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海瑞沒被處死,為什麼卻一臉惆悵說「遺罵名於君父」?

2020-12-12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5篇:

嘉靖帝根本不想殺海瑞,不殺的理由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每個人都看出了嘉靖帝不想殺海瑞,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這個臺階下。

當然不是他們故意要看嘉靖帝如何收場的笑話,而是不想當這個替罪羊,這是一個很難抉擇的問題。

百官如果替海瑞求情,那就代表認同海瑞痛罵國父的做法,不被打成同黨,日後也會受到牽連,而不求情,嘉靖帝就下不了臺。

還好,最後陳洪提到海瑞的妻子和孩子雙雙去世,這是天意,於是嘉靖帝借天意之名,勾了海瑞死刑,當然,傳達旨意的人是黃錦,此時的黃錦就代表著天意。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第175期: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一、

宮裡的太監們其實沒什麼可聊的話題,這次趕上了海瑞事件,一個個都像打了雞血一般興奮。

畢竟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對於宮裡的太監來講,就算是一個很平常的故事,他們也能給編出花來。所以,從黃錦接了旨意出門那一刻起,一群太監就圍上了,過臺階有人要去攙,出門有人抬來轎子,拒了轎子又牽馬:

「有旨意,不用轎馬,我一個人走著去,你們一個人乘馬先告訴鎮撫司,等我的硃批到了再行刑。」

這麼好的事情,哪能錯過,領到命令的太監,立刻騎馬往鎮撫司飛奔而去。

這一路上他把馬尾巴都給抽直了,就因為他扮演的是「刀下留人」的先行官,而且是皇上不殺忠良的「刀下留人」。有了這麼一個「壯舉」,他在宮裡,這輩子都有故事講了,而且這個故事還是他主導的。

所以,為了讓「刀下留人」的戲碼足夠戲劇化,他就必須製造波瀾,而不能直接告訴朱七或齊大柱,海瑞得救了:

「有旨意,海瑞已經勾決,午時三刻行刑!」

嘴上念著旨意,眼神卻一直飄向跪在地上的錦衣衛們,要觀察他們的表情,以便積累素材,給他英勇救忠良的故事增光添彩。

當然,該鋪墊的鋪墊完,正事也得辦,不然得罪了朱七和齊大柱,以後日子也不好過:

「七爺,黃公公是午時正領的旨,皇上特意說了叫他走著將勾朱送來,他老人家那條腿你們也知道……」

這句話一出,朱七立馬就明白了,衝一臉疑惑的齊大柱大喊一聲:

「謝神!」

二、

其實想想也蠻戲劇性的,當年海瑞救下齊大柱,也是利用拖延戰術,在淳安縣跟前來行刑的徐千戶周旋,硬是拖過了午時三刻,錯過了時辰,救了齊大柱的命。

這次,唯一一個想替嘉靖帝殺海瑞的陳洪,卻打斷了黃錦的腿,反而成全了這次「天意」,錯過了午時三刻,救下了海瑞。

牢房中的海瑞也流下了淚水:

「求仁不能,取義不得,遺罵名於君父,博直名於己身,皇上不讓我死,哪裡還談得上代聖人立言?」

這句話,很多人根本讀不懂,為什麼嘉靖帝不讓海瑞死,就等於自己留下了罵名,而海瑞卻留下了直名。而嘉靖帝留下罵名,海瑞留下了直名後,反而是不能代聖人立言了呢?

要解釋清楚這一件事,我們就必須從海瑞上疏的出發點談起:

海瑞上《治安疏》表面上是抨擊嘉靖帝,是在講嘉靖帝以一人之心,籠全國之心,以全國之力,供養他自己。如果這樣理解,那就真的是大錯特錯了,海瑞直指大明朝的病根並不是皇上,而是體制,他是要改制!

不僅他知道問題所在,王用汲、胡宗憲、高翰文,甚至所有有腦子的人都知道,連高翰文請罪前都跟海瑞講了:

「剛鋒兄,你是裕王爺賞識的人,有朝一日整頓朝綱,整頓官場,你義不容辭啊!」

這裡面的關鍵詞,就是整頓朝綱,整頓官場,而提出這個建議之前,他們倆在幹嘛?

在算沈一石的帳本,高翰文背誦出來,海瑞再背誦進去……

三、

而海瑞上疏真實目的的表露其實早在浙江時就有過了,他一心要徹查鄭泌昌和何茂才案子,但被譚倫前來勸說阻止。

他當時就當著王用汲的面噴了譚倫:

「大明朝開國至今,親王郡王皇室宗親遍於天下……至於皇室宗親宮中宦官各級官吏所兼併之田莊佔天下之半皆不納賦……」

也就是說,海瑞這次上疏,不僅是針對嘉靖帝,更是向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地主權貴開了炮。

他的《治安疏》言外之意就是講大明朝的體制出了問題,由於體制出了問題,才導致財政出了問題,財政有問題,國家就出了大問題。

而這種體制的受益人是官僚階級,是地主權貴階級,而嘉靖帝對這類人的態度卻是曖昧的。甚至可以說是狼狽為奸,嘉靖帝利用幾派平衡,從中獲利。雖然有時候嘉靖帝也會壓制一下官僚集團,但根本解決不了大明朝的本質問題。

所以,海瑞是希望通過這篇《治安疏》挑開嘉靖帝跟官僚集團的矛盾,所以才把「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這種老百姓抱怨的鍋甩給嘉靖帝。

而且是以直臣,是以文官的名義甩過去的,而嘉靖帝要想把這個鍋再甩給海瑞,那就必須在體制問題上駁斥海瑞。而他一旦把體制當籌碼去駁斥海瑞,那就等於承認了體制有問題,那就必須要改制。

海瑞希望看到的結果就是嘉靖帝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樣,跟整個官僚集團鬥爭,用皇權壓制官僚。也就等於皇權對官僚集團和地主權貴開戰,揪出他們背後的利益鏈。

四、

海瑞這次上疏是死諫,是必須要死的!

只有他死了,才能證明他說的是荒唐的,是根本不會存在的。而嘉靖帝為了驗證海瑞說的話是荒唐的,那他就必須承認不是他昏庸,而是體制出了問題。

也只有海瑞死了,嘉靖帝才能大張旗鼓地向官僚集團開戰,才能達到海瑞最終拯救大明朝的目的。因為海瑞料定嘉靖帝會愛惜自己的羽毛,愛惜自己的名聲,必然不會容忍海瑞的罵。而且他也相信,嘉靖帝有能力,能不受這次上疏影響,能在保住皇上臉面的前提下,完成這項改制。

可是,海瑞活下來了,活下來就代表嘉靖帝背下了這個鍋,放棄了維護自己的名譽。

原因就在於海瑞上疏真的太遲了,但凡早個三年,嘉靖帝也會殺了他,也會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只是這時候的他已經老了,已經活不了幾天了,再加上這次事件中,百官都擁護海瑞,反而讓他更加的孤立。

其實他的隊友只有一個,就是海瑞啊,結果這兩個隊友掐起來了,導致百官受益。

就這樣,嘉靖帝以昏君之名與世長辭,把改制的重任壓到了裕王頭上,而且明確告訴了他,海瑞是一把利劍,希望他能跟海瑞合作,完成這項工程。

所以,嘉靖帝臨終前才下了兩道聖旨,一道是把楚王的田園分給百姓:

「一共一百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二十六畝,全退發給過去替楚王種田的百姓吧。」

一道是:「赦免戶部主事海瑞詔」,並對裕王說:

「將來對付那些貪官墨吏,或要推行新制,唯此人可一往無前,所向披靡!」

這句話的重點就是推行新制,也就是改制!

而海瑞在得知嘉靖帝駕崩之後,竟然是哭得昏厥了過去,因為他的話真的就應驗了:

「遺罵名於君父,搏直名於己身!」

嘉靖帝是帶著昏君的罵名走的,而留下了空有直名的海瑞,而裕王也罷、世子也罷,他們即位之後,也是沒有把改制的任務執行下去,等大明朝走到崇禎一朝,也就真的無力回天了。

所以,海瑞在得知自己獲救了後,閉著雙眼,已經是淚流滿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最精華片段,嘉靖的長江黃河論,為何讓海瑞啞口無言?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6篇: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送走家人,準備好棺材,給嘉靖帝上了一道疏,這就是著名的《治安疏》。海瑞這是死諫,目的也是為了代聖人言,可惜嘉靖帝最終沒有殺他。因為沒有殺他,也就證明皇上認可他說的話,而認可他說的話,就證明他說嘉靖帝是昏君說對了。
  • 中紀委參拍《大明王朝》宣傳海瑞反腐精神
    [內容速覽]中紀委直接參與《大明王朝》攝製工作,宣傳海瑞反腐精神,反映當前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反腐力度。這部名為《大明王朝1566──海瑞與嘉靖》的46集電視劇,之所以引起了各方的特別關注,顯然與其題材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有關。海瑞,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已經成為「清官」的化身。在當前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反腐力度,廉政建設進入關鍵期的時刻,《大明王朝》的推出,不免讓人多一層聯想,尤其是中紀委直接參與該片攝製工作,更讓人有理由賦予其特殊的意義。
  • 看完《大明王朝1566》,你知道為什麼嘉靖最後到死都不殺海瑞嗎?
    看《大明王朝1566》是一種享受。《大明王朝1566》是最好的國產電視劇,沒有之一,這是我收到的粉絲的留言,可以確定很多人的都喜歡看這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現在我們來聊一聊兩個主角,嘉靖跟海瑞,兩個相見恨晚的對手。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海瑞死諫嘉靖後,最後嘉靖都沒有殺他呢?
  •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最終放過了海瑞
    《大明王朝1566》嘉靖四十五年七月十四,立秋,天朗氣清,適合處決欽犯。嘉靖帝陰陽怪氣地坐在床上,勾畫著今日的處決名單。所有人都在為今天要處決的其中一個欽犯求情,想對策拖時間做最後的掙扎。第一封說的是在應天巡撫譚倫的帶領下,新的浙江首富高翰文加油生產為國庫創收棉布10萬匹。嘉靖雖然很高興,但他明白這封奏書的意義在於讓他高興了一同赦免了和第二封奏書相關的那個欽犯,因為這封加急的奏疏速度實在加的太快了,原本加急的奏疏少說也得半個月才能呈到他這,而這封只用了七天。
  • 《大明王朝1566》韓國將播 黃志忠版海瑞受追捧
    《大明王朝1566》海報。《大明王朝1566》中,黃志忠首挑大梁飾演明朝著名清官海瑞,與陳寶國飾演的嘉靖皇帝同臺飆戲,將海瑞的另類與直言不諱演繹的入木三分,有人說黃志忠成功塑造了海瑞,而海瑞也成為黃志忠演藝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角色。
  • 大明王朝:陳洪的死局,嘉靖帝為什麼說,就你這德行也想學呂芳?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8篇文章)海瑞上了《治安疏》,嘉靖帝大為惱怒,幾番較量下來,他派陳洪去給裕王送信,帶著四個大字,分別是「好雨」、「明月」。聽完了裕王等人對「好雨」的解釋,再加上陳洪自己對嘉靖帝身體的判斷。
  • 大明王朝:海瑞首次進京,為何誰都沒見,先去六必居題了幾個字?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49篇文章)嚴嵩跟徐階的權力交接,隨著他把「六心居」醬菜館的招牌改成「六必居」而結束,也預示著由清流派掌權的新時代到來。但是讓清流們鬱悶的是,雖然嚴黨表面上倒臺,但是倒得並不徹底。
  • 大明王朝1566:海瑞談王用汲,「賢者潤蓮,我不如你」
    作者:宗城王用汲是《大明王朝1566》裡很少被觀眾提到的配角,但他可能是劇中最聰明的幾個人物之一。王用汲的聰明不在於他有經事治國的方略、老成圓滑的處事,而在於他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並根據這份認知來走好仕途的每一步,難能可貴的是,王用汲並沒有因為聰明而變得油滑,他能夠在保全自己與踐行理想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並力所能及地幫助自己欣賞的人,所以,《大明王朝1566》裡不顯山不露水的王用汲不但是海瑞的摯友,也同時贏得不同黨派的尊重。
  • 大明王朝: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海瑞怎麼就莫名其妙通倭了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8期——改稻為桑深度解析篇4:前情回顧:滿心期待著高翰文和海瑞等人能接下「以改兼賑」的差事,結果卻讓鄭泌昌和何茂才失望了。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8期: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海瑞怎麼就莫名其妙通倭了呢?一、由於第一次在浙江巡撫衙門議事,就糧田價格問題沒能達成一致意見。
  • 大明王朝7:海瑞質問,眾人啞口無言,海瑞能否完成使命?
    海瑞的一番話懟的整個浙江潘臬司道啞口無言,而就在海瑞的嚴詞質問下,鄭何二人喪心病狂,在大堂之上與海瑞劍拔弩張。最終的毒計出手了,何茂才在昨夜偷偷放走了倭寇井上十四郎,讓他假扮成客商賣糧給淳安的百姓,然後派兵當場把他們抓住,誣陷其通倭的罪名,由於他們昨日剛剛被海瑞放走,鄭泌昌逼海瑞立刻帶臬司衙門的兵去淳安,將受冤無辜的災民正法,否則同樣以通倭罪論處,但是他們還是小看了海瑞,如果他只是一介直臣,那麼在他之後的大明朝是無法掀起滔天巨浪的。而此時的高翰文已經心力交瘁,正欲為海瑞爭辯卻當場暈倒在大堂之上。
  • 畢業季歷史正劇推薦:《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
    今天就來推薦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正劇:《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希望同樣對歷史感興趣的人能夠喜歡。歷史劇大致分為正劇和戲說,歷史正劇,和普通的歷史劇不同,要求貼近真實史實,人物描述和事件都要符合當時的背景環境,可以是政治事件,社會現象,人物傳記,借著曾經發生的歷史來給人啟迪,也可以借古諷今來反映一些今天的問題。是嚴肅的,有內容,有深度,有寓意的。
  • 《大明1566》張居正和海瑞的區別和聯繫在哪裡!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這說明了什麼?題者先入為主,把海瑞和張居正對立,把貪汙和清廉互換。無非想要說海瑞這樣的忠臣冤,張居正這樣的人也能做這樣的貢獻,這不是顛倒黑白,不講道理嗎?
  •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自此,海瑞出場了。本來按理說高翰文是小閣老的門生,又是被他推薦到浙江,理應跟鄭何站在一邊。結果半路被胡宗憲截胡,來到浙江時已和海瑞王用汲成為一派。高翰文在第一次浙江高級會議中的態度讓鄭泌昌何茂才一臉懵逼,明明你我都是出自小閣老的提拔,結果你還來阻礙我們辦事?
  • 大明王朝1566的「改稻為桑」
    改稻為桑是《大明王朝1566》虛構的一個事件,卻足夠真實。 且說嘉靖晚年,財政吃緊,虧空嚴重,朝廷急需開源節流。時任內閣首輔嚴嵩蹦出來,提出這個改稻為桑的法子。嚴黨則不顧百姓死活,他們改稻為桑,一為收銀子,二也是為了取悅君父。那麼,下面的人怎麼做呢? 鄭何二人受嚴世蕃主意,毀堤淹田,借自然災害(實為人禍)的藉口把稻田淹了,藉機低價收購甚至巧取豪奪農民田地。 而江南織造局兼浙江市舶司總管太監楊金水是司禮監方面的人,更準確地說,是皇帝的眼線。他被派往浙江,一是為了撈銀子,二是為了盯人。
  • 海瑞跟浙江首富沈一石的對決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57期:上一期我們揭開了一個困擾大家多時的謎題,那就是嚴嵩明知道裕王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不向他靠攏,卻處處使絆子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儘管當時飾演嚴世蕃的張志堅、飾演海瑞的黃志忠、飾演裕王妃的閆妮,還沒有今天這樣的知名度,但時隔十二年回望,他們當初的表現依舊讓人眼前一亮。如果看劇情,雖然從「改稻為桑」的情節到劇中的不少角色,都出自虛構,但它所展現的歷史厚重和人心幽微,卻以小見大地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規律,給了觀眾一看再看、再三玩味的解讀空間。
  • 《大明王朝》中嘉靖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處?不過那八個字痛罵
    也因此才有海瑞和嘉靖辯論時候嘉靖說的那個臺詞出現!嘉靖說海瑞:無父無君,棄國棄家這話說的對,也不全對要看怎麼理解!首先看第一句:無父無君。這海瑞確實沒爹啊,四歲時倭寇進犯,他不幸死了爹,可是他有一個對他影響非常深遠的母親,海母其人可以說是中國無數賢良淑德母親的典範,不過在賢良淑德之後她還有一個標籤,那就是非常剛強而又固執與禮法和傳統。簡而言之是嚴厲而又愛護孩子,對孩子道德要求極高的母親。
  • 9.7高分評價,佔據豆瓣評分榜首,《大明王朝1566》你值得一看!
    《大明王朝1566》是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本劇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官奸臣橫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奸臣嚴嵩黨羽眾多、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皇帝朱厚熜(cōng)剛愎自用、練道修玄二十載,以一己之私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
  • 清官海瑞到底有多清?嘉靖臨死前給出怎樣的真實評價?
    宦官黃錦在一旁說:「這個人素有痴名,聽說上疏時已經知道免不了一死,買了棺材,訣別所有家人,不會逃跑的了。」嘉靖聽後開始沉默不語,一日之內拿起來認真讀了三遍。最後也被感動得嘆息不已。《明世宗實錄》
  • 海瑞的邏輯陷阱:《治安疏》中為什麼寫「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5篇文章)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陳洪徹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後,嘉靖帝醒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