑和學習。」參展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創博會」)的中新天津生態城項目總工會負責人廉燦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之所以連續第二年參加『創博會』,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展示自己的同時,更多地與其它地區、其它城市的同行進行溝通交流。」 在「創博會」三號展廳,中新天津生態城展區的橙色系標誌顯得特別鮮明、醒目。展區外側展示的分別拍攝於2008年和2019年的兩幅航拍作品,直觀地反映了過去10年間「生態城市」和「智慧城市」發展理念為天津濱海新區帶來的改變,也吸引許多參觀者走進展區裡面,了解更多關於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建設經驗。 2008年9月28日開工奠基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的戰略性合作項目,也是世界上首個國家間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坐落於天津濱海新區,開發目的是希望借鑑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建設一座可持續發展的智慧生態城市。 廉燦燦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說,中新天津生態城目前共有12個社區,覆蓋十餘萬人口。科技智能、大健康和文化旅遊是區域內三大主打產業。落戶生態城的國家海洋博物館、中新友好圖書館和安全體驗館等項目,現已成為天津市的城市名片。 「我們用10年時間走過了很多城市15年的路程,發展速度其實是非常快的。」廉燦燦自豪地說,「我們的定位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希望能夠建設成為一個國際化的智慧生態城市。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對於提升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一直保持著連貫性的思路,努力將區域內居民職工的工作、生活、養老、教育、休閒娛樂都融為一體。我們仍在努力之中,希望把生態城建設成最初規劃的理想模樣。」 今年1月通過的「1+3+N」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是「中新天津生態城」展區宣傳推介的一大重點。所謂「1+3+N」,即1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實現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與綜合應用;「物、數、人」3個承載平臺,通過對設施物聯、數據匯聚、用戶認證三個平臺的打造,讓事物、事件、人三者之間實現互聯互通;覆蓋智慧建設、智慧環境、智慧治理、智慧經濟和智慧民生等的N個智慧應用。據介紹,在「1+3+N」的框架體系方案下,中新天津生態城計劃在2020年建設成為全國智慧城市的試點樣板。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處理好居民、企業和政府三方之間的關係,是中新天津生態城始終追求和探索的目標之一。廉燦燦表示,過去10年間,生態城一直堅持將政府定位於服務者的角色,關注企業和居民的需求,服務企業和居民的未來。 展望中新天津生態城的下一個10年,廉燦燦認為,區域內的產業扶持是未來10年的發展重點。通過扶持區域內企業、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我們將努力讓生態城區域發展不再依靠政府撥款和外部投資,真正實現生態城的可持續發展。(國際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