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我最親近和最有感情的動物,我的童年是伴隨著牛長大的。
我家旁邊有棵大樹(學名見血封候,高近百米,根若龍盤,身粗五、六人合抱,枝杈粗獷蓋地幾畝,春有紅果大若雞蛋,味甜可食),樹下是隊裡牛場,即耕牛蓄養的地方。牛以木樁栓牽或繩固在不同的樹下,場邊還有一大排牛屋,日休樹下夜宿屋中。之所以叫牛場不叫牛欄是因為牛較多,大牛小牛,山牛(黃牛)水牛多時近百頭,回草時律響悠揚,吭鳴時吼聲飛鳥。牛尿酸臭,牛屎卻冒草香!
當期時,牛是隊裡最大勞力和財富,耕耙田地拉車駝貨全靠牛。我們村有四個生產隊,牛最多的隊便是實力最強的隊。除平日摩梭於牛場中目有全牛外,最親近牛處便是放學歸來,隨老人拉牛到山上或海邊或田裡養(放)牛了。牛有忙閒,不下地的就放養。放養時小孩們都有自己鍾意的牛,時間長了自然牛懂人意人憐牛心。說是養牛,實際上是和牛玩在一起,出入騎牛背,抱頸摸角,依躺靠睡,親密無間。夏天還經常入水塘下海遊,水性也是在騎牛入水時學的。放牛時一般十多條牛一起,浩浩蕩蕩,人牛玩在一起,那個時候放牛是我們農村小孩最快樂的一件活了。
耕牛壽命一般不超過十年,大多五、六年。耕牛初買回時肥碩雄壯,經年後毛黃肉瘦,疲相漸顯,三年後便見老弱,五年以上或病死或棄耕賣市去了。看到自己親近的牛累弱病死,尤如親人故去,心中甚是傷悲!所以自小就對牛有親近和敬愛之情。
農村小孩見到的最壯觀驚魂的場面莫過於牛打架了,打架多發生於雄壯狂傲的龐然大物間,山牛打架,對角互頂,撼吼陣陣,塵土飛揚,地上花草樹木必毀一大片,兩牛鬥完傷皮丟角是常事;水牛打架多在海灘上,如巨龍翻滾,泥沙水飛揚,勝者會追敗方幾裡地,不知何仇何恨!
自小記得牛是感恩動物和有靈性的動物。看牛生仔,牛兒落地從胎液中站起的第一步就是拜四角天,即朝四個方向跪拜,或許是所有動物中唯一的。鄉下將牛視為最有力量的,也是最神古的動物。鄉下將地震叫作地牛翻身,何等尊崇!農村人雖窮,很多家不吃牛肉,除了信佛緣故,大多是出於感激敬畏。我媽不吃牛肉我們也不能吃,隊裡年末劏牛也沒份分。
牛在印度尊為神物,其實中國人最應尊牛為聖物,牛是上天賜予我們民族的恩人!牛性已寫入中國人的基因裡。牛年感恩從今天開始!(圖借志偉兄神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