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量子世界逐夢人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1996年,奧地利,當未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第一次面對導師的首個提問:你的夢想是什麼?他如是回答。

  1996年至今,18年的堅持和探索,潘建偉和他的團隊一直為這個夢想而努力。

  放棄海外教職,回國組建實驗室,將我國量子研究帶向世界前列

  去年,潘建偉榮獲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的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以表彰他在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和貢獻。

  從2001年回國組建實驗室,12年來,潘建偉帶領他的團隊,使我國在量子信息研究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

  在量子物理世界裡,量子糾纏中的奇特現象被愛因斯坦稱之為「遙遠地點間幽靈般的相互作用」。年輕的潘建偉在大學本科期間就迷戀上量子世界。為了解答心中疑惑,他來到量子物理的研究重鎮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深造。

  1999年,當國內學術界對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還很陌生之時,潘建偉參與的有關實現未知量子態的遠程輸送的研究成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著名的《自然》雜誌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那一年,他才29歲。

  一帆風順的科研,沒讓他忘記最初的夢想。2001年初,潘建偉開始籌劃在中科大組建實驗室。

  潘建偉回憶,剛回國時,無論是研究水平還是人才儲備,國內的基礎都很薄弱。幸好得到中科院、基金委、科技部等部門的支持,設備、人員很快就到位了,實驗室得到快速發展。

  「我們必須與國際上的先進小組保持密切聯繫,向他們學習,才能更快地前進。」潘建偉說,他和團隊在組織科研隊伍、開展實驗室建設的同時,還繼續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從事多光子糾纏方面的合作研究。同時,在冷原子調控方面具有很強實力的海德堡大學物理所,他以瑪麗·居裡講席教授的身份在歐洲通過各種渠道申請經費支持,從國內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後,為我國培養冷原子量子調控方面的研究力量。

  2008年,在完成了充分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後,潘建偉放棄了在海德堡大學的教職回國全職工作,同時將在國外的實驗裝置陸續搬遷回中科大,一起回國的還有他在德國的整個團隊。

  1997年至2006年期間,潘建偉團隊6次刷新量子領域的世界紀錄,每次研究成果都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2009年,他們將光纖量子通信安全距離提高到200公裡,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多節點的全通型光量子電話網,使量子通信在城市範圍內的實用化成為可能。

  「在光量子糾纏操縱和量子通信方面,我國現在處於領跑的位置。」潘建偉自豪地說。

  瞄準量子通信,推進計算機方面應用,將量子技術發展到極致

  「將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到極致,這既對國家有利,又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對我來說是現在最大的夢想。」潘建偉說。

  實驗室組建之初,潘建偉團隊就瞄準了量子通信這一最先可能走向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技術。量子通信已普遍被國際上認為是事關國家信息安全的戰略性研究方向,有可能改變未來信息產業領域的發展格局。

  潘建偉認為,世界信息化產業飛速發展,中國很多時候充當的是追趕者的角色,如果搶佔量子通信先機,就有望抓住由模仿者變成引領者的機遇。

  2012年初,以潘建偉團隊為核心的技術隊伍,在安徽省合肥市建成了國際上首個規模化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節點數達到了46個,遠遠超過國際上已有的同類網絡,標誌著大容量的量子通信網絡技術已經取得了關鍵突破。同時,他們與新華社合作建設的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驗證網在北京開通,在世界上首次將量子通信網絡技術應用於金融信息的安全傳輸。在發改委支持下,量子通信的京滬幹線工程也正積極建設。

  「量子保密通信在城域網上的使用已經基本成熟,」潘建偉說,但要實現廣域的量子保密通信,還需要藉助衛星。

  潘建偉團隊目前正在牽頭實施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並連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我國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團隊的另一項工作是推進量子技術在計算方面的應用。潘建偉介紹,利用一臺萬億次的經典計算機質因數分解一個300位的自然數,需耗時大約15萬年;而通過在一臺萬億次的量子計算機上運行Shor量子算法,大致只需1秒鐘。

  「我的興趣是在探求未知,在保持基礎研究興趣的情況下,儘可能做好量子信息技術的產業轉化。」潘建偉說。

  雖然我國在量子世界地圖上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潘建偉表示,中國在器件方面還比較弱,今後10年還將加強量子通信技術和器件的基礎性研究。

  「我在感情上從來沒想過到國外工作,出國的目的就是為了回國。」潘建偉說,美國夢很大程度上追求個人理想的實現,中國夢是一個共同的夢想,需要通過每個人的努力來實現,因而是更加有胸懷、更加持久的夢想。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學實驗室是一個團隊的系統性工作,需要國家的支持,我們在量子信息領域能做出一點成就,跟當時毫不猶豫的回國和我們國家的日益昌盛是分不開的。」潘建偉說。

相關焦點

  • 來自東陽的「量子之父」潘建偉,上《朗讀者》分享了3個紀念日
    依託中國發射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團隊2017年實現多項世界領先的量子通信技術突破,比如,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連通北京和維也納的量子保密視頻通話則標誌著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成功實現。
  • 20年攻克三大技術難關,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去年9月,美國谷歌公司宣布研製出53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懸鈴木」,對一個數學問題的計算只需200秒,而當時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頂峰」需要2天,因此他們在全球首次實現了「量子優越性」。近期,中科大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 2020年新年科學演講:潘建偉為你做量子科普
    潘建偉教授在演講中。1月12日,智識學研社、知識分子、賽先生和墨子沙龍在京舉行「2020年科學新年演講」,邀請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奉獻了一場關於量子的精彩演講。潘建偉教授的演講以「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革命」為題,回顧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誕生之初愛因斯坦與玻爾的世紀辯論:上帝擲骰子嗎?
  • 潘建偉對話青少年:別老是把量子力學跟哲學、宗教聯繫在一起
    隨著全球首顆量子通信科學衛星「墨子號」的升空與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貫通,中國在量子通信上領跑世界,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帶領的科研團隊也成為了科學界的明星。不過,覺得物理很簡單的潘建偉,到了大二的時候也一度被量子力學難倒:「怎麼有這樣胡說八道的東西。牛頓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我所有的成績都是95分以上,就是量子力學考了八十幾分,而且差點沒有及格。」潘建偉的本科論文,甚至想要為愛因斯坦辯護,證偽量子力學。在指導小朋友如何成為一名物理學家時,潘建偉十分強調興趣和心態的重要性。
  • 歡迎來到量子世界
    在科學家們眼中,這一撲朔迷離的量子究竟是何方神聖?它有哪些神奇絕技,又有何用  在近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帶來了一場有關量子的精彩介紹。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所有人們所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的一種表現形態。  根據經典物理學,一個客體的狀態(用0和1表示)就像最簡單的二進位開和關,只能處於開或者關中的某一個狀態,即要麼是0要麼是1,這就好比一隻貓,要麼是生要麼是死,不能同時「又生又死」。但這一理論並不適用於量子世界。
  • 你好,歡迎來到量子世界!
    在科學家們眼中,這一撲朔迷離的量子究竟是何方神聖?它有哪些神奇絕技,又有何用  在近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帶來了一場有關量子的精彩介紹。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所有人們所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的一種表現形態。  根據經典物理學,一個客體的狀態(用0和1表示)就像最簡單的二進位開和關,只能處於開或者關中的某一個狀態,即要麼是0要麼是1,這就好比一隻貓,要麼是生要麼是死,不能同時「又生又死」。但這一理論並不適用於量子世界。
  • ——潘建偉團隊解說...
    這臺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研製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推動全球量子計算的前沿研究達到一個新高度。儘管距離實際應用仍有漫漫長路,但成功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裡程碑式突破。「九章」優勝在何處?裡程碑式跨越如何實現?「算力革命」走向何方?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潘建偉團隊。
  • 「九章」量子計算機的三大厲害之處
    在代數方面,《九章算術》在世界數學史上最早提出負數概念及正負數加減法法則。關於」九章「量子計算機,潘建偉介紹,將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這臺量子原型機命名為「九章」,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可見,所謂」九章「,就是紀念《九章算數》的量子計算機。
  •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中國經濟網酒泉8月16日電(記者佘惠敏杜芳)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 「九章」問鼎 確立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第一方陣地位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相關論文於12月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 量子通信爭霸戰,晶片之後的新戰事
    中國量子通信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曾將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比喻成「矛與盾」。此前,中國的「矛」並不鋒利,但「盾」已世界領先。而如今,戰事又在升級。美國已改變它在量子通信,也就是「盾」上最初頗為保守的做法。
  • 潘建偉團隊構建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覆蓋京濟廬滬!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Caleb上個月初,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領導的研究團隊帶來了光量子計算系統「九章」,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實現的量子優越性。1月6日,潘建偉團隊及其合作者再次推出量子通信方面的重磅成果,首次展現了一個完整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綜合通信鏈路距離長達4600公裡。
  • 超越「量子霸權」!中國科學家成功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
  • 觀察|「九章」問鼎 確立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第一方陣地位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相關論文於12月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實現「量子霸權」
    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已成為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歐美發達國家角逐的焦點。這當中,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亦譯為「量子霸權」),即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在特定任務的求解方面超越經典的超級計算機。
  • 在科普書市場競爭中,《奇妙量子世界》為什麼能多次加印?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國家。 量子科技與區塊鏈、人工智慧等一樣,都是近幾年社會關注的熱點。
  • 超越谷歌「量子霸權」 中科大團隊研製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量子計算機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可望通過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問題方面(如密碼破譯、大數據優化、材料設計、藥物分析等)相比經典計算機實現指數級別的加速。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已成為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戰之一,成為歐美各發達國家角逐的焦點。
  • 擊碎谷歌「量子霸權」美夢,這群中科大科學家不簡單
    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強國美國率先突破,谷歌研發設計的53個超導比特量子計算機原型機「懸鈴木」摘下世界桂冠,成功拿下量子霸權地位。 據悉,前不久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所在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具有76個光子100個模式的高斯玻色取樣量子計算機原型。
  • 晶片之後中美量子爭霸戰打響,中國團隊聲量大,美國成果都在幕後
    中國量子通信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曾將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比喻成「矛與盾」。此前,中國的「矛」並不鋒利,但「盾」已世界領先。而如今,戰事又在升級。 1984年,回國後的郭光燦向中科大爭取到2000多元經費,在安徽滁州召開了全國第一屆量子光學學術會議。這成為中國量子光學的發端。許多年後,郭光燦將成為這一領域的泰鬥,並將另一位大將潘建偉引回國內。 而當時的潘建偉還在浙江讀高中。1987年,潘建偉考入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將量子物理作為本科畢業論文的方向。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說,最終命名為墨子,緣起於已故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教授錢臨照。據了解,錢臨照作為老一輩光學、科技史研究者,早年對墨家經典著作《墨經》有過深入研究,發現其中有不少與現代科學知識相通的記載,比如墨子在《墨經》中提出的「光學八條」。「墨家邏輯是全球三大古老邏輯體系之一,而邏輯體系是科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