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看展」帶你線上玩轉天文館!
「duang!duang!duang!」幾點啦?
看到這篇文字的時候,你那裡是幾時幾刻啦?現在這樣問時間可能大家聽起來有點不習慣,但在古裝劇或舊小說、戲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官員總會大喊一句:「午時三刻到了,拖出去斬了!」那會兒可沒有把一天的時間精確到分,而常使用的時間就是時辰和刻。
地支計時法 圖源:中國日報
今天我們先來說說時辰。一般來說,古人將一天時間分為十二個時辰,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些劃分時間的名字簡單好記,取自於十二地支。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古人對這些時間還有另外一些形象的稱呼。
時辰的兩種名稱對照 圖源:中國日報
十二時辰別稱
父母常會囑咐我們這些當代熬夜冠軍們要睡子午覺,對身體好。子就是23時到1時,古人稱作夜半,它是十二時辰裡的第一個時辰。
隨後的第二個時辰則稱雞鳴,那時雞開始叫第一遍,叫到第三遍的時候天就快亮了。
第三個時辰稱平旦,正值日夜交替之時。
第四個時辰稱日出,這時,休息一夜的太陽,露出小半張臉,正冉冉升起。
太陽升起之後人們就要進行一日兩餐中的第一餐,所以第五個時辰稱為食時。
如今被我們稱為上午、中午、下午的時間在古人口中變身為隅(yú)中、日中、和日昳(dié),這三個時辰是從9時到15時,是光照較好的時間段。
一天中的第九個時辰,晡(bū)時到了,勞作一天的人們終於可以進行晚餐。
陶淵明的詩句中曾寫到「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意思是太陽落山之後各類生物都已歇息,歸來的鳥兒衝著山林歡快的鳴叫,其中的日入就是第十個時辰。
天地昏黃,天色將黑未黑,萬物朦朧,人們迎來了第十一個時辰黃昏。之後夜色漸深,人們停止活動,父母也開始呼喊孩子們上床睡覺了,這一天就在人定這個時間裡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