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香港氣象部門的合作,這座無人島是起點!

2021-02-21 中國氣象

在香港大嶼山以南45公裡的珠江口海面上,有一個面積約0.112平方公裡的花崗巖小島。因島上長有茂密的黃茅草而得名黃茅洲島。

黃茅洲自動氣象站及蚊尾洲島(來源:香港天文臺)

小島雖人跡罕至,在香港卻很有名氣。在香港天文臺播發的天氣預報中,經常提及那裡的一個離岸自動氣象站數據。

或許,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無人島,正是內地與香港氣象部門在改革開放後,開啟交流合作的見證。

故事,要從40多年前講起——

上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初步與英國方面接觸,著手解決香港問題。

 

1982年11月,時任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途經香港時,時任香港天文臺臺長費愨向他詢問可否在香港以南、內地管轄範圍內的島嶼上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其觀測數據將有助於粵港兩地提升颱風季節的氣象預報預測能力。

當時,距離中英兩國正式籤署《中英聯合聲明》,還有700多個充滿波折的日夜。在這一時間節點便提出粵港共建氣象站,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一種主張「不建」,畢竟香港主權還未收回,氣象數據有較高戰略價值,且人員和觀測設備出入境多有不便。

第二種認為應「緩建」,建議待中英談判塵埃落地再嘗試接觸。

第三種觀點則是「當建」,該站是監測珠江口外、香港以南海面重要天氣的「前哨站」,有助護佑兩地民生福祉;同時,對於現代化剛剛起步、尚未擁有一座自動氣象站的廣東氣象部門來說,可以藉此豐富觀測資料、積累經驗。

當時的國家氣象局及廣東氣象部門,都對第三種觀點投了「贊成票」。

經過與香港天文臺的協商,雙方給出合作方案:

自動站設備和維修更新所需器材由香港方面負責,自動站建設由廣東省氣象局負責,安裝和定期維修由雙方派人員共同完成。

 

1983年,原國家氣象局向外交部、原總參謀部和公安部請示,在廣東省擔杆列島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此事得到中央高度重視和支持。

1984年,中英兩國發布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指出在1997年7月1日,中國將恢復對香港地區(含香港島、九龍及新界)行使主權。也是在這一年,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正式籤署有關建立自動氣象站的合作協議。

圖為1984年,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籤署有關建立自動氣象站的合作協議。(來源:廣東省氣象局)

 

1985年7月11日,黃茅洲自動氣象站正式落成!它也是香港建設的首批自動氣象站中,唯一建在內地管轄範圍內的氣象站。

當天20時,該站獲取的首份氣象監測資料便傳送至粵港兩地。黃茅洲氣象站是廣東省首個自動氣象站。它的建站,成為廣東氣象開啟開放合作新徵途的一座裡程碑。

圖為黃茅洲氣象站建成。(來源:廣東省氣象局)

「黃茅洲氣象站的維護工作很艱苦。」1993年至2012年間多次上島開展維護工作的廣東省氣象防災技術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楊志健說,「島上黃茅草瘋長,每次都要用鐮刀割草,才能走近自動站。」

圖為自動站維護人員從一人高的野草中穿行。(來源:廣東省氣象局)

圖為1987年工作人員在島上維修觀測儀器。(來源:香港天文臺)

 

島嶼四面峭壁,無法停泊船隻。最初租用漁船上島時,人們需要「跳幫」登岸,時常面臨失足落海的風險。

後來,島上修了直升機停機坪。香港回歸前,香港天文臺要派人攜帶維修設備進入內地,雙方一起租賃民用直升機上島。這樣做,耗時耗力,安全係數也不高。1996年,一架直升機將自動站維護人員送上島後,在返程時發生空難墜毀,這讓楊志健至今心存惋惜。

1997年後,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承擔了運輸維修人員和設備上島的任務。自此,楊志健和同事可以到香港赤臘角機場乘機。

圖為自動站維護人員搭乘香港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的直升機。(來源:香港天文臺)

 

1996年,粵港再度合作建設自動氣象站。一個位於香港島東北面約50公裡的沱濘列島;另一個則設於香港島西北面約50公裡的內伶仃島。現如今,廣東省氣象局在珠江三角洲建立的200多個中尺度自動氣象站資料,均與香港氣象部門共享。

所謂是,伶仃洋裡千帆起,芳草一嶼看古今。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策劃: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段昊書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廣東省氣象局、新華社

微信編輯:卞贇

投稿諮詢:010-68409419(張老師)

相關焦點

  • 香港天文臺臺長:將與內地共建亞洲「航空氣象中心」
    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表示,香港天文臺正與國家有關部門合作,打造服務亞洲乃至全球的「航空氣象中心」,打破西方的壟斷,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共享航空氣象信息。  香港天文臺全天24小時對氣象、地震、輻射等多方面提供預報和監測,是香港市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之一。
  • 內地與澳門氣象合作的溫暖瞬間
    從共建災害性天氣監測網,到開展科研業務合作,再到聯合會商颱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內地與澳門氣象部門通過緊密務實合作,共同為民眾守望一片天空。一線視角的近距離觀察,更能感受親情的溫暖。  坐標:橫琴  珠海,粵澳合作的最前線。
  • 回望內地與澳門氣象合作的那些溫暖瞬間
    這顆小而精的明珠,從天氣的大尺度看卻也存在天然「弱項」——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二島組成的它,陸地面積不過30餘平方公裡,對於上下遊天氣系統和行蹤莫測的災害性天氣,「視野」有限。大氣無疆,手足情深。從共建災害性天氣監測網,到開展科研業務合作,再到聯合會商颱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內地與澳門氣象部門通過緊密務實合作,共同為民眾守望一片天空。
  • 香港天文臺:洋裝穿在身 心是中國心
    香港回歸以來,香港天文臺在天氣服務、航空氣象、國際合作、臨近預報以及氣象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與內地氣象、航空、地震、海洋和核安全等部門加強了合作交流;與廣東省氣象局,深圳、珠海等市氣象局交換觀測數據、預測及預警信息,設立通信渠道,取得多項實質性成果。
  • 剛剛,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舉行聯合會商!聚焦7號颱風
    「很高興與各位氣象同行就颱風『海高斯』的預報和分析進行交流。」21時,隨著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的聲音響起,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今年首次視頻會商開始!「海高斯」個頭較小,結構比較緊實,存在近海加強可能,對香港、澳門等地影響明顯。因此,中央氣象臺立即組織開展與粵港澳氣象部門的聯合會商。許映龍發言「從最新衛星監測來看,傍晚時『海高斯』對流逐漸減弱,但在20時以後,對流又開始增強。」許映龍首先陳述預報意見和理由。
  • 香港氣象「掌門人」:回歸是民族記憶,祖國是堅強支撐
    1996年,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籤訂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備忘錄,自此雙方每兩年舉行一次高層管理人員會議,總結經驗和共同制訂未來的合作項目。此外,香港天文臺每年均派員到國家氣象局和省級氣象局訪問,以了解內地氣象的最新發展和探索合作機遇。直至近年來,香港天文臺先後與廣東、深圳、上海及海南等氣象局籤訂協議,與內地氣象部門的合作更為緊密。
  • 「互補雙贏」——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更加密切
    7月1日是香港回歸五周年紀念日,有關資料顯示,目前香港仍然是內地外來投資的最大來源,佔全國外來投資的近50%,另一方面,有2000多家內地企業在香港從事銀行、貿易、旅遊、分銷等業務,2001年內地與香港的總貿易額達到1500億美元,應該說,回歸祖國後,按照一國兩制方針,香港繼續發揮了擁有最重自由市場經濟環境的優勢,與內地的經貿合作關係更加頻繁和緊密。
  • 無疆大氣 手足情深 一線視角回望——內地與澳門氣象合作的溫暖瞬間
    從共建災害性天氣監測網,到開展科研業務合作,再到聯合會商颱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內地與澳門氣象部門通過緊密務實合作,共同為民眾守望一片天空。一線視角的近距離觀察,更能感受親情的溫暖。坐標:橫琴珠海,粵澳合作的最前線。
  • 「氣象合作給我們帶來實惠」——非洲國家氣象部門官員談中非合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永非洲是全球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也是不發達國家最多的大洲。近年來,為提高非洲國家的防災減災能力,中非氣象合作開展有意義的探索。在2017年熱帶氣旋「迪尼奧」影響期間,依靠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氣象部門在「迪尼奧」進入納米比亞到消失在大西洋過程中,均進行了嚴密監測。在熱帶氣旋影響期間,氣象部門向公眾和災害管理、水文部門提前發布了預警信息,使災害損失得以大大降低。對納米比亞公眾來說,設施投入使用後,最大的感受莫過於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發生了變化。
  • 剛剛,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舉行聯合會商!聚焦7號颱風
    「很高興與各位氣象同行就颱風『海高斯』的預報和分析進行交流。」21時,隨著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的聲音響起,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今年首次視頻會商開始!「海高斯」個頭較小,結構比較緊實,存在近海加強可能,對香港、澳門等地影響明顯。因此,中央氣象臺立即組織開展與粵港澳氣象部門的聯合會商。許映龍發言「從最新衛星監測來看,傍晚時『海高斯』對流逐漸減弱,但在20時以後,對流又開始增強。」許映龍首先陳述預報意見和理由。
  • 內地與香港合作六方面政策措施
    在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內地與香港合作,進一步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新華社記者日前從國務院有關部門獲悉,這些政策措施主要涉及經貿合作、金融合作、教育交流、科技合作、旅遊合作、粵港合作等六大方面。
  • 綜述:香港與內地的科技合作形式日趨多樣化
    中新社香港十月十七日電 (記者 趙健)隨著香港發展高科技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香港與內地的科技合作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合作的形式包括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合作,企業和企業的合作,通過入股資金進行合作等等,這些不同的合作方式,提升了兩地的科技合作水平,為雙方的科技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 共擔風雨,粵港間的一份氣象牽絆 | 香港回歸20年
    >兩地氣象部門合作更為緊密,譜寫下區域合作、協同發展的新樂章。當時,香港天文臺需要在香港以南海域、內地管轄範圍的一座島嶼上布設氣象站點,以此完善對颱風等災害天氣的觀測站網布局;現代化業務剛剛起步、尚未擁有一座自動氣象站的廣東氣象部門,同樣需要豐富觀測資料,積累經驗。那時,兩地合作建站困難重重,卻具有歷史性意義。
  • 廣東與澳門氣象部門加強合作交流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鍾晨 記者楊群娜報導 12月1日,廣東省氣象局局長莊旭東在廣州與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局長譚偉文共商進一步深化粵澳氣象合作,共同為粵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出更大貢獻。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 香港地產商從起點到起點 地產版「龜兔賽跑」
    十年,在內地馳騁的香港地產商,從一個起點走到下一個起點。  2009年年底,瑞安房地產為未來3年的發展制訂了目標,計劃於2012年時每年樓宇面積落成量最少達100萬平方米,並每年逐步增加。在過去十年裡,香港地產商有著大把的機會打破這個紀錄,卻沒有把握住,眼睜睜地看著銷售額破百億的內地地產商從無到有,再到突破十家,今年甚至可能達到二十家。而香港地產商這邊,截至去年底,依然是「鴨蛋」。
  • 廣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金融能力孰強孰弱?合作共贏才是正道
    絕對就是以香港為首,然後深圳和廣州緊隨其後。這三座城市是珠三角地區毫無爭議的中心城市。香港自然不必說了,從幾十年前開始就已經是國際金融中心,而且一直保持著高速的經濟發展。深圳自從改革開放以後,便從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了我國的重要經濟城市,市內更是擁有多家金融巨頭,在內地也是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 武漢:環境氣象兩部門共同商討生態環境合作事宜
    12月1日,武漢市生態環境局一行9人到武漢市氣象調研,共同商討深化合作機制。雙方就垂直氣象觀測、重汙染天氣預警、汙染物傳輸及溯源、人工影響天氣改善空氣品質、應對氣候變化、人才互培等方面開展了交流討論。針對重汙染天氣預警和防治、信息共享、聯合會商、聯合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達成共識,雙方明確了具體的責任部門和聯繫人。王麗指出,生態環境和氣象兩部門要開展多維合作,一要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細化會商流程;二要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在生態環境十四五規劃中謀劃環境氣象項目,開展長期的合作攻關;三要強化服務,聯合開展面向政府的決策諮詢服務。
  • 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舉行今年首次視頻會商
    8月18日20時55分,從中央氣象臺會商大廳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廣東省氣象臺、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的技術人員正在做會商前的最後調試。此刻,相隔千裡,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近海強度、路徑等變化牽動人心。
  • 臺防務部門:澎湖無人島水雷為二戰遺留,將擇期銷毀
    據臺媒報導,臺防務部門於今日(21日)表示,之前在澎湖無人島鋤頭嶼發現的疑似水雷爆炸物,經澎湖排爆小組登島確認不屬於臺軍制式水雷,由於球體外表嚴重鏽蝕,初步判斷為二戰遺留彈體(國籍不明),目前無安全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