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稱僅2.4%的80後香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2020-12-12 搜狐網

  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但一項最新調查發現,香港人的「港人身份認同」越來越明顯,其中「80後」的年輕受訪者「港人身份認同感」最為強烈。有香港媒體在報導中解讀稱,調查結果反映部分港人「抗拒中國人的身份」、「國民身份認同感低」。不過,負責調查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12日向《環球時報》記者澄清說,香港人對「港人身份認同」與「國民身份認同」並不存在矛盾,調查顯示港人「本土意識」增加的同時,也顯示過去十多年來香港人對於國旗、國歌或解放軍等國家象徵自豪感相對有上升。

  據香港《東方日報》12日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上月中進行民意調查,以電話訪問了819名港人,其中一個問題要求受訪者回答自己屬於哪一類人,四項選擇為「中國人」、「香港人」、「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調查發現,有42%的受訪者選擇自己是「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較兩年前進行同樣調查時的44%的數據稍降。其次有23%的受訪者選擇純粹「香港人」身份,是自2008年以來的新高。另外22%的受訪者稱自己是「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覺得自己純粹是「中國人」的受訪者只有12%,是97回歸以來的新低點。此次調查又特別將受訪者分成兩批,一批為30歲或以下的「80後」,另一批則是「非80後」,結果發現「80後」對「中國人身份」不太認同,選擇是「中國人」的只有2.4%,但非「80後」的比例卻有15.9%。

  調查結果出爐後,香港媒體紛紛加以解讀,稱調查結果反映「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比例現新低」。香港《明報》12日頭版頭條的新聞標題是《港人國民認同感見新低,抗拒國旗國歌新高》;香港《晴報》12日的新聞標題也是《港人認同中國人身份創新低》。

  調查結果引發香港輿論的爭議。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表示,港人有如此意識,相信與特區政府只顧民生政策,沒有全力駁斥「港獨」言論有關。他認為,近期不少有心人士多次高舉代表港英時期的「米字旗」,乘機炒作「港獨」思潮,但特區政府未予以駁斥,這只會令施政進一步困難。兼任香港青聯顧問的中華進出口商會副主席許華傑說,若香港青年因政治理由而抗拒內地,將失去很多工作發展機會。但《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乃強形容「民意如浮雲」,他認為很難單靠民調去評估民意趨勢。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表示,此次中大的調查「有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設一個「是香港人,但不是中國人」的選項供受訪者選擇,只有新增這個選項才能直接測試到港人對「國民身份」認同感的最終態度是什麼。

  負責此次調查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澄清說,香港人對「港人身份認同」與「國民身份認同」並不存在矛盾,雖然調查顯示香港人的「港人身份認同」越來越明顯,但調查同時也顯示,過去十多年來香港人對國旗、國歌或解放軍等國家象徵自豪感上升,比如,在1996年,只有30.6%的受訪者對國旗有自豪感,今年的調查則有37.6%;另外,在1996年,只有10%的受訪者對解放軍有好感,但今年已增至21.5%。

  馮應謙認為,香港人對「港人身份認同」增強,只因近年相關討論多了,讓大家思考自己的身份問題。至於「80後」較傾向認同「香港人的身份」,是因為近年香港教育推行通識課(相當於內地的社會課),鼓勵獨立思考,令年輕一代較願意參與社會事務及思考身份的問題。他說,「如果調查是在奧運或者國慶期間進行,我相信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比例會大大增加。」

  對於近日香港出現「港獨」爭論,馮應謙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港人大多數選擇「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一項,可見支持「港獨」只是很少數。事實上,近六成受訪者表示「兩個月一次或更多地」往返大陸,這反映大部分香港人都認為,與內地接觸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相關焦點

  • 調查指逾半澳門人滿意回歸後現狀 認同中國人身份
    調查指逾半澳門人滿意回歸後現狀
  • 「臺灣認同」不等於「臺獨」:民意調查中臺灣人認同變遷與迷失
    1992年時臺灣人認同僅為17.6%、中國人認同為25.5%、雙重認同高達46.4%;1995年認同自己為臺灣人的比例25%,首度超越自認為中國人的比例20.7%、雙重認同為47%。1996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臺灣領導人,臺灣人比例上升24.1%、雙重認同上升至49.3%、中國人認同17.6%。
  • 香港人身份認同正發生轉變 多數認同屬於中國人
    1982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時,鄧小平面對咄咄逼人的柴契爾夫人曾經說過,這次談判,除了要解決香港回歸中國問題之外,還要磋商解決另外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1997年後採取什麼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它的繁榮;另一個是中英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大波動。如今,1997前問題和1997問題早已解決,香港和內地一起攜手也轉眼已是10年。
  • 為什麼臺灣同胞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因此在過去,臺灣幾乎不存在認同問題,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有中國人的身份,而且認識大陸的方式都是藉由政府的宣傳,而非親身體驗。又加上當時的冷戰背景,1970年代前國際上普遍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於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觀念是牢不可破的。 但這畢竟是威權時代,隨著1980年代末期臺灣的民主化運動蓬勃發展以及兩岸之間的互動,造成了臺灣人的自我認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 「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85%自認是中華民族
    海外網10月16日電 16日,臺灣競爭力論壇舉行記者會,公布「臺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調查顯示,85%的臺灣民眾自認是中華民族,不贊成是中華民族的比例則有所下降。
  • 部分深圳人到香港買日用品被熱炒 調查稱非常態
    價格倒掛僅限於少數商品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長黃髮玉說,香港某些商品價格比深圳低是一直就有的事情,在許多深圳人眼裡,趁「打折」赴港「揀便宜」、往返兩地捎帶些日用品回家「再正常不過、不是什麼新鮮事」。  皇崗口岸工作人員黃俊生說,最近從香港購買日用品的深圳人確有增多,「但一般都是順便捎帶」。
  • 調查:香港超8成受訪者認同移除垃圾箱可減少郊野垃圾
    調查:香港超8成受訪者認同移除垃圾箱可減少郊野垃圾 2019-11-04 11:35:30《文匯報》報導,香港漁護署由2017年開始移除郊野公園遠足徑垃圾箱,根據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成受訪者認同移除垃圾箱可有效減少郊野垃圾。
  • 親綠民調稱:近三分之一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親綠的「臺灣智庫」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民調稱,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創新高,有64%民眾自認是臺灣人,僅2.1%自認自己是中國人,31.8%認為自己兩者都是;且若只能二擇一,有高達
  • 再刷「中國人認同度」新高,難道臺灣人真的喜歡「被虐」?
    熱絡到讓大陸人產生了錯覺,以為和平統一就在眼前。然而,就是在這八年,臺灣的「中國人認同度」創下了歷史新低,蔡英文曾經得意忘形地說:「現在的臺灣,處於『天然獨』的世代。」事實也證明,主張「臺獨」的蔡英文和民進黨最終取代了馬英九和國民黨,完全掌控了整個臺灣。
  • 北京香港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差不多?
    【編者按】最近一期的《中山大學學報》上刊登了一篇在2012年底~2013年初進行的北京與香港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調查報告,報告的結果出人意料:京港大學生在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共同體與中國的文化認同方面都比較高且差別不大(政治認同不在調查範圍之內
  • 柬埔寨人眼中的中國人是什麼樣的?幾個特質說得很對,你認同嗎?
    柬埔寨人眼中的中國人是什麼樣的?幾個特質說得很對,你認同嗎?作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的柬埔寨王國,其總人口約有1500餘萬人,而我們華僑同胞卻有近100萬!而現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華人也開始踏足柬埔寨,有些人是去旅遊,而更多的中國人則是到柬埔寨進行農業貿易。那你知道在柬埔寨人眼中,我們中國人是什麼樣的嗎?在詢問了許多柬埔寨人之後,大致總結出了幾點,而我個人認為其中有幾個特質說的很對,不知道你認同嗎?第一點。
  • 付今責:香港回歸20年,為何仍有港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同時,這也樹立起一個不好的導向,除了「居英權」計劃所帶來的移民外,據估算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香港回歸前對外移民數高達數十萬,其中1990年到1994年這5年內,平均有60000人向外移民。同時,在回歸前夕港英政府淡化香港居民的「國家認同」,對上世紀90年代出生和成長的年輕人有著長遠的影響。 香港30歲以下的青年人,對於「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處於下降趨勢,他們則對「香港人」[4]的身份認同處於上升趨勢。而這批人恰恰是「佔中」運動的主力,這其中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繫。
  • 臺灣網紅稱自己是中國人,卻被綠營「盯上」了……
    平時她喜歡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一些關於吃喝玩樂的視頻,同時她也曾表示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不過她分享的視頻中涉及身份認同的內容並不多,然而這依舊刺激到了綠營人士敏感的神經,聲稱要對「臺妹PK」進行「依法處理」。
  • 一座老建築與香港人的歷史認同
    日前香港政府計劃重新開發市區中心由舊警署和監獄組成的一個建築群,這在香港社會再次引發了一場關於歷史保護問題的大討論。這片香港的標誌性建築群讓一些最有影響力的利益集團與當地居民陷入了對立境地,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家族也牽涉在內。  在香港這座建築用地稀缺、且長期信奉商業至上的城市,文物的保存通常要為城市發展讓路。
  • 一加拿大人涉嫌詐騙2.4億歐元 在澳門被捕
    據香港東網26日報導,一名退休加拿大男子日前因企圖詐騙銀行及娛樂公司約2.4億歐元在澳門被捕。據報導,澳門司法警察局25日接到銀行報案,稱一名男子到櫃檯要求將澳門一間娛樂公司帳戶的2.49億歐元匯至香港,並出示該公司的委託申請書和匯款單。
  • 江啟臣自稱中國人,身份認同正確表態
    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17日接受洪秀柱專訪時表示,他在臺灣出生長大,是臺灣人;從文化、歷史來看,他也是中國人。江啟臣甫上任,就直面身份認同問題,且有正確表態,值得稱道,相信大陸會留意到。時下在臺灣講出「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並不容易,需要一點膽量。因為身份不只是一種歸屬,還常常是一種標籤,有些人想切割臺灣與大陸的關係,主張「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那是屬於「臺獨式」的分離主義認同;願意自稱自己是「中國人」,當然會是另一種解讀。
  • 調查顯示香港學童上課時間過長 休息不足(圖)
    原標題:調查顯示香港學童上課時間過長 休息不足(圖)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12月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小童群益會一項調查顯示,近八成受訪小學生認為學校側重考試和測驗,但僅44%認同做法。學生每天面對長時間課堂,令休息時間不足,難以應付沉重課業。近六成小學生表示,實際午飯時間少於時間表上所定的時間。該會呼籲減少功課量,調整課堂上課時間和模式,讓小朋友有充足休息時間。
  • 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他內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成吉思汗自己內心認同自己是中華人嗎?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有人說,蒙古國的獨立讓這件事情變得複雜,尤其是元朝的法理,但其實在清末民國的名人眼裡,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已經有了爭議。魯迅文章《隨便翻翻》寫道:幼小時候,我知道中國在盤古氏開闢天地之後,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
  • 人民日報:僅4%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圖)
    資料圖:歷年關於臺灣地區對自身身份認同度的調查統計這一次,說破「皇帝的新衣」的是一位90多歲的老人郝柏村。認同下降的主因近幾年,兩岸關係有諸多突破,人民往來日趨熱絡,但是,各種民調數字顯示,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卻在下降。根據2011年的一項民調,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降至4.1%,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則創下54.2%的新高。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認為,因素當然很多,但主因是教育使然。
  • 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增進港人情感歸屬
    ,每次抽取千餘名香港人,按照「中國人」身份認同程度從0-10依次打分。10年裡香港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總體承上升趨勢。  百年殖民使香港身份認同出現分裂,特區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增進港人情感歸屬  ■浮城小史  ●1842年《南京條約》將香港變成「日不落帝國」諸多殖民地中的一塊,但英國人卻在這裡推行了完全不同於其他殖民地的統治方式,這也造成了香港特殊的身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