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下午2時許
陝西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
121名醫護人員在大興醫院集結出發
多名呼吸科和重症醫學科專家隨隊出徵
|陝西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整裝待發。|
他們中
既有醫學博士後
也有參加過小湯山支援的業務骨幹
……
在他們心中,武漢就是「戰場」,
而他們去,就是為了打勝仗。
|為即將出徵的醫護人員送行|
「媽,放心!我會平安回來!」
「我們一定認真工作,不辜負大家的信任和重託。對於我個人來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每一個隊員平安帶回家!」說話的是本次陝西援鄂醫療隊隊長——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副院長馬現倉。
出徵現場,馬現倉的母親和妻女都來送行。由於時間緊任務急,他是在出發前幾個小時,才把要去援鄂的消息告訴母親和女兒。「有些突然,但她們都能理解。」
就要出發了,馬現倉17歲的女兒緊緊地抱著爸爸,不捨得他離開。
「您對兒子有什麼要叮囑的嗎?」面對媒體的提問,馬現倉81歲的老母親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沒啥特別叮囑的。救人呢麼!不去能行?」
「老人家的擔心我都懂。但在這種情況下,為國分憂、為患者解決病痛是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我們會保護好自己,我也得向我媽保證——一定平安回來!」馬現倉笑著說。
博士後媽媽
懷揣兒子的畫上「戰場」
大興醫院麻醉科主任韓麗春,在臨床中不僅有麻醉業務還負責重症患者,這次上「一線」,是她自己報的名。擁有醫學博士後學位的她,已經有多位同學馳援武漢了,從同學群中,她了解了很多「一線」的情況。
她說:「說不怕是假話,但我曾是一名軍人,現在還在一線崗位,武漢需重症專家,我也希望能在最需要的地方歷練自己。」
韓麗春也不知道自己此行去武漢要待多久,但她說:「醫院舉全院之力給我們帶足了保障物資,我們也都知道武漢的情況,支援本身就是艱巨的任務,我已經做好了要應對各種困難的準備。」
出發前,韓麗春7歲的兒子來送她,小傢伙哭地淚眼朦朧,拉著媽媽的手滿是不舍,還往媽媽的懷裡塞上自己畫的畫,他希望媽媽早日平安回家。
有小湯山的經歷
「我去就是為了和大家一起打勝仗」
2003年「非典」時,時年24歲的劉維曾在小湯山重症監護室裡當護士,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一起「戰鬥」,這次馳援武漢,已經是大興醫院消化病院總護士長的劉維毫不猶豫就報名了。
在大興醫院院領導的辦公桌上,有一厚疊按著紅手印的「請戰書」,幾乎全院所有科室的醫護人員都請願「參戰」。劉維說:「醫院能派我去,是對我的信任。自主擇業前,我是從軍25年的老兵,有了小湯山的經驗,我的防護和護理業務都更熟練一些,我去就是為了和大家一起打勝仗的。」
以劉維這樣的經歷和業務水平,她去武漢應該會被分到最需要的地方,她做了一切心理準備,她說:「我的目標是戰勝疫情,和大家一起平安歸來。」
消化內科的護士長楊敏目送劉維「上戰場」,她說:「我們總護士長的身後還有我們,我們都是梯隊成員,武漢需要隨時出發。」
送護士妻子上一線
「我告訴自己不哭,但是沒忍住」
此次馳援的醫護人員都是前一天晚上11點左右接到的通知,短短一上午,他們就安排好了工作和家裡的事情,集結完畢。
在送行的隊伍中,省第四醫院呼吸科護士賈倩楠的丈夫劉剛,摟著瘦小的妻子,不停抹眼淚。他說:「我告訴自己不哭,但還是沒忍住,希望她早日平安回家。」
賈倩楠家裡還有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她說:「我在呼吸科工作十多年,是這次武漢最需要的護士,從學醫的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的職責,作為呼吸科的護士,上一線,責無旁貸。」
大巴車啟動的那一刻,劉剛還在悄悄抹眼淚,看著妻子乘坐的車越開越遠,他知道,瘦小的妻子,此時已經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戰士」。
瞞著公婆馳援武漢
踐行救死扶傷初心
長安醫院重症監護室的主管護師史阿幸,從事重症醫學工作8年,此次也在「出徵」的隊伍中,對於史阿幸來說,這是等候已久的召喚。
早在1月24日,得知武漢需要有經驗的重症醫學護士前去支援,史阿幸就提交了請戰書。她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更應該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踐行白衣天使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初心和使命。」
史阿幸的愛人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特別支持她的工作,因為公婆年齡大,她支援武漢的事沒敢告訴老人。但她對自己的父親說了,「我爸是一名退伍軍人,他全力支持我,只是再三叮囑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
據了解
此次馳援武漢的陝西醫護人員中
市屬醫院共派出57人
其中西安大興醫院26人
兵器工業五二一醫院6人
陝西省友誼醫院4人
陝西省森工醫院3人
西安高新醫院6人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6人
長安醫院4人
西安鳳城醫院2人
2日晚7點半,小布獲悉,醫療隊已經順利抵達武漢。他們將要迎戰的,是一場「硬仗」!
再出發
這些逆行的背影最美麗
盼平安
家裡有一雙雙期盼的眼神
待凱旋
只要萬眾一心,沒有過不去的坎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肖翔 張佳 廉晶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健 肖翔 李明 張曦
編輯:西安報業全媒體編輯 鄭可昕
審核:王斌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