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素有「膏都鹽海」之稱,獨特的膏鹽資源,孕育了應城底蘊厚重、獨具魅力的膏鹽文化。深入研究應城膏鹽文化,發掘其豐富內涵,對於我們傳承和發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激發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紮根群眾的民生文化
1、紮根民眾生活。膏鹽是民眾生活必須的基本物資。民眾所需賦予了膏鹽產業旺盛的生命力。應城膏鹽文化深深紮根在人民生活中,其基礎就是民生文化,以保障民生為基本內容,通俗質樸,但關係國家的根本。
2、引領民俗民風。應城膏鹽業興旺帶動商業繁榮,清中期興盛時,膏鹽礦一帶集聚礦工、勤雜人員和趕場的鄉民約十萬人,車水馬龍,物流如潮,波及三十裡以外。小露水集、隔日集熱火起來,一些新的市集應運而生,例如巡檢司、長江埠、潘家集、龍王集、陳家河等,不少集市的繁華和富庶止步於公路、鐵路逐步現代化之前,其影響深遠至今猶存。
3、豐富民間文藝。最早發布應城石膏消息的是明代著名學者陳士元,「有石膏出應城西山峒中,光瑩細膩,較勝他產」見諸其纂修的《德安府志》。隨後,應城考研石膏、吟詠石膏的仕宦墨客綿延不絕。清代奚大壯撰寫的《石膏考》,至今還廣為研究膏鹽史的學者所關注。閔新在《石膏賦》中把石膏幻化成許多有形無形的至善至寶。
膏鹽產品豐富了應城特色工藝美術,以石膏為原料的膏塑、膏雕等民間手工藝製品是應城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使應城獲得「湖北省石膏藝術之鄉」的美名。
二、能富能仁的峒商文化
1、創業文化。從清代中後期到解放戰爭時期,風雨飄搖近百年,應城膏鹽業能夠傳承鼎立的老字號有「韓誠記」、廖家三記、陳保泰、彭生記等。這些成功峒商兢兢業業、躬親技業,革故鼎新、開拓進取,他們的經營方式、為人風格,影響和薰陶了不少後來的峒商,也成為現代民營企業家的榜樣。
2、行商文化。抱團發展,是應城峒商的一大特點和優勢。膏產豐富需要開拓更大市場,靠單打獨鬥難以達成,1860年應城石膏「漢幫」組成,設漢口礄口牌樓街為膏場,闢漢口皇經堂(即今漢口古田一路一帶)河邊為漢幫石膏專用碼頭,成為應城石膏集散地,既保證了應城石膏的銷售渠道,樹立了應城膏鹽業的品牌,又防止外地產品搶佔市場。晚清民國時期,「應城膏鹽公司」「應城膏鹽商會」先後成立,組織產銷聯營,把應城石膏和井鹽帶進了全國大市場,並銷往國外。
3、仁義文化。應城峒商極其重視仁義禮信道德的傳承,不僅在創富上做先鋒,在樹仁上也做表率。國難當頭時,他們愛國棄財、愛國捨命。愛國峒商蔡松榮,為革命毀家紆難,花巨資購買八條槍和彈藥,組成13人抗日武裝,著名的「應城八條槍」是應抗誕生的重要力量,後發展成為鄂豫邊抗日遊擊隊的基本力量。對社會公益,他們不遺餘力,熱心資助。先後集資入股興辦應城西河中學(應城一中前身)、應城人民公園、應城醫院(應城人民醫院前身)以及應城城關電廠,這些公益事業惠及應城百姓,載入史冊。仁義道德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峒商。現在很多民營膏鹽企業老闆,在為家鄉修路修橋、資助貧困學生、幫扶貧困戶、捐贈圖書、健身器材等方面都積極熱心,深得社會各界好評。
三、救國救亡的革命文化
應城是革命老區,膏鹽礦區在革命時期是重要的革命陣地和物資供應地,根植著深厚的紅色革命文化。
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是膏鹽礦區革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923年,在許白昊等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應城礦區爆發了第一次萬人大罷工,揭開了應城工人運動的序幕。在黨的領導下,浪潮般的工人運動此起彼伏,為工人爭取了權益、改善了生活環境,還培養了大批無產階級革命隊伍。劉少奇、彭德懷、賀龍、陶鑄、李先念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到應城,與礦工攜手並肩,共赴國難。
膏鹽礦區是抗日敵後遊擊戰的重要戰場。愛國峒商為鄂中抗日部隊和根據地募集「抗日樂捐」、認購救國公債、提供軍資,為鄂中抗日武裝和根據地人民提供了大量食鹽,極大緩解了鄂豫邊區和新四軍五師經費、物資不足的困難。有的愛國峒商為支持抗日,不惜傾其所有,有的愛國峒商除了捐資,還毅然棄家投身革命。
四、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
膏雕,是應城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纖維石膏與民間精湛的雕刻藝術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應城膏雕技藝。兩百年來,應城膏雕技藝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薪火相傳延續至今,應城膏雕的美譽也遠播海內外。
應城一代代膏雕藝人秉承刻苦堅韌的行業操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薪火相傳,鍥而不捨,繼承和發展了膏雕工藝。他們別具匠心,雕、鑿、鏤、刻,把細膩天成的石膏,雕鏤成玉器般瑩潤光潔、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創造了其觀賞價值、醫療價值、實用價值、收藏價值,使之成為應城膏鹽文化中畫龍點睛的瑰寶,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作者系應城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理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