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購物中心的大量崛起,同質化已然成了行業難以避免面對的難題。不僅如此,商業地產界還要與在網際網路大勢興起下的電商這一勁敵做長期競爭。因此,為應對各種已來臨的問題,眾多購物中心選擇引進新品牌,加強購物中心的品牌吸引力,在經過品牌調整後的購物中心才能更貼近如今的消費者,滿足當下人的消費需求。
回顧即將過去的2017年,商業模式創新、業態更迭提速,不僅推動消費升級,更引領新的生活方式。新奇、好玩、高顏值、情景化已經成為今年內首進武漢品牌的普遍特徵。據不完全統計(購物中心和知名商業街),今年首進武漢的品牌高達近200家,涵蓋了服飾、書店、影城、餐飲、休閒/運動娛樂、其他幾類,具體品牌如下所示。
其中,在些首進武漢的服飾品牌中,有18.6%進駐了開業不久的武漢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有18.6%進駐壹方和武漢天地,但更多的37.2%的品牌則是進駐武漢國際廣場。
在首進武漢的餐飲品牌中,有25.7%的餐飲品牌進駐了武漢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16.2%的進駐了武廣,16.2%進駐了壹方和武漢天地,10.5%的進駐了上半年開業的和記黃埔武漢M+。
而在首進武漢的零售品牌中,有34.4%的品牌進駐了武漢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15.6%的品牌進駐了武商廣場。
此外,還有在今年新開的和記黃埔武漢M+、金橋永旺、印象城等購物中心,均有各類首進武漢的品牌。
新進駐的餐飲品牌成購物中心「座上賓」
對購物中心而言,一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已成常態。隨著逐年進行的品牌調整,讓購物中心隨時能與市場保持相對穩定的步伐,而通過引進新的服飾、餐飲、零售品牌,讓消費者在購物中心體驗到不一樣的消費環境,以此加強消費者對購物中心的吸引力。
而從數據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今年首進武漢的品牌中,餐飲的佔比高達58.1%,遠超其他類型的品牌。而在餐飲品牌中,更多是引進了時尚元素較強和人氣較高的特色品牌,以此吸引消費者,形成影響力,甚至能達到大排長龍的效果。
在近幾年的餐飲市場中,由於一些原因,使一些普通大眾餐飲和高端餐飲正在逐漸脫離市場。業內人士曾指出:餐飲行業啞鈴形的消費結構(高端和低端消費比重大)將調整,未來將呈現紡錘形的結構(中檔消費比重大),人均價格在20~80元的大眾化餐飲發展空間良好。也使一些新興的、具備網際網路精神的快時尚餐飲成為很多購物中心及社區商業的新寵,成為新進品牌的大頭。
新品牌青睞成熟標杆商場和受期待的新項目
據贏商網的不完全統計,2017年新進入武漢的品牌,一部分會優先選擇運營成熟的區域標杆型購物中心,如武廣、壹方、武漢天地、凱德1818等。另一部分會選擇受期待的新開項目,如武漢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和記黃埔武漢M+、金橋永旺、印象城這一類購物中心。
其中,武漢國際廣場和武商廣場做為武漢的成熟標杆項目,在品牌更新上尤為明顯,特別是在今年,多個首店均在此落地。像是第一家從線上向線下發展的三隻松鼠實體店,網紅麵包原麥山丘,主打咖啡的弘道書店,高顏值的予果書店,LV旗下餐飲品牌翡翠拉麵小籠包等。經過品牌調整後的武廣,不再只有高消費,變的更有體驗感,更年輕化,更受消費者期待。
此外,新開項目武漢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在引進新品牌上,異常亮眼。其項目內有25%的品牌為首入華中,37%的品牌為首入武漢,而首入光谷地區品牌數佔比更是高達70%。不論是在服飾、餐飲、零售和影院方面,都有一些首進武漢的品牌,像是義大利時尚文創品牌Campo Marzio,陶作手作體驗店三淺陶社,手作體驗製造飾品Augusmitu全愛工匠,木作體驗式文創品牌作物zowoo,兒童體驗式的Harry’s Kitchen哈裡小屋,十二年專注匠造手工米粉品牌饞藝堂,日本拉麵館面屋武蔵,泰餐的新風尚的Asia Table喜桌,主打羅氏沼蝦的主題餐廳羅氏十三活蝦餐廳,高端品牌百方匯影城等。而通過引進多家首入武漢的品牌,可以達到引領時尚潮流的高度。還能在滿足消費者對時尚元素追求的同時,為追求品質的客群提供新的購物選擇。
這些新品牌在首次進駐武漢,不論是選擇成熟的標杆項目還是受期待的新項目,為了得到更好的推廣,達到影響力進而得到盈利。對成熟的標杆項目而言,增加新品牌,是為項目今後的發展助力,但項目自帶的人流對新進品牌是一大利好。另一方面,對受期待的新項目而言,通過一些「首店」品牌、創新業態的加碼,凸顯市場優勢以及區域競爭力,以期望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引爆市場,佔據先機。
如今的商業市場波雲詭譎,變化萬千,品牌的興起與落幕主要以消費者的喜好為主導。據了解,中國手機上網人群規模達5億,佔全部網民的81%。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購物發生四個變化:購物空間立體化(全渠道購物)、購物時間碎片化、購物方式移動化、信息傳播社交化。購物行為的變化,直接顛覆了原先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的購物習慣,商業地產電商衝擊。
而且在當下這個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市場需求瞬息萬變,消費者的獵奇心理與感官體驗的交織,大量品牌開始崛起。再加上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改變,一些品牌的興起與淘汰已成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