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遊】2007年底,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籤署在中國天津濱海新區建設生態城市的框架協議,之後於次年9月開工,勵志將中新天津生態城(以下簡稱「生態城」)建設成「主客共享,旅居融合」的宜居宜遊宜業智慧新城。
在全域旅遊時代,中國旅遊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補齊旅遊公共服務,特別是優質旅遊的公共服務短板。為此,生態城不僅全面建成了生態城周邊的交通體系,更配套建設了20餘個停車場;為服務好遊客,生態城在全域範圍內設置了清晰的標識標牌,並在國家海洋博物館、方特歡樂世界、泰達航母主題公園等遊客集中場所均設立了遊客服務中心或遊客服務點,真正做到了在細節上服務於遊客。
©中新天津生態城
2018年3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基礎配套,提升公共服務,包括紮實推進「廁所革命」、構建暢達便捷交通網絡、完善集散諮詢服務體系、規範完善旅遊引導標識系統等。
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已經成為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的關鍵一環,在《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標準》總分1000分的評定中,公共服務建設的相關評分達到230分。
「景點旅遊主要依靠的是旅行社來接待團隊客人,全域旅遊主要是依賴於公共服務來服務散客。」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李柏文曾表示。
正因如此,現階段對全域旅遊公共服務提出明確要求,目的則在於構建面向散客的旅遊接待與供給體系,應對大眾化和自助化的旅遊發展趨勢,有助於解決中國旅遊業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最後一公裡問題,使遊客能自助遊,更方便了居民休閒生活。
一般來講,現代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公共服務建設與智慧化密不可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鄧寧副教授表示,智慧化公共服務平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適合全域旅遊需求。提供適應遊客需要的及時、準確、可讀性好的信息內容,注重平臺建設與運營的緊密結合;
2、注意本地公共服務與遊客訴求的結合。本地化的公共服務(圖書館、劇場演出等)與旅遊市場結合,開發其旅遊屬性,將本地市民文化資源與旅遊產品結合創新遊客綜合文化體驗;
3、明確公共服務與外部平臺的互補性和差異性。理清目的地公共服務平臺與OTA等外部網際網路平臺的關係,差異化發展,借勢合作,優勢互補,建立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新模式。
為建設全域旅遊示範區,生態城在提質擴容推動旅遊產業發展同時,重點圍繞搭建智慧旅遊服務系統、開通旅遊專線等方面,持續強化服務,全面推進生態城內智慧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中新天津生態城
2008年之前,生態城的現址還是一片滿目瘡痍的鹽鹼荒地,生態脆弱且水質型缺水,周邊環境較差,由於土質問題,植被也不易存活,暴露出的土地坑窪難走,更不會吸引周邊人來此休閒,因此這片由1/3鹽鹼荒地、1/3廢棄鹽田、1/3汙染水坑組成的「生態禁區」,成了城市裡的灰色地帶。
直到生態城落地,情況才逐漸改善。目前,生態城正搖身一變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生態城市,並在建設公共服務體系上下足了功夫。
生態城打造了15分鐘便利化城市休閒生活圈,並通過布局公共服務配套,提供了教育、醫療、運動、餐飲、親子活動、主題遊樂等多維度生活遊樂設施,星級酒店、主題酒店、分時度假別墅、養老度假住宅等。
同時,依託距離北京最近的36公裡生活海岸線,及海洋、生態、漁鹽、軍事、漕運多元文化,12家主題景區、6個文化場館、近40處城市公園,生態城建成了豐富的旅遊供給體系。
從自然條件上看,生態城區內擁有溼地、河湖、魚鳥、海洋、海島等多元化特色自然旅遊資源,同時還有漁鹽文化、漕運文化等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生態城正在圍繞「一海一城」兩大主題,全力打造全域旅遊精品線路。
海洋旅遊資源方面,生態城藉助海洋資源,生態城開發了鼓浪水鎮月沙灘、東堤公園、印象海堤等旅遊景點和公園,和現有的歡樂水魔方、濱海鯉魚門等旅遊景點串成一條風景線。
陸地旅遊資源方面,生態城的六條生態廊道連通河流、湖泊、溼地,形成複合生態系統和濱海城市風格。遺鷗公園、億利生態島、靜湖等一大批公園景區向遊人免費開放,為城市提供了開闊的綠色空間,也為生態城內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添磚加瓦。
為將這些旅遊資源串聯起來,生態城還精心打造旅遊交通體系,並加入了智慧旅遊產品。區內「智能公交、旅遊公交、旅遊專線」免費運營,串聯各景區景點和商業設施。
©中新天津生態城
據悉,生態城目前已開通3條旅遊專線,能夠實現「自駕遊一處停車,即可乘坐公共運輸暢遊全域」;推出全國首條智慧研學旅遊線,串聯智能公交、智慧海博館等智慧應用場景。一方面,生態城利用智慧旅遊交通推進旅遊發展,另一方面又把智慧旅遊交通作為旅遊產品。
截至2019年底,生態城區全年接待遊客650萬人次,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更是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發展樣板。
要迎接超過600萬人,同時服務好生態城內超10萬的常住居民,生態城內的公共服務體系正面臨挑戰。
「外來遊客的增多會對本地公共服務和產品構成一定資源爭奪,作為全域旅遊示範區,生態城應將當地居民對旅遊產業發展的認同作為指標。如果當地居民對旅遊發展認同具有共識,在獲得城市發展旅遊收入的同時,生態城就要面臨資源和生活受到影響的可能。」鄧寧說。
為協調居民和遊客的公共服務資源側重,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範業正建議,在生態城中,接近旅遊區域的特色公共文化設施,遊客使用率較高的可以以遊客使用為主,主要考慮旅遊容量和標準,兼顧當地居民的低頻使用。對於遊客使用頻率較低的公共服務設施主要考慮當地居民的使用容量,兼考慮少量遊客使用。
智慧旅遊產品也可以幫助生態城進行遊客數量控制、區域分隔、時空分隔,降低潛在影響。
自2012年編制實施了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後,2019年中新天津生態城編制實施了智慧城市指標體系,建成了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打造了文旅資源整合的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從此智能科技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中新天津生態城
生態城還自主研發了全國首創的智遊E站、智遊魔方、智遊盒子等智慧旅遊系列產品,實現全域景區與智慧旅遊系統應用聯動,為遊客提供行程定製、智能導遊、地圖探索、AI智能交互、智能售貨、5G熱點、5G-AR體驗等30餘項智能服務。
借力智慧信息服務平臺,生態城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自身獨有的特色,簡稱為「四個一」,即「一個原則」「一條主線」「一套標準」「一個理念」。
其中「一條主線」的也可概括為「1+3+N」,意思就是要依託「1個城市大腦」,實現設施物聯、數據匯聚和用戶認證3個平臺互聯互通,並服務於N個群眾。
目前生態城已初步建成的智慧模塊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民生、智慧城管、智慧應急和智慧政務等6個,隨著智慧模塊數量的不斷增加,生態城智慧城市的目標也將同步實現。
生態城通過整合兩國及國際上的最佳構思,將這片昔日的鹽鹼荒灘轉變成繁榮的生態城市,實現了打造一座生態友好、社會和諧和經濟可持續的城市的共同願景。在成為很多個「第一」和「示範區」後,生態城完善的公共服務產品體系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生態城市新樣板。
「生態城對其他城市在建設公共服務體系時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借鑑意義:一是考慮公共服務設施容量是綜合考慮遊客與居民的規模、使用率;二是公共服務設施以接待遊客的高標準來建設;三是公共設施與服務的標識標牌使用多語言,並與國際接軌。」範業正說。
轉載請註明:品橙旅遊 » 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的風揚起公共服務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