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六六和京東撕叉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且不管京東如何處理此事,但由此引發的確實網購商品到底靠譜不靠譜的大討論。
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行動支付以及物流的極大發展,國內電商業務的繁榮實際上已經不可逆。但是到底網購商品和實體店商品誰更靠譜呢?
還是用數據說話吧。
北京市消協發布消息,2017年,他們共開展16項商品比較試驗,主要有羊絨衫、衝鋒衣、電腦椅、嬰童服裝、兒童地墊、涼蓆、防曬衣、印花T恤、緊身運動衣、酸奶、輪胎、保溫杯、運動鞋、床上用品、兒童家具、塗料等,共涉及687種商品樣品。其中,實體店購買樣品338種,網絡渠道購買樣品349種。統計結果顯示,實體店樣品不達標率為19.82%,網絡渠道不達標率為45.84%,網購不達標率是實體店的兩倍多。國美在線、1號店、當當網購買樣品不達標率較高,不達標率過半。
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網購不達標率是實體店的兩倍多?
實際上可能有幾種原因。
1、相比於實體店,網購更難追溯。實體店買了出問題的商品,很可能直接找過去就解決了,但是網絡維權往往見到交易方,維權也不容易,所以實體店可以在線下就把問題解決了,無需再投訴到消費者協會。
2、相比較而言,網購是一個綜合體,魚龍混雜,更容易層次不齊。而實體店很多是專賣店,相對來說更規範,另一方面網購的店面選擇往往選擇少,而實體店的選擇比較多,各個地區的質量可能不一致,抽查的結果可能偏區域性。
3、作為消費者應該怎麼辦呢?一方面要正當維護自身利益,積極維權,消費者協會就是維權渠道。另一方面,也有義務通過各種渠道打擊不合格產品,最終想不可產品無處遁形。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