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人傑地靈,自古就是不斷創造發展奇蹟的熱土。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的港商載夢而來,投資興業的同時,也積極融入到江蘇的各項事業中。中港照相器材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孫大倫就是其中的一位。在7月初江蘇組團赴港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系列活動上,面對荔枝新聞記者,孫大倫熱情講述了自己與江蘇結緣的故事,以及對蘇港未來合作的建議。
(孫大倫,資料圖)
結緣江蘇已有幾十載
孫大倫原籍山東,生於上海,成長於香港。從其父輩開始,孫大倫家族就經營著攝影產品業務,是日本富士攝影器材在中國的全權代理商。1975年,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孫大倫加入家族事業,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改革開放以後,為了拓展內地業務,孫大倫不止一次來到南京,他與江蘇的淵源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雖然遺憾缺席今年五月召開的首屆江蘇發展大會,幾十年來孫大倫與江蘇的聯繫從未斷過。他擔任多年江蘇省政協委員,一直為江蘇的發展出謀劃策,他說:「江蘇的綜合能力位居全國前列,但也不能局限於現有的成就,要向新的方向前進,例如通過和香港攜手,讓香港成為江蘇引進來、走出去的窗口。」
7月8日 孫大倫於香港接受記者採訪
親歷香港回歸,見證祖國開發歷程
不知不覺,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0周年。作為香港回歸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孫大倫對於二十年前的盛景記憶猶新。當時身為香港青年聯合會主席的孫大倫,肩負著組織各界青年、協助香港順利回歸祖國的責任。他回憶道:「1996、1997這兩年我一直在香港和內地來回跑。最終,三萬五千名香港青年聚集在政府大球場,內地的同胞也加入我們,大家一起聯歡,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20年來,內地和香港都經歷了深刻的變化,讓孫大倫感受頗深的,是內地大環境的改變,「由最先的封閉保守,逐漸變得開放通達,對港商投資限制越來越少,這也為蘇港之間更加密切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以自己在蘇州的彩色膠捲項目為例說,「以前我們生產的項目是有限制的,一些材料都由國家管控,而現在這種限制已經放開了」。
蘇港未來合作,各取所長、互補所短
長期奔波在蘇港之間,孫大倫對兩地的發展狀況非常了解。在他看來,港人因為受殖民統治的影響,做事情更有規劃性、更制度化,很多東西都是規規矩矩的,「這就導致大家不敢突破常規,缺乏冒險精神」,而江蘇的企業敢於創新,作風大膽,剛好彌補了香港企業的這個短板。 不過,他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江蘇企業的短板:「對國外的法律環境、經營理念、文化差異缺乏深入了解,在國際化過程中容易遭遇『水土不服』」。他認為,香港在這裡可以扮演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幫助江蘇走向世界。
經濟合作的深化離不開文化的互融互通,孫大倫認為,蘇港未來除了在經貿方面優勢互補、各取所長,還應該在文化方面加強引導和交流。「根據我以往的工作經驗,內地和香港在制度、文化上存在著客觀差異,很多適宜香港的東西卻不適宜用於內地,反之亦然」,他坦言,蘇港雙方需儘可能減少這些潛在的障礙,才能同心共力、攜手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