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旋子渡口等待過河船的,只有兩個人。本報記者 李斌 吳國富 攝
昨日,大竹林輪渡碼頭,肖遠福開起過河船。
這是嘉陵江主城段最後的客渡船。
昨天下午,肖遠福駕著過河船,從沙坪垻區雙旋子到對岸渝北大竹林,船上只載了兩名客人。他有些發愁,每天只有不到20人來坐船,經營多年一直虧損,但兩岸居民又離不開它……這是嘉陵江主城段僅存的過河船,有人建議,這船應該像長江索道一樣,轉型到旅遊上來。
穿過雙碑嘉陵廠附近的家屬區,走過一條雜草叢生的泥土小路,來到有些荒涼的嘉陵江邊,如果不是這裡豎著一塊「雙旋子渡口」的牌子,沒人會相信這是一個碼頭。
開了65年 票價從1分漲到2元
不一會兒,一艘小型渡船緩慢駛來,兩名旅客登船後,船便駛向了江對岸。開船人肖遠福告訴記者:「你莫看現在一天跑幾趟裝不到幾個人,但在30多年前,這裡的過河船最高日運載量達到過上萬人。」
今年60歲的肖遠福,是在嘉陵江雙碑至大竹林江段上駕船33年的老船工。每天早上7點20分開第一班船,晚上6點收班,肖遠福從未懈怠,還曾因為在嘉陵江上拯救過不少人性命,而被評為2014年「感動重慶11月月度人物」。
10分鐘後,渡船到達了對岸大竹林渡口。記者來到過河船老闆、重慶友邦船務公司董事長趙幫的辦公室。他說,這個過河船已有65年歷史了。從1950年開始,當時是木船,靠人力劃,到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改為單機船,發展到現在的30客位標準客渡船。趙幫說,當時過河船的票價為1分、2分、5分;到上個世紀70年代為1角、2角;到80年代為5角、1元;目前從雙旋子到大竹林過河船票價為2元。
江面冷清 再不見往日的輝煌
52歲的趙幫說,30多年前,在大竹林江邊有二磚瓦廠等企業,員工數千人,還有數萬居民居住的大竹林老街等,在雙旋子南岸附近也有眾多大中型企業。那時大竹林區域幾乎沒有正規公路,附近及沙坪垻也沒有大橋,居民要到合川、北碚、雙碑、沙坪垻、解放碑等地,都要從大竹林坐過河船,而雙碑附近很多人也要到對岸去上班。
趙幫回憶說,當時過河船是160客位,每天數十次往返於大竹林到河對岸的南溪口碼頭、雙旋子渡口三角形之間,最高峰時日均載客量高達上萬人次。「曾經的輝煌是由於交通不發達及兩岸有大量企業雲集造成的。」他說,如今只剩下要到對岸上班的、到嘉陵醫院看病的居民來乘坐過河船了。
趙幫說,如今他主要開的過河船是大竹林到雙旋子、南溪口往返,每年的油料、勞務等要花9萬多元,加上政府相關部門補貼的3萬多元,依然虧損,現在主要靠自己船廠的收益來彌補。
嘉陵江雙碑附近河段上,每天除了兩三艘沙船外,幾乎沒有其他船隻過往,「望著這麼冷清的一江水,真是可惜了!」趙幫說。
轉型旅遊 喚起這特別的鄉愁
某策劃機構的趙蓓說,除了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嘉陵江大橋外,重慶在1980年以前到南岸、朝天門、江北等,都必須乘坐過河船,它是重慶人的一種特別的鄉愁,建議輪渡轉型到旅遊上來。
趙蓓提到,從嘉陵江北岸的大竹林沿江而下,到南岸磁器口碼頭只有5公裡多水路,這裡不僅有重慶人氣最旺的旅遊古鎮,還有遊客接待中心的躉船。只需將大竹林王家院子等多個旅遊景點開發出來,從陸路將照母山連接起來,讓耍完磁器口的遊客乘坐嘉陵江遊船,到大竹林王家院子、照母山等地遊覽。同時,還可將遊船延伸至北碚、合川草街電站。
友邦船務公司董事長趙幫說,除了夏季洪水期外,春、秋、冬季的嘉陵江水位都比較平和、清澈,幾乎沒有什麼客貨船來往,安全性比較高,過河船正打算轉型水上旅遊。
來源: 重慶晨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