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島上的可持續烏託邦實踐——探訪哥特蘭島自然中心

2022-02-07 自然之友

栩栩多多的教育考察之旅還在繼續,這一次我們來到了瑞典最大的島嶼——哥特蘭島(Gotland)。在大航海時代初期,受文藝復興思潮和人文主義氛圍影響的託馬斯 · 莫爾(Thomas Moore)在其著作《烏託邦》(Utopia)中假設了一個重視公民教育的理想島嶼社會模型。烏託邦文學體系的構建給主流社會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另一種生活的想像,同時也強調了公民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可以看到,在下面的古地圖對比中,哥特蘭島在地理環境上和這個虛構的島國有很大的相似性。烏託邦的比喻演進至當代,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意義,代表了將某些理論付諸實現的一種嘗試。作為瑞典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重要實踐場所,哥特蘭島提供了這樣一種帶有實驗性質的環境。在其中世紀古貌的表象之下,實際卻是新思想、新能源和技術應用的前沿,彷佛是一個無限接近烏託邦的地方。


Thomas Moore's Utopia, 1518

我們先來整體地認識一下哥特蘭,這座島嶼沉積於一個高鹽度的赤道大陸邊緣熱帶海洋之中,最初的誕生要回溯至四億多年前的志留紀(Silurian)中古生代,即著名的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事件(Ordovician–Silurian Extinction Event)之後。志留紀的英文「Silurian」早期的替代名字之一就是「Gotlandian」,可見其代表性。不同時期的沉積物印刻在哥特蘭的地層之中,大量發育良好的志留紀的古生物群化石被保存了下來,哥特蘭博物館為此專門開闢了常設展廳,讓公眾能夠了解在現代生物多樣性爆發之前的古生物世界。



從斯德哥爾摩飛往哥特蘭,大約一小時後,和大陸不同的地貌景觀已經切換在眼前。飛機在降落的過程中迫近島嶼,異鄉人們會被大型風力發電機吸引,被大面積的植被覆蓋,最後看到首府維斯比(Visby)古城中世紀風貌的建築細節。島上的喀斯特地貌來自海和風的孕育,北部屹立著海蝕柱,南部分布著砂巖,礫石道路在陽光下反射著白色光澤,強烈得如同身置於地中海沿岸一般。這些巖石是這座島嶼的歷史記錄,也是自然饋贈的遺產,鋪墊了地域文化的根基。其獨特性使得哥特蘭本地的自然與文化與瑞典大陸區別開來,成為決策者在這裡設立Naturum的意義所在。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位於島嶼南部的瓦姆林博(Vamlingbo)社區,這裡最主要的三個文化空間包括建於中世紀的瓦姆林博教堂、鳥類學插畫家拉爾斯 · 瓊森(Lars Jonsson)的博物館以及我們即將拜訪的哥特蘭Naturum自然中心。在路途中,能夠感受到視覺上的漸變,城市從地平線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鄉間田野,和我們擦肩而過的是駕駛著大型機械耕地車的當地農民。環境音也在轉換,工業噪音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生命力的夏日蟲鳴。

和之前拜訪的那些作為地標性建築的自然中心截然不同,哥特蘭的Naturum是由一間普通的鄉間農舍改造而成的,它坐落在一片林蔭之中,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除加蓋了新的防水屋頂之外,並沒有做太多建築工程上的調整,外牆上甚至仍然保留著舊時的斑駁。入口的左手方向是藍色的走廊,代表環繞著哥特蘭的海洋世界,也是通往展廳的入口。根據韋格納理論而製作的,用於解釋大陸漂移學說的動畫循環播放著,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演示了地球幾億年間的動態。時至今日,哥特蘭島仍然在漂移,速度和我們指甲生長的時間同步。這座島嶼的旅程還在繼續,預計在 1 億年後,它將抵達今天的西伯利亞附近。


這座島嶼擁有豐富的古代動植物化石檔案庫,故事始於4.2億年前的珊瑚礁,章魚、苔蘚動物、海綿、海百合、腕足動物和已滅絕的三葉蟲都曾生活在這裡。它們死後沉入海底淤泥之中,硬化後成為了巖床中的化石。沉積巖的層理之中還藏匿著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重要線索,這也讓哥特蘭的Naturum自然中心擁有了具有本地特點的教育內容。巨大的石灰巖決定了地下水的聚集位置、適宜森林和杜松灌木生長的地點以及農業可耕地的分布,它甚至還決定了哪種草或哪種蝴蝶能夠在此生存,以及哪些鳥類會選擇住在這裡。



經過漫長的自然演化和歷史變遷,如今哥特蘭已經擁有近六萬常住島民。而早在人類祖先定居之前,草本植物、鳥類和昆蟲就已經棲息在這片巖石土地上了。島上知名的文化學者瑪麗塔 · 瓊森 (Marita Jonsson)曾在她的書中這樣描述這個鳥類王國:哥特蘭全島擁有將近八百公裡的海岸線,因此無論從哪裡出發,你都可以抵達海邊。令人印象深刻的、戲劇性的沿海懸崖,一路從位於哥特蘭西南延伸到北部,海邊的卵石灘上棲息著海鷗、棉鳧(生活在北歐國家的一種絨鴨)、秧雞,一些大型鷸會來島上繁殖後代,海岸的群島已經成為海雀科鳥類們的天堂,這裡棲息著黑海雀和刀嘴海雀(生活在北大西洋和波羅的海),金鷹和海鷹的數量也在增加。



在鄉間,經常能夠看到鳥群和牛羊共居在一起,一組非常有趣的教育道具向我們展示了島上的農業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關係。經年累月隨海水衝刷上岸的海藻使哥特蘭的土壤非常肥沃,草甸為牛羊群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飼料,也為鳥群提供了美味的「海鮮自助餐」,仔細看看它們的肚子裡都藏著些什麼?魚蝦、貝類、昆蟲和乾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鳥類選擇哥特蘭作為繁殖地,在他們孵育下一代的過程中,這裡能夠保證充沛的食物來源讓雛鳥能夠茁壯成長。這同樣也適用於人類的社會,如今草甸已經成為一種活態文化遺產,它是維持島嶼農業景觀和生活方式重要的一環。哥特蘭人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地保護了他們的草甸,這種堅持不懈努力的精神需要傳遞給讓下一代。



波羅的海滋養著這座小島,同時也給它帶來危機。平均深度只有 56 米的波羅的海,沿岸分布著多個國家,工業革命開始之後,受到了各國環境汙染物和過度施肥的損害,封閉的內海環境很難有更多的海水進入來稀釋這些人類社會的排放物。梭子魚和鱈魚幾乎已經從哥特蘭周邊的海域消失了,一些地方的沙灘上漂浮著大量粘稠的藻類,這些都是大海向我們傳遞的治理信號。近年來環海的合作在不斷加強,毒劑和過量的化肥開始減少使用,一些野生動物,如灰海豹和白尾鷹,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鱸魚的數量也在增加,波羅的海的水質和漁業正在緩緩恢復之中。



下一代面臨著更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Naturum正在幫助青少年們更好地理解本地生態,建立起對地方的責任感。栩栩多多的記者為此採訪了哥特蘭行政委員會的萊拉 · 阿斯特格(Laila Asterhag)女士,她自2017年起開始擔任哥特蘭Naturum自然中心的負責人。擁有生態學教育背景的她,對兒童教育有著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體會,一起來聽聽北歐的自然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在島嶼進行實踐的吧。


之前考察的Naturum都位於比較大的城市之中,依託當地的自然保護區或歷史文化遺產,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支持。但哥特蘭的Naturum沒有設在其首府,而是選址在了南部鄉村,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萊拉:現在大家看到的自然中心的建築空間所在地,實際上在規劃中是一塊文化用地,過去歸屬於瓦姆林博教堂(Vamlingbo Church)。大約十六年前,教會決定將此地出售,遭到了居民們的強烈反對,當地社區不希望由外來的私人企業接手開發這塊土地。恰好當時瑞典環境保護署的工作人員正在為Naturum落址哥特蘭尋找合適的地點,他得知了當地居民的請願,就決定將自然中心設立於此。通過公共教育功能的介入,為地方政府、教會、社區各方都提供了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案。


同樣是島嶼環境,瑞典的第二大島厄蘭島(Öland)分別在南北兩端都設立了Naturum,但哥特蘭島目前僅在南部有一家,未來是否有在北部增設的計劃呢?


萊拉:哥特蘭的Naturum是2005年正式對公眾開放的,據我所知,同年項目負責人就已經開始在北部物色合適的地點了,但後來該計劃被擱置了。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瑞典全境大部分的Naturum差不多都是在十五年前同時期興建的,這對當時的財政支出是很大的一個挑戰。我聽說現在哥特蘭島的北部正在籌建一個新的國家自然公園,也許設立第二個Naturum的計劃不久之後就會重啟。


目前33家Naturum在瑞典全國建立起了一個協作網絡,但每個獨立的自然中心的運營是非常不同的,城鄉發展有什麼不同之處?

萊拉:財政部門給每個Naturum的撥款是主要參考全年的訪問量,像你之前拜訪的Naturum都位於大城市,會得到更多資源支持。但哥特蘭的Naturum位於孤立的島嶼生態中,地理位置偏僻,並且是季節性開放的,我們沒有那麼多遊客來訪,也沒有那麼多員工能夠支持更多項目展開。城鄉發展有非常大的區別,發展仍然是不平衡的。


能不能談一談Naturum在島上的實踐,是如何與學校開展自然教育合作的?

萊拉:2017年我開始在這裡工作,開啟了和學校的合作。我們聯合了法爾赫姆(Fardhem)和維斯比兩地的師生們在學期中策劃關於昆蟲、蝴蝶和蜜蜂授粉的展覽。自然教育導師卡爾 · 林德堡(Karl Lindeborg)帶來了他創作的「翅膀所承載的:團結、成長和鳥類」系列作品,我們將孩子們和藝術家的創意在展覽中集合,在暑期將成果對公眾開放。在策展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對自然的觀察、自主學習能力和更多的藝術創意。2018年,在策展的基礎上加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討論。這個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每年夏季都會有不同的展覽,我們也在探索更多的形式。


卡爾 · 林德堡的詩 給我一個地平線上的島嶼

  © Karl Lindeborg

會和島上其它的文化機構進行合作嗎?比如你們的鄰居拉爾斯 · 瓊森(Lars Jonsson)博物館。

萊拉:拉爾斯 · 瓊森是瑞典知名的鳥類學插畫家,同時也是一位作家,他出版了很多關於鳥類和自然的書籍。哥特蘭島是鳥類理想的棲息地,也是他藝術創作的靈感。我們組織夏季觀鳥的戶外探險活動時會邀請他同行,他有豐富的戶外觀鳥經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會和我們一起討論路線並且制定計劃,我們一直保持著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


萊拉:我認為自然教育工作者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就是探索如何與孩子們建立對話。自然教育不光是傳授知識,告訴孩子們這個植物叫什麼,或是那個鳥叫什麼,這無法讓他們真正產生興趣。要讓孩子們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活力,不要使用過多的警告類教育,比如:「你不能這樣做,會引起很嚴重的環境後果」,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他們在一開始就被嚇壞,甚至對於環境的惡化感到悲觀或無能為力,最終不會產生任何積極的行動。


另外,在自然觀察中要拓展孩子們對美的理解,比如很多成年人害怕昆蟲,認為它們是醜陋的、有危害的,這是因為在兒童時期缺少與自然的接觸,不能接受自然原本的樣子,沒有被引導建立起對自然界多元的審美。有很多來Naturum參觀的孩子,在一開始也是畏懼的,但在我們的講解下,這種恐懼逐漸消除了。讓孩子們感受到自然的美,並且與自然建立起一種愉悅的連接,這是非常重要的。


您對栩栩多多的小讀者們和中國的未來一代有什麼寄語嗎?

萊拉:提到中國,我想起了北歐的一位女性兒童作家、編劇瑪雅 · 倫德(Maja Lunde)的一本小說《蜜蜂的歷史》(The History of Bee)。這本書是以蜂群衰竭失調現象(Colony Collapse Disorder)作為背景展開的,描繪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空間中發生的故事,分別設定在1852年的英國、2007年的美國和2098年的中國。通過三個家庭與蜜蜂的故事,讓讀者們意識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之間的聯繫。也許答案就在未來的中國,等待著我們一起探索。

<E.N.D>


原文轉自:公眾號「栩栩多多」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YY0-_iOxn1wBcr8-k91TQg

相關焦點

  • 新集北歐 | 哥特蘭島烹飪遺產中的自然風景與人物肖像
    從老婦人到少女,畫面倒敘般地將一個即將枯萎的生命、情感、關係及時帶回了起點。Under the Tree. Visby, Gotland. 2013 / 2020對於大多數瑞典人來說,哥特蘭島是「自由」的代名詞。遊客們通常會選擇在夏季來島上度假,參加政治周、中世紀節和室內音樂會,記錄下這裡最盛大、飽滿、亢奮的一種慶祝狀態。
  • 哥特蘭島的若干回憶
    (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在哥特蘭島的各種風景)哥特蘭島的若干回憶:哥特蘭島的中心就是Visby港,也叫Wisby,(德語中「W」和「V」的發音是一樣的,歷史上哥特蘭島被德國佔領過,所以小島上也保留有德國的文化)我們是到島上的第三天去的那。Visby現在仍保留著很重的中世紀小鎮的氣息。
  • 湛藍的瑞典哥特蘭島全攻略
    首先是首府visby。對了,從哥特蘭主島到法羅島的輪渡是免費的,有兩條船同時擺渡,稍等一會兒就可以到對岸去,非常方便快捷。另外地圖上也標有法羅島所有餐館的位置,大家可以自行選擇。在哥特蘭島西側的Klintehamn小鎮,有大型的風力發電園區,這裡也是著名的大小Karlsö島的前往碼頭。大小Karlsö島是著名的自然保護區,奇特的景觀和眾多的海鳥非常值得一觀!
  • 旅行 | 一生必去一次的北歐小眾島嶼|哥特蘭島(下)
    提起歐洲的中世紀小鎮,就能想起尖頂的木屋和拙樸的石頭房,色彩繽紛的林立在幽曲小巷兩旁。哥特蘭島上的visby古城,是整個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中世紀小鎮了,宮崎駿動畫片「魔女宅急便」的取景地便是在此。
  • 它完整了夏天,值得一生推的北歐小眾島嶼|哥特蘭島(下)
    哥特蘭島上的visby古城,是整個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中世紀小鎮了,宮崎駿動畫片「魔女宅急便」的取景地便是在此。島上修建了近100所教堂,由於戰亂和火災,很多教堂成了廢墟遺址,環抱古城的城牆都已經時間洗禮斷壁殘垣,visby也因此得名玫瑰廢墟之城。
  • 哥特蘭島:北歐隱秘處最時髦的原味生活
    它就位於與斯德哥爾摩隔海相望的哥特蘭島上,宮崎駿曾到哥特蘭島北部的小島法羅拜訪過瑞典著名導演伯格曼,並參考了哥特蘭島西海岸的維斯比古鎮和斯德哥爾摩的建築風格而創作了克裡克。房內一切都是為幫助激發思想和塑造思想而設:室內安裝採用了起分隔作用的滑動門、可移動的背景幕、半透明的窗簾布料以及可通過調整外牆實現完全蔽光的巨大玻璃幕牆,因而整棟建築均可視您的工作需要或心情感受,在開放狀態和封閉狀態間自由轉換。
  • 去哥特蘭島的班級旅行
    下圖藍色的小島就是哥特蘭島。哥特蘭島是瑞典最大的島。哥特蘭是一個由石灰巖組成的島嶼,所以你在海邊能看到很多石灰巖形成的礁石。這些石灰巖礁石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就形成了海岸線上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哥特蘭海邊獨特的石灰巖。
  • 朱大可:從烏託邦到異託邦的文化實踐
    福柯解釋了異託邦跟烏託邦的最大區別——前者不在彼岸,而是蹲守於此岸的某處。烏託邦是一種非真實的符號空間,但異託邦卻屬於可觸摸的實存界。然而,對於中國人而言,最值得談論的「異託邦」,恰恰是一種可稱為「華託邦」(Huatopia)的觀念,它最初呈現為農夫的空想主義,但後來則趨於實存的「異託邦」,成為後者的一個令人矚目的東亞品種。
  • 瑞典在哥特蘭島設常駐部隊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9月16日電 (記者 李玫憶 實習記者 劉靜) 據瑞典電視臺日前報導,瑞典武裝部隊最高指揮官Micael Byden日前宣布從14日起瑞典哥特蘭島的快速反應部隊150名士兵將轉為哥特蘭島常駐部隊,直到2017年7月正式武裝常駐部隊進駐哥特蘭島。
  • 旅遊:關於哥特蘭島幾個好玩的地方
    遊客可以乘坐海上或空中抵達維斯比,這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也是島上唯一相當規模的小鎮,哥特蘭大約有一半人口居住在這裡。乘坐渡輪前往哥特蘭島的遊客將抵達古色古香的中世紀小鎮維斯比,該鎮環繞著13世紀的城牆。在夏季,預計會有玫瑰色的小屋; 炮塔,塔樓和尖塔; 綠葉的鮑爾斯; 蛇紋石鵝卵石街道; 和可愛的商店。
  • 哥特蘭島人的中國情
    面積3000平方公裡的哥特蘭島似一頭巨鯨,安詳地躺臥在波羅的海的萬頃碧波之上躺臥在極晝季節午夜太陽金色的光亮之中。我們中國文化代表團一行6人,在導遊卡爾遜的帶領下,沿環島公路驅車緩緩行駛在這一廣袤無垠的露天博物館裡。  公路像一條鋪在綠氈上的帶子,連接著一個個被牧場和燕麥地包圍的村莊。風吹草低,偶見緩緩移動的羊群。
  • Gyeongdo島-以「自然」為動力的全新韓國可持續休閒目的地
    UNStudio 近期為韓國Gyeongdo 島設計了一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規劃方案。Gyeongdo 島佔地 47 萬平方米,「大自然」是這座島嶼的主人。
  • 旅遊:哥特蘭島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導語:給大家推薦幾個關於哥特蘭島好玩的地方,快快隨我來吧!它在西面有一個巨大的方形塔樓,在東端有兩個較小的塔樓。南教堂紀念Burgomaster Swerting,他於1350年被處決。教堂裡有一個精美的雕刻的胡桃木和烏木講壇(1684年)和一個13世紀的紅色哥特蘭大理石。
  • 哥特蘭島遊記(分享之一)
    假如你問,瑞典哪個地方最迷人,我會不假思索地說:哥特蘭      哥特蘭島(瑞典語:Gotland)位於瑞典,也是瑞典及波羅的海最大的島嶼      哥特蘭為瑞典最大的一個島,位於瑞典東南端的波羅的海,全島100多公裡長,3000平方公裡, 人口有約
  • 生態博物館是博物館的烏託邦嗎?
    一直以來,生態博物館常被視為異端,可以說,包括生態博物館在內的新博物館學運動理論與實踐迄今仍未被博物館界自身系統消化和普遍接受。大家可以看到,尹凱在本書中也傾向於將生態博物館視為博物館的烏託邦。正如社會理論中的烏託邦曾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類先知探索建設理想社會的思考與實踐,博物館界確實也需要一種烏託邦理想或者烏託邦精神,因此,將生態博物館在某種程度上當做未來博物館的理想形態也未 嘗不可。
  • 烏託邦在哪裡?〡萬那杜
    從澳大利亞東海岸或紐西蘭北部乘飛機過去,約需2個半小時。它由80多個島嶼組成,全國人口20萬,其中95%是萬那杜人,屬美拉尼西亞人種;其餘為法裔、英裔、華裔以及一些附近島國人。1906-1980年,萬那杜一直是為英、法共管殖民地,現在則是大英國協成員國。在得知自己的國家被評為「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的時候,萬那杜人說:「我們這裡的居民確實都很快樂,因為他們很容易滿足。
  • 《玫瑰島的不可思議的歷史》:4個憲兵滅掉一個國家,烏託邦覆滅
    《玫瑰島的不可思議的歷史》這是一個電影的名字,有些長還有些拗口,但這竟然是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用滑稽的喜劇來批判當時的規則!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並不是梵蒂岡而是影片中所講的「玫瑰島共和國」。電影主要講述的故事發生在義大利,一個工程師喬治奧的事跡。因為他對創造的執著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被很多人誤解,家人、朋友還有離他而去的女友!
  • 幼兒園設計合集|走進一個可觸摸的烏託邦,一個可實現的理想國
    對自然,對歷史的理解可以帶給新的場所一種包容性,塑造社區的獨特共識和價值。Arena兒童早教中心,墨爾本多彩的家庭式氛圍大多數離開家庭步入陌生環境的孩子們都會感到害怕和無助,尤其是對那些首次離家的孩子們來說。為了讓他們適應陌生的環境,該兒童中心空間以「家」為設計理念。
  • [視頻]記者探訪日本宇宙發射中心——種子島
    進入[中國新聞]>>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不久前,記者遠赴日本列島南端的種子島,探訪了位於這裡的日本航天研究中心和發射中心,這也是中國電視媒體首次走進這座略帶神秘色彩的島嶼。
  • 《烏託邦》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憑現金價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麼,一個國家就難以有正義和繁榮。」私有制導致最珍貴的東西落到最壞的人手裡,極少數人瓜分了所有的財富,大部分人則在生存線上掙扎。「我深信,如不徹底廢除私有制,產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類不可能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