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一中87屆校友李潤泉
李潤泉,中共黨員、高級會計師。1968年11月生於應城市天鵝鎮掛口村,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就讀於應城一中,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求學於浙江冶金經濟專科學校(現為嘉興學院)。
現為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會員、《勞動保護》雜誌籤約漫畫家、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漫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江西漫畫的領軍人物之一。目前就職於中恆控股·中恆建設集團,現任中恆控股集團董事局辦公室主任、戰略執行總監。
高一(6)班步入高二前的合影,二排左四為黃華英老師
1984年9月至1987年7年,我在應城一中讀書。從高一到高三分別經歷了三位班主任老師,他們分別是高一班主任黃華英老師、高二班主任陳家斌老師和高三班主任張鄂生老師。三位老師不同的教學和班級管理風格給我和我的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一班主任黃華英
2018年女教職工3·8遠足,左一黃華英
我是從天鵝初中考入應城一中的。當時,我們初三畢業班共有5人考入一中,對此,都感到非常幸運。尤其是我所在掛口村附近,能上應城一中和上大學、中專幾乎是同等榮耀!十裡八村的鄉親們無不豎起大拇指。因為之前,掛口村周邊的農家子弟只要考上了應城一中,三年之後幾乎無一例外都能考上大學或中專,從此跳出「龍門」,成就了不一樣的人生。
高一(6)班部分女同學合影
帶著這份榮耀和自信,我邁入了應城一中的大門,開始了高中學習生活。當年,應城一中還在現在西河中學的老校址,有兩個校門,正大門是北校門,還有一個比鄰人民醫院大門口的西南角門。從北校門入校,眼前是兩排高大梧桐樹簇擁的林蔭大道。大道兩旁有幾個籃球場,喜歡打籃球的男同學們在陽光下揮灑著汗水。東邊還有煤渣鋪成跑道的足球場,是同學們早起晨跑和召開運動會的地方。
高一(6)班部分男同學合影
高一是不分文理科的,共設有六個班,我被分在(6)班。迎接我們的班主任是剛從孝感師專(現為湖北工程學院)畢業的黃華英老師,她教物理。當年20剛出頭黃老師只比我們年長5、6歲,與我們這些半大的孩子們彼此交流起來也很順暢,基本上沒有代溝。按照現在的審美標準,黃老師稱得上是真正的「美媚」——眉青目秀,身材苗條,漂亮的頭髮梳成馬尾辮,講課時甩來甩去,不知道其他同學是否和我一樣,當時也被那甩來甩去的馬尾辮分散了些許上課的注意力。
黃華英老師在教學中更重視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有意識的對學生物理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訓練,善於將複雜的物理原理深入淺出地導出。在教與學中,她注重師生共同透解、領悟道理,摸準其中的規律,做到化繁為簡,使同學們學習物理真正獲得輕鬆和愉悅的感覺。物理是我的強項,對於物理學習我也很上心。黃華英老師寫得一手大氣的粉筆板書,讓人感覺不像是出自於一個柔弱的女教師之手,更像是孔武有力的男老師在寫字。
2017年10月份,參加畢業30周年聚會
87屆(6)班同學參觀應城一中校史館。
期中考試出來後正值月假,每一名同學拿著油印的班級成績單準備回家見父母,經父母籤字後回來再向老師「交差」。這份成績單不僅有每門功課的具體成績,還有每位同學在班級中排名。考得好的自然興高彩烈,考砸了的已經垂頭喪氣,感覺無臉見親人。黃華英老師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考得好的同學不要妄自尊大,考不好的同學也不要妄自菲薄,我相信同學們只要付出了努力,一定會有回報。」
高二(6)班同學參觀應城革命烈士紀念館合影
後排左穿黑衣者為陳家斌老師
高二班主任陳家斌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非常響亮的一句口號。高二年級,我們開始分成文理科班,因為受到這句口號的影響,加上自己在理工科方面也有比較紮實的基礎,自然選擇了讀理科。陳家斌老師任我們高二(6)班的班主任。陳老師是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的高材生,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教學嚴謹,對我最大的影響是他在教學之外的身體力行。他徹底扭轉了我班班風和學風,他對學生無微不至地關心和幫助,給了全班同學們勤學和奮進的力量,也奠定了(6)班考出去人數最多的堅實基礎。
《陳家斌老師像》(陳家斌詩、李潤泉畫)
記得高二時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文體活動,如全校黑板報比賽、演講比賽、文藝匯演、校運會等。這些活動我也有幸部分參加,陳家斌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理工男之外的文藝天賦,他不僅是輔導員,也是導演,事無巨細對我們進行認真指導和幫助。我們通過參與這些全校性的文體活動,不僅鍛鍊了自己能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高中生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記憶。呂學剛、姚紅兵和我也正是在高二搭擋成為(6)班黑板報「三劍客」,為班級黑板報比賽贏得了不少榮譽。
2017年10月87屆(6)班畢業30周年聚會。
陳家斌老師自撰並書寫賀詩。
高二也是人生啟蒙的關鍵時刻,我們對未來的人生之路有好奇,也有憧憬,更多地感覺比較迷茫。陳家斌老師用他「認認真真地教書,實實在在地做人」的人格魅力感召著我們,用人民教師所承擔的歷史責任與敬業精神影響著我們。他還在教學之餘,經常和我們同學談心,擺事實講道理,化解一個個心理疙瘩。我也一直將陳老師當作我的人生引路人。畢業多年後,我與陳老師經常保持著聯繫,剛畢業的時候是寫信匯報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再後來是手機、微信互通有無。每次回到應城,只要是高中同學小聚,我都會與同學商議,一起請上陳老師,喝酒聊天,共話師生情誼。
《華清池》(陳家斌詩,李潤泉畫)
我高中畢業後,陳家斌老師曾任應城一中副校長、應城實驗初中校長、應城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退休之後,他寄情於詩詞歌賦,現為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孝感市詩詞學會會員和應城市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前兩年,陳家斌老師接受我的應城一中同班同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博導李俊平之邀,由另三個高中同班同學陳紅生、呂學剛、何曉東作陪,遊覽陝西西安、臨潼、延安、壺口瀑布等風景名勝。他詩興勃發,創作了《陝西行》系列組詩,我應邀為之配圖,也算是一段師生唱和的文苑雅事。
高三(6 )班同學畢業留影
高三班主任張鄂生
步入高三階段,張鄂生老師任我們高三(6)班主任,他教語文。語文同樣是我的強項之一,所以與張老師的交集也比較多。張鄂生老師是湖北沔陽(現為仙桃市)人,幼時經歷坎坷,恢復高考後他憑藉自學的功底考入華中師範大學荊州分院中文系。工作之餘,酷愛書畫,潛心於書法的研究和創作,博覽歷代名碑法帖,數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寒暑不輟。
高三(6)班全體男生與張鄂生老師(前排中)合影
作為一名書法家,他的書法深得晚清書法大家張裕釗的神韻,其用筆沉穩,糅入了行草筆意,又自成風範,張老師的粉筆板書也帶有明顯的書法趣味。他授課時一口地道的沔陽話,有些發言與應城話有明顯的區別,聽起來非常好玩,這也增加了我們聽課的趣味性。
張鄂生老師(前排中)與6班全體班幹部合影
面臨高三畢業階段,同學們基本分為三個心態:成績好的已經成竹在胸,開始憧憬著未來的大學生活;成績差的也基本已經放棄,等拿到高中畢業證後返鄉務農;成績中不溜的最為煎熬:考上了最好,考不上倒黴。臨考前,張鄂生老師經常到男生寢室與我們夜談,談人生歷程,談個人奮鬥,也讓大家作好「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總之是不能氣餒,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好的精神狀態迎接高考。當時我們(6)班的整體實力強於其他四個理科班,最好的證明是每一次考試摸底,我們(6)班進入全年級前20名的同學人數都比其他四個理科班多。實踐也證明了(6)班實力強大——高考成績下來,我們班同學被大中專院校錄取的比例也比其他理科班都高。
高三(6 )班部分同學合影於應城公園
大約十年前,我因公到北京參加審計業務培訓,曾經與張鄂生老師聯繫並見面,在離別20多年後,我們師生又因共同的愛好——書畫而重聚暢聊,想想也是難得的緣分。
2017年10月應城一中87屆(6)班畢業30周年同學聚會,參會老師與部分女同學合影。
張鄂生老師在應城一中執教八年後,調入荊州市文物部門工作。再後來從「京漂」到定居北京,先後組織或參與組織過中央電視臺《國畫五十家》、《書法五十家》、《著名書畫家迎春筆會》(三屆)和《中央電視臺書畫展》(三屆)等大型書畫活動,主導組織過全國青少年特大型書畫活動"墨彩杯"第一至第十二屆。現為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書畫臺主任、中國楹聯學會副秘書長 。
2017年10月應城一中87屆(6)班畢業30周年聚會,張鄂生老師自撰並書寫賀詩。來自:應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