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徐家匯商圈上世紀80年代以百貨起步,90年代末,美羅城、港匯廣場等商業項目的開業,以及其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使其定位日益飆升,如今已發展成為上海五大核心商圈之一。隨著商業地產大環境的變化,徐家匯商圈也經歷過幾輪轉型調整,最新完成升級的美羅城、百腦匯、東方商廈已於2016年全新亮相。2017年,港匯恒隆廣場也將開始為期一年的開業史上最大規模的調整。如今,整個商圈已集合了服飾、珠寶、數碼產品、特色餐飲等多種業態。在商業經營業態中,囊括了百貨商場、專業市場、特色商業街、購物中心、地鐵商業街等多種業態。在此背景下,贏商網獨家策劃《徐家匯商圈業態調查報告》,細究商圈內各大業態配比特點,全面呈現徐家匯商圈品牌布局,以期為項目運營商提供差異化經營參考、為品牌商提供最新拓展思路。
一、徐家匯商圈餐飲業態一覽
二、徐家匯商圈餐飲業態分析
1、數量多,人氣旺
餐飲在商業項目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據贏商網統計,徐家匯商圈11個商場內涵蓋了中式、西餐、茶餐廳、日韓、東南亞、快餐簡餐、咖啡茶、小吃點心、美食廣場等全品類餐飲業態,近300個餐飲品牌。
作為老牌商圈,徐家匯商圈周末面向的消費群體是全浦西的老百姓,平日裡周邊中金國際廣場、飛雕國際大廈、嘉匯國際廣場、港匯中心、匯銀廣場、實業大廈等十幾座寫字樓的白領人群也有用餐需求。所以即使餐飲數量眾多,但工作日,各美食廣場人滿為患;一到周末,熱門的餐飲店鋪門口還是大排長龍,人氣相當火爆。
2、面向大眾,價位親民
高級餐廳曲高和寡,在徐家匯商圈內的數量有限,人均消費較高的餐飲品類分別是日料和西餐,品牌有蟹的岡田屋、慕·法式鐵板燒lamu、王品牛排、花隱日式懷石料理等,較高消費水平的餐廳主要集中在美羅城與港匯恒隆廣場。
而大多數餐飲品牌的定位都是普通工薪階層,人均在100-200元左右的餐廳佔多數,鹿港小鎮、蘇浙匯、望湘園、小輝哥火鍋、雲海餚、紅辣椒、胖哥倆肉蟹煲、麻辣香鍋、西貝筱面村等品牌都是餐飲業態中較為知名的品牌,這些餐飲品牌在商圈內也幾乎只此一家,少有重複的(除連鎖的快餐、小吃、咖啡店)。此外,價格平易近人的小吃甜品,最低幾塊錢就能邊走邊吃,人均幾十元的快餐、簡餐連鎖店以及美食城能滿足基本的就餐需求。
位於美羅城6樓的大食代,匯聯商廈4樓的「匯吃匯喝美食廣場」,以及經改造後的百腦匯5樓也成了美食城,其中的餐飲品牌更是琳琅滿目。
3、小吃甜品品類數量最多,網紅店層出不窮
如今,邊逛邊吃成了大多數人逛街休閒的方式之一,所以簡單、快速、美味的小吃甜品品類成了商業中心裡的香餑餑。據贏商網不完全統計,徐家匯11個商業項目中約有82家為小吃甜點,約佔總餐飲數量的28%,尤其以面向年輕時尚白領群眾的美羅城數量最多。另外,中式餐廳、西餐、日韓料理的數量也排在前面。
其中不乏有網紅店鋪,比如因為一塊「巧克力千層蛋糕」而成名的awfully chocolate、巧克力中的「愛馬仕」——歌帝梵、香港人氣爆表的「聰少甜品」、以及備受矚目的奶茶品牌——喜茶也即將入駐美羅城,前不久在上海來福士開業的時候,就有人排幾個小時的隊為一杯好茶。
4、樓層中餐飲與零售穿插成新態
以往,B1和頂樓是餐飲業態最青睞入駐的樓層,而現在很多主打服飾的樓層,比如2-4樓也穿插著進駐了餐廳,尤其以咖啡廳最受歡迎。
以剛完成改造不久的美羅城、百腦匯上海店、東方商廈為例,美羅城幾乎每一層都是餐飲和零售結合在一起,如4樓的餐飲共有11家,零售商家16家,相輔相成。百腦匯上海店也從單純賣電子產品的商城成了現在結合數碼、親子、娛樂和餐飲的綜合型購物中心,1樓和4樓都有咖啡廳、茶飲店作為購物之餘的休閒場所。東方商廈的三家咖啡店分別位於主打女士服飾的2樓和主推居家家電的5樓。
5、百貨逐漸布局餐飲
徐家匯商圈起步較早,區域內有多個老牌百貨商場,早期投入營業的百貨往往側重服飾、零售,缺乏餐飲配套,餐飲數量寥寥無幾。
隨著人們對體驗消費需求的日益增加,不少老牌百貨調整首選新增餐飲業態,來吸引客流。徐家匯商圈內的百貨也不例外。
據贏商網統計,徐家匯商圈內,匯金有6家餐飲店鋪;東方商廈在改造後的餐飲品牌數量是8個;太平洋百貨內共有餐飲品牌20個,佔比最多的是位於B1的小吃甜點品類。百貨中的餐飲品牌雖少但精,主要服務於普通白領階層,像豆撈坊、桂滿隴、70後飯吧、香草山西餐廳等,都是價格相對實惠,口碑優秀,人氣持續火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