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在ins發文回應離婚,寫道:「我是蔡琳,我笑得很多,眼淚很多,所以我越來越多……我越來越老了。」莫名的心酸,蔡琳走進我的世界,是她最好的年紀,2000年《夏娃的誘惑》的甄善美,像一彎清泓,甜而不膩。笑起來眉眼彎彎,透著真善美。後來結了婚,熄了影,做了6年主婦,40歲上離了婚,帶著孩子回了韓國。
明道最著名的角色是《王子變青蛙》的單均昊,曾有人說「看過單總才知道,別的總裁只配稱高級經理」。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滿屏的高級感。15年過去了,再見時是參加《追光吧!哥哥》的明道,40歲的明道脫離了型男的範疇,步入中年。
曾經說過很多次,明星不過是一種職業,場下他們也只是普通人,一樣要面臨掙扎困惑,利益欲望,職業目標,職業選擇。人到中年,他們也要面對容顏不在,業務缺失,市場變窄等等不受待見的中年危機,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危機。
2015年,網上流傳過一篇文章,叫《狗日的中年》,據傳作者是姜文,硬漢的文字再配上硬漢的照片,我當時的確是信了是姜文的手筆,仿佛從文字裡讀出來紅高粱的感覺。少年時羨慕父輩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到自己能夠端起酒杯,一飲而盡,才知道那不是誰都可以承受,卻必須習慣,又不能宣之於口的辛辣,才是中年人的酒。人到中年,不管是表面光鮮的還是灰頭土臉的,不管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其實在背後都有危機感吧。
當下無論是演藝圈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存在一種類似毒雞湯的病態,或者說是一種懸浮的完美,不管男男女女,不但要追求經濟的獨立,還能上得廳堂,入得廚房,掙得了工資,打得了流氓。相貌不突出,化妝也要突出,身高不突出,身材也要突出,收入不突出,生活也要突出,呈現出脫離自身實際的假精緻,假勵志。不是說不應該追求完美完善,而是需要量力而行。
比如看到女明星產後三倆月身材恢復,小半年就投入工作,就有人質疑為什麼同是女人你就不可以?人家三月減50斤,為什麼你不可以?人家穿高跟鞋抱娃,為什麼你不可以?人家化妝曬娃你不可以?我們看明星,只看到了臺前的靚麗,看到了勵志的辣媽,但幕後人家經歷了什麼,除了自身的付出,其實還有別的支撐。
頑固性的肥胖,不僅僅因為懶,狀態不好,也不僅僅因為玩手機不睡覺。產後身體恢復好不好,至少取決於三個要素:物質、鍛鍊、體質。並不是在網絡上分享的健身、瑜伽、食療那麼簡單。生完的一瞬間,專業的產後恢復團隊就會介入,從各方面提供幫助,孩子也會有專人照顧,而女明星本來就不胖,孕前就是易瘦體質,明星生完孩子馬上可以專心的進行產後恢復,而普通女性則是帶著術後的刀口馬上投入到照顧孩子的工作中,能坐個像樣的月子,不用自己做飯,洗涮已經是感恩戴德的待遇了。人們應該正視生育的艱難,做媽媽的艱辛,生孩子都是去鬼門關走了一趟,就別關心人家在去的路上胖不胖這種問題了。
《追光吧!哥哥》和《乘風破浪的姐姐》,除了說出來中年藝人的勵志和悲哀,也折射出這個世界對男性的寬容,假如是二十多個身材樣貌失去管理,才藝無光的邊緣中年女星濟濟一堂,擠眉弄眼的表演節目,賣弄情懷,那可能就不是油膩,而是嚇人了。
最近看了一個說法:在男權社會下,用以描述女性特徵的,並非是由女性自身制定的,男人塑造了女性的形象,規定了她的生存狀態,甚至連女性文化的思想觀念也都是男性設計的,所以這個世界對男性寬容了許多,而女性要相對艱難一些。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抒發對生活狀態,對婚姻的不滿,男女在婚姻中的矛盾越來越凸顯出來,仿佛這個世界讓男女關係變得更糟糕了,而在我看來,這些現象反映出來的恰恰是社會的進步,代表女性話語權的增加。
往回看200年是1820年,那時候的女性連名字也不配有,只有一個姓氏,通過婚嫁,後半生被一次性買斷,從此成了男方家族的附屬品,生是男方的人,死是男方的鬼,嫁得好不好全是父母之命,一輩子也逃不出男方家族的手心,別說離婚的想法就是離婚的渠道都沒有。
往回看100年是1920年,西方思潮的湧入,工業革命的惠及,封建王朝被推翻,民主共和國被確立,使得一部分女性率先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工作的權利,自給自足的權利,國家在法律,在思想上也允許離婚的事情存在,但是那個年代女性有離婚想法的只是少數,算是女性權益的星星之火吧。
往回看50年是1970年,解放之後,廣大城市女性也獲得了工作的權利,農村女性因為務農的關係,依然保持著女主內的慣性,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非常嚴重,無論是上學的機會,還是財產的繼承,都偏重於男性,女性有了更大的自由,但也沒有多少的女性有離婚的勇氣。
到現在離婚已經成了男女關係的平常事,並不是什麼天塌地陷,活不下去的原罪。雖然在婚姻關係裡,離婚案件裡存在著很多不公平的現象,但終歸給了女性重新修正婚姻狀態的可能,這就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我國從1980年左右開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加快了男女平等的進程。因為一個家庭只能生養一個孩子,這就使得大部分的工薪階層要忽略孩子的性別,傾盡全力培養這一個孩子,從而減少了已出生孩子的差異,使得男女生在受教育方面獲得平等的機會,也使得女性在社會能有更多的工作崗位和發展機遇,女性也有了更多的財產繼承權,從而有了向命運向婚姻說不的能力,在兩性關係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哪怕現在開放了二胎,重男輕女的現象依然存在,但較之40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說過,婚姻的產生是為了男性更加方便地剝削和奴役女性。現代的個體家庭建立在公開的或隱蔽的婦女的家務奴隸制之上………
縱觀人類歷史長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真理。男權社會的形成是與古代體力勞動是生產力,冷兵器是戰鬥力分不開的,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正在減少體力勞動的價值,縮小男女適用崗位的差異,加之女性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權利,女性獲得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女生也會逐漸擁有更大話語權,而社會價值觀,法律法規,可能向更有利於兩性平等的方向發展。
甚至已經有人在憧憬生育技術的發達帶來生育的自由,使女性徹底解放。但我覺得不管技術手段,只要社會達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女性擁有平等的話語權,那起碼可以對生育說不,起碼在立法在政策上,生育和照顧家庭會享有更大的政策優惠。母系社會也不是沒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