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段昊書 通訊員謝忠軍
香港天文臺今時風貌。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身世飄零生於憂患
1860年,清朝政府被英法聯軍擊敗,被迫籤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分被納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國管治。
1879年,隨著香港人口增加,東亞地區颱風的破壞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英國皇家學會提議在香港建設氣象觀測臺站,加強對颱風的觀測。
當時,東亞地區只有四個專業氣象觀測臺站,分別位於北京、上海、馬尼拉及雅加達。從地理位置上看,在香港建站正好可以填補四座臺站之間的「觀測空白」。
1883年夏季,香港天文臺正式創辦,杜伯克博士任天文臺首長天文司。很多人疑問,這個臺站以氣象觀測的目的創立,為何稱之「天文臺」?事實上,香港天文臺創立之初的職責包括授時、氣象觀測、磁場及水文觀察,與天文毫無關係。可是,由於「Observatory」一詞有「氣象臺」和「天文臺」兩個意思,當時負責翻譯的華人將其錯譯為「天文臺」,便一直沿用至今。
英皇曾授予香港天文臺「皇家天文臺」的標誌。圖片來源:百度
1884年,香港天文臺從最初的氣象觀測業務拓展至預報預警領域。該臺創立了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支撐起亞洲最早的海洋氣象服務業務。
當時,香港天文臺設立了一套分別為鼓形、球形和錐體形狀的示警標誌,將其懸掛在天文臺所在的小山上,用來告知離港水手熱帶氣旋的位置及移動方向。這些示警標誌在1917年被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取代,直至1961年才不再懸掛。在創立初期,香港天文臺不僅使用過這種「肉眼識別」的預警方式,還以鳴炮的方式提醒居民颱風來襲。
由於香港天文臺創立以來對當地社會發展及來往商船安全航行大有裨益,1912年,英皇喬治五世對該臺授予「皇家天文臺」稱號。但對於在香港生活的華人來說,這一「榮譽」卻讓人五味雜陳。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天文臺的名字得以恢復。
歷經戰火頑強生長
在20世紀,由於相較於內地更容易接觸西方科技,香港天文臺得以快速發展
1916年,香港天文臺全面開展對主要氣象要素的24小時觀測業務;1921年,該臺利用測風氣球進行高空探測,三年後利用飛機探測高空溫度;1928年,該臺製作的天氣預報節目在香港電臺對外廣播;1929年,該臺開始進行飛機人工增雨實驗;1937年,該臺開設航空氣象服務……
1951年,航拍下的香港天文臺。
正當香港天文臺快速發展之際,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香港。1941年12月25日,日軍攻陷香港。香港淪陷期間,香港天文臺日常氣象觀測業務被迫擱置。然而,憑著幾位被日軍俘虜的職員的努力,香港天文臺仍然斷斷續續地維持部分天氣觀測工作,這一義舉成為該臺138年歷史上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戰勝利後,香港天文臺於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IMO,即WMO的前身),從此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949年,香港天文臺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來測定高空氣象資料,並在國際氣象組織的幫助下,組建了一支以香港為基地的氣象探測船隊。
香港天文臺於1959年在大老山上安裝的首部天氣雷達。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1964 年,香港天文臺工作人員正在接收極軌氣象衛星信號。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1959年,香港天文臺在大老山上安裝了「迪卡41」型天氣雷達,這也是香港首座天氣雷達。1964年,該臺開始接收極軌衛星傳輸的監測資料。1973年,該臺啟用計算機系統處理預報業務。1988年,該臺開始運行天氣預報數值模式系統,集中處理影響香港及鄰近區域的小尺度天氣系統。1994年,第一臺都卜勒天氣雷達開始運行。1996年,香港天文臺設立網頁,迎來「網際網路時代」。
血濃於水攜手同行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政府初步與英國方面接觸,開始著手解決香港問題。而香港與內地在氣象領域的交往也隨之日益密切。
1975年,香港天文臺與國家氣象局(現中國氣象局)在北京籤署協議,建立了一條連接北京和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讓香港與內地多了一條寶貴紐帶。
1982年11月,時任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途經香港時,時任香港天文臺臺長費愨(Mr.John Edgar Peacock)向他探詢可否在香港以南的島嶼上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該自動站位於內地管轄範圍內,其觀測數據對粵港兩地提升颱風季節的氣象預報預測能力尤為重要。經協商,雙方初步議定,自動站設備和維修更新所需器材由香港方面負責,自動站建設由廣東省氣象局負責,安裝和定期維修由雙方派員共同完成。
1983年,國家氣象局向外交部、總參謀部和公安部請示在廣東省擔杆列島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獲得批准;同年,國家氣象局和廣東省政府批准了粵港氣象合作會談方案。
1984年,中英兩國發布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這份聲明指出,1997年7月1日,中國將恢復對香港地區(含香港島、九龍及新界)行使主權,並確定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回歸後的基本政策方針,即「一國兩制」。也是在這一年,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籤署有關建立自動氣象站的合作協議。
1985年7月11日,粵港聯合建設的首個自動氣象站在珠江口的一座名為黃茅洲的無人島上落成。當天20時,該站首份氣象監測資料便傳送至粵港兩地。
曾多次參與黃茅洲自動站維護工作的廣東省大氣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楊志健說,因為是無人島,他們每次上島都要自帶鐮刀,一邊割草,一邊前行。最初,上島只能租用漁船,由於沒有停靠的碼頭,工作人員只能從船上跳上岸,有幾次差點失足落水;後來,條件改善了,兩地同行會共乘香港飛行服務隊的直升機上島。
30多年過去了,黃茅洲自動站依然在「服役」。而它見證了兩地氣象合作的開展與深入。
開拓創新 造福鄉梓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百年夢圓。香港天文臺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
香港回歸以來,香港天文臺在天氣服務、航空氣象、國際合作、臨近預報以及氣象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與內地氣象、航空、地震、海洋和核安全等部門加強了合作交流;與廣東省氣象局,深圳、珠海等市氣象局交換觀測數據、預測及預警信息,設立通信渠道,取得多項實質性成果。
2002年,由世界氣象組織主辦、香港天文臺開發和管理的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網站正式運作,成為世界上首個涵蓋全球各大城市官方天氣預報的網站。同年,該臺在赤鱲角安裝世界上首臺用於機場天氣預警的雷射雷達,其航空氣象服務獲頒ISO9001:2000認證。兩年後,該臺成為亞洲首家可向全世界發送商業航班天氣報告的氣象機構。
2005年,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成閃電定位網絡,推出閃電位置預報服務產品;同年,該臺開始接收風雲氣象衛星傳輸資料。
建於香港最高峰大帽山上的香港第二座都卜勒天氣雷達。
颱風是影響香港的最主要氣象災害之一。2011年,香港天文臺與飛行服務隊合作,首次使用定翼飛機收集南海熱帶氣旋數據,填補了這一區域氣象數據的空白。2012年7月,當颱風「韋森特」正面襲擊香港時,香港及時發出預警。當地媒體稱讚,連街頭流浪漢都獲得了預警信號,避風去了。2016年,該臺引入飛機下投探空儀系統收集熱帶氣旋氣象數據。
香港天文臺針對1319號颱風「天兔」發布的「三號風球」警報。圖片來源:中新網
根據香港一家第三方機構調查顯示,當地居民對香港天文臺提供公共氣象服務的滿意度持續維持較高水平。2007年,香港天文臺開展「一區一站」計劃。一年後,北京奧運會馬術項目在香港舉辦之際,該臺推出了香港分區氣溫預報產品。2010年,該臺推出「我的天文臺」智能APP,如今,該APP可提供基於個人位置的未來兩小時降雨預報服務產品。2013年,該APP訪問量就已超過網站瀏覽量。目前,香港天文臺的公共氣象服務已拓展至微信、微博、臉書、Twitter等平臺。
開放合作擁抱未來
香港天文臺當前的「掌門人」是現年53 歲的岑智明。六年前接棒臺長一職時,他成為香港天文臺一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臺長。
岑智明是中國氣象學會理事,也擔任著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委員會副主席一職。2016年10月,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在北京籤訂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的合作協議。在他看來,香港天文臺這家「百年老店」要辦得更紅火,離不開與內地的深入合作。
岑智明說,在氣象觀測方面,香港天文臺將與內地氣象部門合作,加強南海氣象觀測能力,有效監測和預報強天氣系統的發展和異動情況;強化中尺度天氣系統的分析;繼續利用飛行服務隊的飛機進行觀測;加強與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的合作,利用南海北部的定點氣象浮標網絡,實地探測最新天氣情況。
在天氣預報方面,香港天文臺將與廣東氣象部門加強合作,進一步研發數值預報模式;利用流動通信平臺應用程式及社交網絡,以多元化方式發布信息;通過社區天氣信息網絡等服務項目,發揮公眾教育的作用,加強市民對天氣觀測和預報的認識。
在氣候服務方面,香港天文臺將進一步與內地氣象部門合作,加強區域資料的共享,以滿足社會各界決策和長期規劃需求,幫助社會大眾應對氣候變化所衍生的極端天氣和其引發的風險。
作為我國百年氣象臺站中的一員,香港天文臺地位獨特而不可或缺。就像那座維多利亞風格的老樓一樣,洋裝雖然穿在身,它卻永遠有著一顆中國心。
(責任編輯: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