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擔風雨,粵港間的一份氣象牽絆 | 香港回歸20年

2022-01-06 中國氣象局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一條深圳河,這邊是廣東,那邊是香港。

邁過1997年7月1日,

這條河不再是分割骨肉的界線,

而成為銜接兩地親情的紐帶。

  粵港兩地受同一天氣系統影響,各類氣象災害特別是颱風、暴雨常同時降臨深圳河兩岸。風吹著你也吹著我,雨淋了我也淋了你,這正是粵港間的又一份牽絆

今年6月12日晚,

颱風「苗柏」在逼近香港西貢時突然轉向,

最終登陸深圳大鵬灣;

而剛剛通過會商準確捕捉「苗柏」行蹤的

兩地氣象工作者,來不及休整,

就又投入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

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當中。

部門合作更緊密

譜寫氣象新樂章

  20年來,在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及科研等各領域,兩地氣象部門合作更為緊密,譜寫下區域合作、協同發展的新樂章。

香港回歸時,在廣東大氣探測中心工作的楊志健29歲。那時的他,已與香港同行一道多次參與黃茅洲自動氣象站的維護工作。

黃茅洲,堪稱粵港氣象合作的「開端」。1985年,在《中英聯合聲明》發布次年,粵港首個聯合建設的自動氣象站落成於珠江口外的無人小島——黃茅洲。

1985年7月11日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在珠江口的黃茅洲建立了第一個無人自動氣象站。當日20時運行發報。

當時,香港天文臺需要在香港以南海域、內地管轄範圍的一座島嶼上布設氣象站點,以此完善對颱風等災害天氣的觀測站網布局;現代化業務剛剛起步、尚未擁有一座自動氣象站的廣東氣象部門,同樣需要豐富觀測資料,積累經驗。那時,兩地合作建站困難重重,卻具有歷史性意義。

雙方商定,自動站設備和維修更新所需器材由香港方面負責,站址基建由廣東省氣象局負責,定期維護則由雙方派員共同完成。然而,黃茅洲遠離陸地,島嶼四面皆為峭壁,船舶無法靠近,給維護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後來,島上修了直升機停機坪,維修人員可搭飛機上島。

香港回歸前,維護人員運送設備比較艱難。

不過,在香港回歸前,香港天文臺需要派員攜帶維修設備進入內地,雙方一道租賃民用直升機上島,不僅耗時費力,安全係數也不高。1996年,一架直升機將自動站維修人員送上島後,在返程時墜毀,這讓楊志健至今想起仍難平悲慟。1997年後,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承擔了運輸維修人員和設備上島的任務。自此,楊志健和同事可以到香港赤臘角機場乘機。

1997年後,由特區飛行服務隊承擔運輸維修人員和設備上島。

這樣一晃又是20年,

從黃茅洲一個站到加上沱濘島、

內伶仃島和外伶仃島共四個合建站順利運行,

再到如今,

廣東省氣象局在珠江三角洲建立的

200多個中尺度自動氣象站資料

已全部與香港氣象部門共享


此外,粵港澳合作建設閃電定位網絡在2005年建成,並推出閃電位置預報服務產品;雙方不斷深化在南海海洋氣象監測領域的合作;包括氣象雷達基數據、風廓線觀測數據、微波輻射觀測數據、探空數據、PM2.5等氣象探測數據等也實現了粵港兩地共享。

2014年11月6日,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在廣州籤署《氣象科技合作協議》:通過協議,粵港兩地將繼續深化氣象合作,開拓在數值預報模式、天氣預報預警、氣候變化研究、大氣綜合探測等領域的廣泛交流,共同促進兩地氣象事業發展。

2017年2月27至3月1日,第31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暨第22屆氣象業務合作會議在香港舉行,來自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的40多位氣象專家聚首香港,共同就三地的氣象研究成果、業務發展和未來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香港回歸時,生長在香港的媒體人黃瑋國40歲。他說,末代港督離開那日的瓢潑大雨,至今仍深深印在他腦海之中。

50歲之前,黃瑋國住在香港長洲島,每日要通過渡輪往返家與公司之間。一旦掛「八號風球」,輪渡就會停航,「冇得返屋企」(翻譯普通話)。因此,他一直很關注天氣預報。而在他2007年跳槽到深圳一家雜誌社工作後,這個習慣也沒有丟掉。

「過去覺得香港的天氣預報要準一些;這幾年,發現深圳這邊報得也很準。」黃瑋國說。

就在黃瑋國成為「跨境職業者」那年的7月1日,深圳決定舉行深港西部通道通車儀式以及青年大聯歡等香港回歸10周年慶祝活動。但1997年7月1日的大雨仍歷歷在目,這讓活動組織者心生疑慮。為了保障慶祝活動順利舉行,香港天文臺、廣東省氣象局、深圳市氣象局抽調精英參與聯合服務保障工作,他們綜合應用了國內外多個先進數值預報和集合預報產品,其中就包括香港的逐小時定量降水預報產品。7月1日下午,在仍有大片雷達回波從香港以南海區域「湧來」的情況下,氣象專家把握住回波減弱、消散的趨勢,準確預判出晚間慶祝活動不會受到降雨影響。

許多人並不清楚,正是2007年的這次聯合服務保障工作,促使深圳市氣象局下決心研發定時、定點、定量的預報手段。經過10年的努力,如今,深圳已成為我國氣象現代化的標杆之一。

廣東、香港、澳門合作建設了多個海島自動氣象站。

事實上,從1998年起,粵港氣象合作聯席會議就每年輪流在廣州和香港舉行。在2011年、2012年,深圳市氣象局、廣東省氣象局分別與香港天文臺籤署《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長期合作協議》,旨在發展區內數值天氣預報技術,共享研究成果。

如今,深圳的逐小時同化數值預報

模式(HAPS)產品可應用於香港,

香港的小渦旋(SWIRLS)臨近預報產品

也能為深圳的預報員所用。

香港天文臺600米解析度高精度WRF模式

實現在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業務化運行,

形成的珠三角區域高解析度數值預報產品

為兩地預報工作提供了良好支撐。

在針對颱風「天兔」的粵港視頻會商會上,香港天文臺預報員通過視頻系統分析預報意見。

通過合作,兩地預報服務能力大為提升。香港已可以提供基於個人位置的未來兩小時內降雨預報產品,深圳每半小時滾動更新的短臨預報可精細至街道……從中獲益的,便是像黃瑋國這樣的「雙城客」。

香港回歸時,10歲的王皓還在西安讀小學。如今他和許多在深圳落戶的年輕人一樣,享有著回歸以來「一籤多行」的便利,可以隨時往返於粵港兩地。

作為一個西北人,王皓打小沒有見識過颱風的厲害。2013年9月,第一次從深圳過關到香港談業務的他,偏偏就遇上了被譽為34年來的襲港最強颱風——「天兔」。「在深圳就知道可能會有颱風,但當時沒太明白香港掛『八號風球』的意思,更不知道連街上的小巴都會停運。留在酒店過夜,感到整棟樓都在搖晃,一晚上都沒怎麼合眼。」王皓回憶道。

2013年9月,強颱風「天兔」襲港,香港所有輪渡停航。

2013年9月22日,強颱風「天兔」襲擊香港,導致370班次客機取消、地鐵限制服務、部分銀行業務暫停。22日晚間,掠過香港的「天兔」又直撲廣東汕尾並登陸。在那個夜晚,一夜無眠的不只有初識颱風的王皓,更有粵港兩地的預報員。

那幾天,廣東省氣象臺、深圳市氣象臺

與香港天文臺都組織了專題視頻會商會,

就「天兔」強度、登陸時間、登陸地點

以及風暴增水、風暴潮等情況進行縝密分析,

準確把握了「天兔」的特點。

粵港之間的天氣視頻會商系統開通於2008年,當年便服務於在香港舉行的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兩年後,廣州舉辦亞運會,香港天文臺投桃報李,雙方不僅多次啟動視頻會商,香港天文臺科學主任李國麟博士還親赴現場為亞運會馬術比賽「護航」。2011年深圳舉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央氣象臺、廣東省氣象臺、深圳市氣象臺及香港天文臺進行的四方視頻會商成為一時佳話。

2014年9月,颱風「海鷗」來襲時,香港各地隨處可見有關「八號風球」的警示標誌。

對於王皓這樣普通市民來說,更切身的體會是,近年來,同時關注粵港兩地天氣變化已愈發方便。2011年1月,粵港澳氣象部門共同研發的「大珠三角天氣網站」上線,該網站將三地天氣資料進行整合,一站式提供區內11個城市的天氣警告和預報信息。

時任香港天文臺臺長李本瀅說,「大珠三角天氣網站的建成,可為逐年增多的跨境活動人士和學童在天氣預報上提供更便捷資訊。」

2012年,廣東省政府專門組團赴香港學習以預警信號為導向的高效聯動應急管理機制。2014年,深圳與香港氣象部門進一步完善預警預報產品實時交換機制,香港天文臺實時提供深圳市氣象臺的產品從7天預報延伸為9天預報,雙方還規範了重大災害性天氣會商制度。

如今,像王皓一樣的深圳人,只要打開手機天氣軟體,就既能看到內地各類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也能查詢到香港有沒有掛「黑雨警告」或「八號風球」。

深圳河隔不斷

隨身而行的氣象服務

堰【yàn】塞【sè】湖是一種什麼湖?

茂縣,廢墟之上搭起氣象觀測站

汛期故事|70隻,一個都沒少

紀實|雨夜驚魂 ——江西修水抗擊強降雨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記者:段昊書、楊群娜 通訊員:江一濤

本期編輯:阿亮

相關焦點

  • 聽,香江畔那首海風寫下的歌|香港回歸20年
    粵港兩地受同一天氣系統影響,各類氣象災害特別是颱風、暴雨常同時降臨深圳河兩岸。風吹著你也吹著我,雨淋了我也淋了你,這正是粵港間的又一份牽絆。今年6月12日晚,颱風「苗柏」在逼近香港西貢時突然轉向,最終登陸深圳大鵬灣;而剛剛通過會商準確捕捉「苗柏」行蹤的兩地氣象工作者,來不及休整,就又投入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當中。
  • 慶香港回歸20周年 粵港大學生交流活動在暨南大學啟動
    中新網廣州5月20日電 (記者 郭軍)20日上午,由廣東省教育廳主辦、暨南大學承辦的「粵港大學生城市獵奇行動CityHunt」青年交流活動在廣州暨南大學啟動。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公開大學以及香港研究生聯合會以及暨南大學等粵港兩地高校及社團的師生200多人參加了活動。他們將在為期兩天的獵奇和交流中,一起領略同宗同源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共同慶賀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
  • 與祖國同舟共濟 為夢想風雨兼程--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
    新華社香港6月27日電 題:與祖國同舟共濟 為夢想風雨兼程——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  新華社記者 趙丹平 陳鍵興 顏昊  時間是一把尺子,丈量著走過的道路。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開啟「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新時代,開創了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偉大先例。
  • 香港氣象「掌門人」:回歸是民族記憶,祖國是堅強支撐
    1985年7月11日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在珠江口的黃茅洲建立了第一個無人自動氣象站。當日20時運行發報。黃茅洲氣象站於1985年啟用,同年開始由粵、港、澳三地每年輪流舉辦的珠江三角洲重要天氣研討會,並日後發展為每年一度的粵港澳氣象業務合作會議暨氣象科技研討會。
  • 中考滿分作文:我們共擔風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滿分作文:我們共擔風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我們共擔風雨》   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不畏風雨砥礪前行。   因為同舟共濟,患難與共,才有了常德村民郝進一次性捐出了15000隻醫用口罩;一位老人不留名捐款一萬元支援抗擊疫情這由一份捐款、一個口罩、一個點讚涓涓愛心而凝聚起來的磅礴力量早已悄悄深入人心。他們即使不能身處抗疫一線,也默默獻出了自己的愛心。正因為這樣默默的一個個愛心舉動,讓我們從中感受出了人情美好與溫暖。我們應為他們而賀彩,而讚頌,而學習!
  • 內地與香港氣象部門的合作,這座無人島是起點!
    1982年11月,時任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途經香港時,時任香港天文臺臺長費愨向他詢問可否在香港以南、內地管轄範圍內的島嶼上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其觀測數據將有助於粵港兩地提升颱風季節的氣象預報預測能力。當時,距離中英兩國正式籤署《中英聯合聲明》,還有700多個充滿波折的日夜。在這一時間節點便提出粵港共建氣象站,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 香港回歸20年:「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變遷
    攝影/本刊記者 洪少葵  香港回歸20年:「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變遷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閔傑  香港永和實業公司董事長林健鋒記得很清楚,1997年6月30日那天,香港大雨。  再過十幾個小時,港英政府即將退出這片掌管了156年的土地,歷史將被改寫。
  • 澳門氣象20年給你答案!
    央廣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澳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由於地處颱風頻發的地區,氣象工作對澳門居民極為重要。回歸祖國懷抱20年,澳門的氣象觀測也從最初的一條電報線路拓展到連接內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天氣服務網。
  • 減免租金「共擔風雨」 市民為企業點讚
    3月20日,澠池縣卓達名店的商戶們幾乎同時收到了一則暖心通知,這則暖心的「租金減免通知」讓河南省澠池縣一些商戶們感到「暖心」,而這則《租金減免通知》出自於河南省卓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 專訪丨《香港文學》總編輯陶然:香港文學篳路藍縷,開拓獨特氣象
    香港作家舒巷城對他說,「我勸你寫作,不知是幫你還是害你?你知道香港啦,首先要有一份職業,以職業養興趣。」說這話的時候,舒巷城正在打一份會計工,業餘寫作。「我並沒有全職寫作的野心,所以也沒有感到這種矛盾。但我此生究竟還是與筆墨結下緣分,後來又誤打誤撞做起文學雜誌的主編來。」陶然說,「雖然如此,我也確實認為在香港從事文學創作是清苦而又寂寞的。」
  • 《明月幾時有》獻禮香港回歸20年 觀眾滿意度居年內首位
    《明月幾時有》獻禮香港回歸20年 觀眾滿意度居年內首位 2017-:30 來源:中國網 參與互動    中國網7月6日訊 2017年7月1日,正值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許鞍華導演新作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 粵劇《夢·紅船》啟航香港慶回歸祖國20周年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
  • 香港回歸20年的20個冷知識!
    香港居民在回歸前可以加入皇家香港軍團,隸屬駐港英軍之下,類似警察-協警的關係,兵員大多數屬於兼職,無線電視藝員鄧梓峰也是成員之一。有工資、可以打槍但沒仗可打,吸引不少人加入體驗軍人生活。4.回歸前香港警察設有政治部。不過這個部門和內地政委性質完全不同,英文也不是political department,而是special branch,實際上直屬英國軍情五處,負責香港情報工作和特別保安。7. 到香港玩,不要看到膚色黑黑鼻子高高的人就叫他印度人,這和白人看到亞洲人就以為是日本人同一水平,這還不要緊,問題是巴基斯坦跟印度是世仇,稱呼錯了還了得?
  • 港媒:回歸20年,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更有信心
    香港《頭條日報》寫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9日中午乘專機抵達香港,並於30日上午視察並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香港媒體報導稱,當地民眾熱列歡迎習近平主席的到來,習主席在機場的講話令人鼓舞。29日,習近平在香港機場向媒體發表講話,並通過他們向廣大香港市民表示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
  • 粵港警方聯合偵破香港尖沙咀珠寶表行搶劫案
    8月4日下午4時許,粵港警方在深圳皇崗口岸舉行移交搶劫犯罪嫌疑人儀式。隨著移交書的共同籤署,香港尖沙咀珠寶表行搶劫案的3名香港籍犯罪嫌疑人蔡某樺、廖某永、孫某賢被押送至皇崗落馬洲大橋深港分界線,由廣東公安機關正式移交香港警方押解回港。據了解,今年以來內地公安機關已向香港警方移交8名香港籍犯罪嫌疑人。
  • 我的乳名叫澳門,我的氣象可知否 | 20年,回家的溫度
    2008年8月,廣東省氣候中心和澳門氣象局合作,在澳門友誼大橋(下圖)上安裝超聲風速觀測儀器,開展為期兩年的颱風觀測和風工程研究工作,為港珠澳大橋工程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十年後,2018年10月24日,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一座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世紀之橋」越洋橫跨,讓伶仃洋「天闕變通途」!
  • 粵港不分彼此 「香港廣州人」暢談粵港一家親
    中新社廣州六月十五日電 題:「香港廣州人」暢談粵港一家親  ——訪廣東香港商會會長、普華永道華南地區首席合伙人杜源申  中新社記者 郭軍,回歸十年來,香港有很多不同的行業都與廣東慢慢融合在一起。未來到廣東來的香港公司還會大量增加,他們與廣東本地公司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  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廣東香港商會會長、普華永道華南地區首席合伙人杜源申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回歸後,粵港不分彼此,關係越來越密切,合作發展的規模和層次越來越高。  普華永道在廣州的發展,可見證十年來香港快速融入內地經濟的步伐。  「一九八一年,普華永道進入內地。
  • 香港回歸20年成就展:20年,香港與祖國「同心跳」
    中新社北京6月27日電 題:走訪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20年,香港與祖國「同心跳」記者 張曉曦「這是一個同心圓,寓意香港與祖國心連心。在這裡按一下,就是為祖國貢獻心跳,越多人按,它就跳得越快。」香港女孩黃玉堃微笑說道。
  • 改革風雲四十年 | 香江風雨十三春——香港回歸往事親歷
    1984年10月底的一天晚上,杭州市委書記厲德馨把市委副書記兼市長鍾伯熙、我(時任杭州市委副書記),還有副書記許行貫和楊招棣、副市長顧維良等同志一起留了下來。厲書記說:「給大家講一件事情,中央組織部要調浚生同志去香港,負責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宣傳工作。」聽到這話,我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也不大情願,因為擔任副書記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對杭州市委的工作已經逐漸熟悉了,工作很順手,同志間相處也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