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一條深圳河,這邊是廣東,那邊是香港。
邁過1997年7月1日,
這條河不再是分割骨肉的界線,
而成為銜接兩地親情的紐帶。
粵港兩地受同一天氣系統影響,各類氣象災害特別是颱風、暴雨常同時降臨深圳河兩岸。風吹著你也吹著我,雨淋了我也淋了你,這正是粵港間的又一份牽絆。
今年6月12日晚,
颱風「苗柏」在逼近香港西貢時突然轉向,
最終登陸深圳大鵬灣;
而剛剛通過會商準確捕捉「苗柏」行蹤的
兩地氣象工作者,來不及休整,
就又投入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
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當中。
部門合作更緊密
譜寫氣象新樂章
20年來,在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及科研等各領域,兩地氣象部門合作更為緊密,譜寫下區域合作、協同發展的新樂章。
香港回歸時,在廣東大氣探測中心工作的楊志健29歲。那時的他,已與香港同行一道多次參與黃茅洲自動氣象站的維護工作。
黃茅洲,堪稱粵港氣象合作的「開端」。1985年,在《中英聯合聲明》發布次年,粵港首個聯合建設的自動氣象站落成於珠江口外的無人小島——黃茅洲。
1985年7月11日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在珠江口的黃茅洲建立了第一個無人自動氣象站。當日20時運行發報。
當時,香港天文臺需要在香港以南海域、內地管轄範圍的一座島嶼上布設氣象站點,以此完善對颱風等災害天氣的觀測站網布局;現代化業務剛剛起步、尚未擁有一座自動氣象站的廣東氣象部門,同樣需要豐富觀測資料,積累經驗。那時,兩地合作建站困難重重,卻具有歷史性意義。
雙方商定,自動站設備和維修更新所需器材由香港方面負責,站址基建由廣東省氣象局負責,定期維護則由雙方派員共同完成。然而,黃茅洲遠離陸地,島嶼四面皆為峭壁,船舶無法靠近,給維護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後來,島上修了直升機停機坪,維修人員可搭飛機上島。
香港回歸前,維護人員運送設備比較艱難。
不過,在香港回歸前,香港天文臺需要派員攜帶維修設備進入內地,雙方一道租賃民用直升機上島,不僅耗時費力,安全係數也不高。1996年,一架直升機將自動站維修人員送上島後,在返程時墜毀,這讓楊志健至今想起仍難平悲慟。1997年後,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承擔了運輸維修人員和設備上島的任務。自此,楊志健和同事可以到香港赤臘角機場乘機。
1997年後,由特區飛行服務隊承擔運輸維修人員和設備上島。
這樣一晃又是20年,
從黃茅洲一個站到加上沱濘島、
內伶仃島和外伶仃島共四個合建站順利運行,
再到如今,
廣東省氣象局在珠江三角洲建立的
200多個中尺度自動氣象站資料
已全部與香港氣象部門共享。
此外,粵港澳合作建設閃電定位網絡在2005年建成,並推出閃電位置預報服務產品;雙方不斷深化在南海海洋氣象監測領域的合作;包括氣象雷達基數據、風廓線觀測數據、微波輻射觀測數據、探空數據、PM2.5等氣象探測數據等也實現了粵港兩地共享。
2014年11月6日,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在廣州籤署《氣象科技合作協議》:通過協議,粵港兩地將繼續深化氣象合作,開拓在數值預報模式、天氣預報預警、氣候變化研究、大氣綜合探測等領域的廣泛交流,共同促進兩地氣象事業發展。
2017年2月27至3月1日,第31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暨第22屆氣象業務合作會議在香港舉行,來自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的40多位氣象專家聚首香港,共同就三地的氣象研究成果、業務發展和未來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香港回歸時,生長在香港的媒體人黃瑋國40歲。他說,末代港督離開那日的瓢潑大雨,至今仍深深印在他腦海之中。
50歲之前,黃瑋國住在香港長洲島,每日要通過渡輪往返家與公司之間。一旦掛「八號風球」,輪渡就會停航,「冇得返屋企」(翻譯普通話)。因此,他一直很關注天氣預報。而在他2007年跳槽到深圳一家雜誌社工作後,這個習慣也沒有丟掉。
「過去覺得香港的天氣預報要準一些;這幾年,發現深圳這邊報得也很準。」黃瑋國說。
就在黃瑋國成為「跨境職業者」那年的7月1日,深圳決定舉行深港西部通道通車儀式以及青年大聯歡等香港回歸10周年慶祝活動。但1997年7月1日的大雨仍歷歷在目,這讓活動組織者心生疑慮。為了保障慶祝活動順利舉行,香港天文臺、廣東省氣象局、深圳市氣象局抽調精英參與聯合服務保障工作,他們綜合應用了國內外多個先進數值預報和集合預報產品,其中就包括香港的逐小時定量降水預報產品。7月1日下午,在仍有大片雷達回波從香港以南海區域「湧來」的情況下,氣象專家把握住回波減弱、消散的趨勢,準確預判出晚間慶祝活動不會受到降雨影響。
許多人並不清楚,正是2007年的這次聯合服務保障工作,促使深圳市氣象局下決心研發定時、定點、定量的預報手段。經過10年的努力,如今,深圳已成為我國氣象現代化的標杆之一。
廣東、香港、澳門合作建設了多個海島自動氣象站。
事實上,從1998年起,粵港氣象合作聯席會議就每年輪流在廣州和香港舉行。在2011年、2012年,深圳市氣象局、廣東省氣象局分別與香港天文臺籤署《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長期合作協議》,旨在發展區內數值天氣預報技術,共享研究成果。
如今,深圳的逐小時同化數值預報
模式(HAPS)產品可應用於香港,
香港的小渦旋(SWIRLS)臨近預報產品
也能為深圳的預報員所用。
香港天文臺600米解析度高精度WRF模式
實現在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業務化運行,
形成的珠三角區域高解析度數值預報產品
為兩地預報工作提供了良好支撐。
在針對颱風「天兔」的粵港視頻會商會上,香港天文臺預報員通過視頻系統分析預報意見。
通過合作,兩地預報服務能力大為提升。香港已可以提供基於個人位置的未來兩小時內降雨預報產品,深圳每半小時滾動更新的短臨預報可精細至街道……從中獲益的,便是像黃瑋國這樣的「雙城客」。
香港回歸時,10歲的王皓還在西安讀小學。如今他和許多在深圳落戶的年輕人一樣,享有著回歸以來「一籤多行」的便利,可以隨時往返於粵港兩地。
作為一個西北人,王皓打小沒有見識過颱風的厲害。2013年9月,第一次從深圳過關到香港談業務的他,偏偏就遇上了被譽為34年來的襲港最強颱風——「天兔」。「在深圳就知道可能會有颱風,但當時沒太明白香港掛『八號風球』的意思,更不知道連街上的小巴都會停運。留在酒店過夜,感到整棟樓都在搖晃,一晚上都沒怎麼合眼。」王皓回憶道。
2013年9月,強颱風「天兔」襲港,香港所有輪渡停航。
2013年9月22日,強颱風「天兔」襲擊香港,導致370班次客機取消、地鐵限制服務、部分銀行業務暫停。22日晚間,掠過香港的「天兔」又直撲廣東汕尾並登陸。在那個夜晚,一夜無眠的不只有初識颱風的王皓,更有粵港兩地的預報員。
那幾天,廣東省氣象臺、深圳市氣象臺
與香港天文臺都組織了專題視頻會商會,
就「天兔」強度、登陸時間、登陸地點
以及風暴增水、風暴潮等情況進行縝密分析,
準確把握了「天兔」的特點。
粵港之間的天氣視頻會商系統開通於2008年,當年便服務於在香港舉行的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兩年後,廣州舉辦亞運會,香港天文臺投桃報李,雙方不僅多次啟動視頻會商,香港天文臺科學主任李國麟博士還親赴現場為亞運會馬術比賽「護航」。2011年深圳舉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央氣象臺、廣東省氣象臺、深圳市氣象臺及香港天文臺進行的四方視頻會商成為一時佳話。
2014年9月,颱風「海鷗」來襲時,香港各地隨處可見有關「八號風球」的警示標誌。
對於王皓這樣普通市民來說,更切身的體會是,近年來,同時關注粵港兩地天氣變化已愈發方便。2011年1月,粵港澳氣象部門共同研發的「大珠三角天氣網站」上線,該網站將三地天氣資料進行整合,一站式提供區內11個城市的天氣警告和預報信息。
時任香港天文臺臺長李本瀅說,「大珠三角天氣網站的建成,可為逐年增多的跨境活動人士和學童在天氣預報上提供更便捷資訊。」
2012年,廣東省政府專門組團赴香港學習以預警信號為導向的高效聯動應急管理機制。2014年,深圳與香港氣象部門進一步完善預警預報產品實時交換機制,香港天文臺實時提供深圳市氣象臺的產品從7天預報延伸為9天預報,雙方還規範了重大災害性天氣會商制度。
如今,像王皓一樣的深圳人,只要打開手機天氣軟體,就既能看到內地各類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也能查詢到香港有沒有掛「黑雨警告」或「八號風球」。
深圳河隔不斷
隨身而行的氣象服務
堰【yàn】塞【sè】湖是一種什麼湖?
茂縣,廢墟之上搭起氣象觀測站
汛期故事|70隻,一個都沒少
紀實|雨夜驚魂 ——江西修水抗擊強降雨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記者:段昊書、楊群娜 通訊員:江一濤
本期編輯: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