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2020-12-18 中國天氣網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5月,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在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期間,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氣象服務、航空氣象及全球氣象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等事宜進行了交流。

1996年,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籤署了氣象科技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機制,每兩年輪流舉行一次高層會議。2001年,雙方籤署《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進一步完善了合作機制,確定了主要合作領域。

隨著合作機制的暢通,內地和香港氣象部門的合作從最初的5個領域擴大到包括氣象探測、氣象通信、氣象數據交換、天氣預報警報、氣象服務、氣候與氣候變化、地區合作、國際組織合作活動等十餘個領域的合作。

2016年,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人員會議在廣州召開。

預報是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加大專家互訪、項目試驗以及業務培訓力度,加強在數值天氣預報、氣候監測預測、環境與氣象服務等方面的人員交流和溝通,不斷提升雙方的預報精細化水平。香港天文臺積極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示範項目;2010年,其「小渦旋」暴雨臨近預報系統在上海世博會臨近預報服務中發揮作用,成為雙方合作的典範。

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城市氣象服務水平,2016年,上海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在精細化預報、氣象服務、颱風觀測等方面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推動大城市現代氣象服務和業務發展。

目前,中國氣象局承辦世界氣象中心,區域氣候中心、區域培訓中心等近二十個全球或區域中心,香港天文臺承辦世界氣象組織的天氣信息服務網和災害天氣信息服務網。雙方作為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會員,在國際和區域層面深化協調,加強合力,不斷提升我國氣象事業的國際影響力。

在2014年雙方高層管理人員會議期間,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一行調研香港天文臺預報業務平臺。

今年2月,中國氣象局聯合香港天文臺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16次屆會上提出了「提升二區協減輕氣象災害風險能力試點項目」,通過推進風雲氣象衛星資料和產品的共享和應用、氣象設備和技術援助、數值天氣預報、共建共享服務網站等方式,實現對區域氣象災害的聯合監測和預警。

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香港天文臺加強合作,提供區域航空氣象服務。目前,中國氣象局已提供包括62部天氣雷達基數據、中國區域閃電資料、數值預報產品等資料,並基於最新的「風雲四號」衛星資料開展強對流、沙塵暴、顛簸和積冰等航空重要天氣識別技術的研發工作;香港天文臺針對區域數值預報系統進行升級改進,並與中國民用航空局開展危險天氣的預報預警技術聯合研究。

颱風是影響亞太地區的重大災害,為了加深對颱風結構和變化強度機理的認識,改進颱風模式預報,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和香港天文臺聯合實施「亞太近海颱風強度變化科學試驗」(EXOTICCA)項目,在颱風探測技術研製、颱風外場觀測和近海目標颱風結構和強度變化特徵示範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未來,我們相信雙方氣象合作還將譜寫出更加華美的篇章。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

相關焦點

  • 上海市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籤署合作計劃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 莊白羽 通訊員虞俊報導 2月29日,上海市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計劃籤署儀式在京舉行。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副局長矯梅燕出席籤署儀式。上海市氣象局局長陳振林、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分別代表雙方籤字。
  • 香港天文臺:洋裝穿在身 心是中國心
    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天文臺的名字得以恢復。  1975年,香港天文臺與國家氣象局(現中國氣象局)在北京籤署協議,建立了一條連接北京和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讓香港與內地多了一條寶貴紐帶。
  • 民航局、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將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
    10月28日,三方在京籤署合作協議,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代表三方在協議上簽字。民航局將作為亞洲航空氣象中心建設和運行的主體單位,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將分別在國家氣象中心、香港天文臺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技術支持中心和亞洲航空氣象中心備份中心。  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表示,航空氣象服務承擔著為民航飛行安全與正常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
  • 內地與香港氣象部門的合作,這座無人島是起點!
    或許,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無人島,正是內地與香港氣象部門在改革開放後,開啟交流合作的見證。故事,要從40多年前講起——上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初步與英國方面接觸,著手解決香港問題。當時的國家氣象局及廣東氣象部門,都對第三種觀點投了「贊成票」。經過與香港天文臺的協商,雙方給出合作方案:自動站設備和維修更新所需器材由香港方面負責,自動站建設由廣東省氣象局負責,安裝和定期維修由雙方派人員共同完成。
  • 香港氣象「掌門人」:回歸是民族記憶,祖國是堅強支撐
    1985年7月11日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在珠江口的黃茅洲建立了第一個無人自動氣象站。當日20時運行發報。黃茅洲氣象站於1985年啟用,同年開始由粵、港、澳三地每年輪流舉辦的珠江三角洲重要天氣研討會,並日後發展為每年一度的粵港澳氣象業務合作會議暨氣象科技研討會。
  • 小河彎彎入海流-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78年冬至,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標誌改革開放時代的開始。其實,氣象領域的「開放」要更早一些。在1975年,香港就與北京建立了直接通信線路,以交換氣象數據。  那時候,我還是一名中學生。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以一名氣象從業者的身份,見證此後發生的一切。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研討會在香港舉行-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特約記者張繼文報導 12月3日至5日,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研討會和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會議在香港舉行,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率團赴港出席會議。其間,劉雅鳴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進行了會見,雙方就促進內地與香港的氣象合作與融合發展、共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氣象保障能力等進行交流。  林鄭月娥表示,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始終保持密切合作,為社會發展、城市安全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堅實的氣象保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利於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 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天文臺新任「掌門人...
    2019年,憑藉臨近預報服務,香港天文臺獲得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和第十九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在航空氣象領域,2018年7月,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共同建立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作,主中心位於北京的中國民用航空局,而香港天文臺作為備份中心,致力為亞洲區內航空業界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 中央氣象臺香港天文臺視頻交流研討颱風預報技術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玫珏報導 10月24日,一場關於颱風「天鴿」預報技術總結的聯合會商在中央氣象臺舉行,來自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廣東省氣象局,以及香港天文臺、中山大學等單位專家參與會商。
  • 香港回歸20年成就展:20年,香港與祖國「同心跳」
    中新社北京6月27日電 題:走訪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20年,香港與祖國「同心跳」記者 張曉曦「這是一個同心圓,寓意香港與祖國心連心。在這裡按一下,就是為祖國貢獻心跳,越多人按,它就跳得越快。」香港女孩黃玉堃微笑說道。
  • 澳門氣象20年給你答案!
    在中葡「聯合聲明」籤署的那一年,廣東省氣象局、香港天文臺聯合邀請澳門氣象局首次參加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要天氣討論會」。此後,該討論會就由三地每年輪流主辦。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進入「倒計時」,上世紀90年代,粵港澳氣象合作日益加速!1990年12月1日,一條連接廣州與澳門的氣象電報電路正式開通。
  • 香港天文臺臺長:將與內地共建亞洲「航空氣象中心」
    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表示,香港天文臺正與國家有關部門合作,打造服務亞洲乃至全球的「航空氣象中心」,打破西方的壟斷,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共享航空氣象信息。  香港天文臺全天24小時對氣象、地震、輻射等多方面提供預報和監測,是香港市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之一。
  • 回顧香港回歸:紫荊花的見證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蔡多文這些年來,總有人問我最喜歡什麼花,我的回答是紫荊花。紫荊花的葉片是心形的,花色豔麗,光澤動人,能夠引起人的遐思,寄託人的情感。我的夢中常有紫荊花出現,甚至醒來後還似乎能夠聞到花的香味。我想,因為親身經歷和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紫荊花就和自己的一生密不可分了。
  • 回歸20年:中國全球影響力中的香港元素
    【財新網】(專欄作家 王冬勝)回歸20年來,香港已從一個資金、技術和人才的供應地,逐步演變成為內地資本全球布局的重要平臺。未來,以中國為主要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將主導新一輪的全球化浪潮,香港應力爭在內地發展中繼續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進一步推動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發揮自身作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協助國家在國際金融規則制訂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回看香港經濟的發展歷史,每一步與內地經貿關係的演進均影響著香港的產業定位和結構調整。
  • 港商孫大倫:親歷香港回歸 見證祖國開放通達歷程
    在7月初江蘇組團赴港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系列活動上,面對荔枝新聞記者,孫大倫熱情講述了自己與江蘇結緣的故事,以及對蘇港未來合作的建議。 從其父輩開始,孫大倫家族就經營著攝影產品業務,是日本富士攝影器材在中國的全權代理商。1975年,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孫大倫加入家族事業,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改革開放以後,為了拓展內地業務,孫大倫不止一次來到南京,他與江蘇的淵源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 香港回歸20年:「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變遷
    攝影/本刊記者 洪少葵  香港回歸20年:「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變遷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閔傑  香港永和實業公司董事長林健鋒記得很清楚,1997年6月30日那天,香港大雨。  再過十幾個小時,港英政府即將退出這片掌管了156年的土地,歷史將被改寫。
  • 香港回歸慶典的幾個細節
    原標題:香港回歸慶典的幾個細節 1997年7月1日1時3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七樓隆重舉行。 在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由當年的親歷者為我們講述這場慶典儀式背後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故事。
  • 香港回歸20年:內地和香港電影融合發展,成績如何?
    1997-2017,香港回歸20周年。在這20年裡,關於香港電影是否沒落的討論從未停止。與此同時,20年來,眾多香港導演北上內地加入電影製作,華語電影的創作、類型、市場也因為香港影人的一步步參與,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改變。
  • 央視香港回歸20周年特別報導 無縫隙零時差對接香港
    央視《新聞聯播》從6月25日起推出系列報導《勠力同心,共創繁榮》,中文國際頻道自6月18日起推出10集系列報導《見證·香港回歸二十年》,綜合頻道6月26日至30日每晚播出專題紀錄片《紫荊花開》,科教頻道6月30日播出《港珠澳大橋》。
  • 香港回歸20周年 徐工與香港不得不說的故事!
    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20年前的這一天,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回首這20年,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一座包容、開放、多元的城市展現在我們眼前,而徐工集團參與香港建設的故事,也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