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嘉靖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處?不過那八個字痛罵

2020-12-24 阿鬥不傻

說到海瑞和嘉靖的矛盾離不開他們對於治國理念的解讀!

在海瑞看來,儒家之言是法理倫常,於是他堅定認為:民貴君輕,君臣父子應該互相愛護。

而在嘉靖看來是另一解讀:國家是皇家私產。

而這就是他們矛盾核心。

也因此才有海瑞和嘉靖辯論時候嘉靖說的那個臺詞出現!

嘉靖說海瑞:無父無君,棄國棄家

這話說的對,也不全對要看怎麼理解!

首先看第一句:無父無君。

這海瑞確實沒爹啊,四歲時倭寇進犯,他不幸死了爹,可是他有一個對他影響非常深遠的母親,海母其人可以說是中國無數賢良淑德母親的典範,不過在賢良淑德之後她還有一個標籤,那就是非常剛強而又固執與禮法和傳統。

簡而言之是嚴厲而又愛護孩子,對孩子道德要求極高的母親。

因為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對海瑞的影響可以說深入骨髓,如何看出來?

其實劇情中多有表述。

上任他要問母親,做事他要問母親,就連和媳婦辦事也要問母親。

由此可見,海瑞對待自己母親那是絕對孝順。

而儒家所言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叫做在家孝順父母,為官忠與君王。

海瑞如此孝順父母,必定也會非常的孝順君王,這即是儒家教義薰陶也是海瑞母親薰陶。

只是這孝順表達方式,和對待母親時不一樣。

就讓嘉靖說出海瑞「無父無君」這話。

那麼這又是為何,原因不過是這孝順和忠君與海瑞而言,理解不同而已!

儒家倫常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海瑞在家孝順父母,卻面對君王的時候上大逆不道之《治安疏》,這就是大不敬。

可是這怪不得海瑞,他理解的孝道和忠義,和其他人不同,對海瑞而言,對君王的忠義最高境界就是直言敢諫。君王如有錯,而不諫言,這就是最大的不忠不義。

那麼用這個邏輯來看!

嘉靖認為海瑞無父無君是對的,因為他不忠於自己。

海瑞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他是用直言敢諫,去踐行自己的忠義。

兩個人的矛盾就在這理解偏差上,嘉靖沒有做好父親和君王,海瑞的直諫就是為了忠義,也是為了君付好。

理解不同,觀念不同,最後造成矛盾,這就是嘉靖說海瑞」無父無君「的解讀,那麼後面「棄國棄家」何解!

則又有另一番深意,這就是他們對國和家理解也不同。

國家國家,國是大局,家是小局。

因為顧全大局才有老成謀國,這樣的形容詞,那麼這個詞形容誰比較合適?

在嘉靖看來,嚴嵩啊,徐階啊,趙貞吉都是此列,他們無論心裡想法如何,都在用皇帝樂於接受的方式去治理這個國家。

皇帝樂於接受的方式就是,這國家是我的,是我的,是我的。

而這就是古往今來家天下的頑疾,別信什麼儒家說的,民貴君輕,那是哄小孩的。

可是海瑞不一樣啊,在他看來,這個國不是你嘉靖一人的國,而是萬民之國,是所有官員的國,是所有人共有的。

你不過是這個國家的大家長而已,你胡亂行事最後讓國家不安寧,到處虧空內憂外患,你這個家長做的就不合格。

這國家不是你一個人的,你不能亂來!

這就是海瑞和嘉靖的另一層主要矛盾,那就是對家國觀念的不同理解。

於是嘉靖說海瑞棄國棄家,海瑞卻覺得嘉靖不理解自己!

無父無君,棄國棄家,這八個字就道出了海瑞和嘉靖之間的最大矛盾!他們對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有國家觀念的不同理解」讓他們矛盾即深刻而又尖銳。

那麼海瑞上的《治安疏》主要說了什麼?

其實就是表達他自己對這「父君和國家理解」。

父君和國家歸根結底,就是江山社稷,而比江山社稷更大的則是天下蒼生,這就是海瑞要表達的意思,我不是反對你嘉靖,而是希望你嘉靖帝,真的能成為合格的父親合格的家長。

「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治安疏》

這份疏奏雖然激烈,可是句句真情實意,目的其實是勸誡,讓皇帝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真正做到他理想中的君父和家長!

他理想的君父是什麼?不過是漢文帝漢景帝那樣的君王。

當今聖上,處處自以為效文景之舉,二十年不上朝,美其名曰無為而治。修道設醮行,其實是大興土木。設百官如家奴,視國庫如私產,以一人之心奪萬人之心,無一舉與民休養生息,以致上奢下貪,耗盡民財,天下不治,民生困苦。要我直言,以漢文帝之賢,猶有廢政之弊,當今皇上,不如漢文帝,遠甚-《治安疏》

這句話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他理想中的家長又是什麼?

不過是用自己的母親和天下蒼生做對比,畫出了理想中的父親形象。

出而為官,家母諄諄誨之:爾雖無父,既食君祿,君即爾父。其實,豈止我海瑞一人視君如父,天下蒼生無不視皇上為父。無奈當今皇上,不將百姓視為子民。重用嚴黨以來,從宮裡二十四衙門派往各級的宦官,從朝廷到省、府、州、縣,所設各級官吏,無不將百姓視為魚肉。皇上身居西苑,一意玄修,幾時查民間之疾苦?幾時想過,幾千萬百姓雖有君而無父,雖有官而如盜。兩京一十三省,皆是饑寒待斃之嬰兒,刀俎待割之魚肉-《治安疏》

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這兩層意思表達完了,正好對應了嘉靖對海瑞的指責。

其實他們對對方的訴求心知肚明,但嘉靖卻不以為然!

原因很簡單,他做皇帝做的太久太久了,從來沒一個人敢於這樣跟他說話,這時的他只有憤怒,沒有理智。

在位40多年,他從沒想過其實他的江山已經風雨飄搖,他的人民餓殍遍野,他的臣子離心離德,所有人都在期望他快點死。

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說這樣的話。

可是海瑞說了,將這個真相用一種近乎與搏命的方式告訴了嘉靖。

在海瑞看來,這才是最大的忠臣和孝順。

在嘉靖看來,這就是最大的大逆不道。

矛盾由此而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堅持,和一個被蒙蔽雙眼人的堅持。

兩個人互相的拉扯,成全了一份曠古爍今的《治安疏》。

最後嘉靖懂了海瑞的意思,這也是嘉靖不殺海瑞關鍵。

是啊所有人都在閉口不言卻有一個人敢於直言,他才是真正的忠臣,雖然我不喜歡他。

最後海瑞也踐行了自己的忠義,在聽聞嘉靖去世之後,他昏厥與地,痛苦不已。

他罵了皇帝,卻是為了忠義,他聽聞噩耗也悲痛不已。

這是海瑞的忠,這是海瑞的義,也是他為萬民的吶喊,更是他對國家的責任。

只不過這樣的話語,太過理想化,做皇帝的即使懂了,也不會照做。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嘉靖為什麼最終放過了海瑞
    《大明王朝1566》嘉靖四十五年七月十四,立秋,天朗氣清,適合處決欽犯。嘉靖帝陰陽怪氣地坐在床上,勾畫著今日的處決名單。所有人都在為今天要處決的其中一個欽犯求情,想對策拖時間做最後的掙扎。嘉靖雖然很高興,但他明白這封奏書的意義在於讓他高興了一同赦免了和第二封奏書相關的那個欽犯,因為這封加急的奏疏速度實在加的太快了,原本加急的奏疏少說也得半個月才能呈到他這,而這封只用了七天。 第二封是告訴嘉靖這名欽犯的母親和妻子在回老家的路上,他妻子因為早產加難產,因為是罪臣的關係不能給她派大夫,所以最後他妻子在驛站生了三天,大人小孩都沒有保住。
  • 看完《大明王朝1566》,你知道為什麼嘉靖最後到死都不殺海瑞嗎?
    看《大明王朝1566》是一種享受。《大明王朝1566》是最好的國產電視劇,沒有之一,這是我收到的粉絲的留言,可以確定很多人的都喜歡看這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現在我們來聊一聊兩個主角,嘉靖跟海瑞,兩個相見恨晚的對手。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海瑞死諫嘉靖後,最後嘉靖都沒有殺他呢?
  • 畢業季歷史正劇推薦:《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
    今天就來推薦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正劇:《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希望同樣對歷史感興趣的人能夠喜歡。歷史劇大致分為正劇和戲說,歷史正劇,和普通的歷史劇不同,要求貼近真實史實,人物描述和事件都要符合當時的背景環境,可以是政治事件,社會現象,人物傳記,借著曾經發生的歷史來給人啟迪,也可以借古諷今來反映一些今天的問題。是嚴肅的,有內容,有深度,有寓意的。
  • 海瑞用3000字痛罵嘉靖,幸好還有一句猛誇保命
    當年嘉靖帝處理嚴世蕃時,那叫乾淨利落不留情,如今受此屈辱,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殺了海瑞,以解心頭之恨。這是一場「官場地震」,海瑞名震天下了,但也離死不遠了,這些都在海瑞的預料之中。所以他早就將棺材備好,對家人訣別,候聽處置,砍頭啥的認了。然而,之後的事情,完全有了不同的走向。
  • 大明王朝:最精華片段,嘉靖的長江黃河論,為何讓海瑞啞口無言?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6篇: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送走家人,準備好棺材,給嘉靖帝上了一道疏,這就是著名的《治安疏》。海瑞這是死諫,目的也是為了代聖人言,可惜嘉靖帝最終沒有殺他。因為沒有殺他,也就證明皇上認可他說的話,而認可他說的話,就證明他說嘉靖帝是昏君說對了。
  • 《大明王朝》裡的嘉靖,才是最大的萬惡之源
    《大明王朝》一巧破千鈞。雖然劇中有不少虛構成分,但表現得更像真實歷史,陳寶國把嘉靖帝飾演的活靈活現,而《雍正王朝》《唐明皇》《漢武帝》等劇也只能排在後面了,它們皆因過度美化帝王而導致與歷史上政局的真相拉開了距離。
  • 如何理解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的長江黃河論?
    在嘉靖眼裡,清流的潔身自好跟嚴黨的腐化墮落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他們保持各自組織團結的方式。而最終目的,就是為皇帝的私慾服務。皇上如果想撈錢,那就是嚴黨佔上風;皇上如果想要名聲,那就是清流佔據上風。唯一的底線就是不能觸碰皇權的逆鱗。可是民眾的生活狀態,社會的進步方向,以及帝國走向何處。這些作為帝王的嘉靖是否思考過呢?
  • 中紀委參拍《大明王朝》宣傳海瑞反腐精神
    [內容速覽]中紀委直接參與《大明王朝》攝製工作,宣傳海瑞反腐精神,反映當前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反腐力度。這部名為《大明王朝1566──海瑞與嘉靖》的46集電視劇,之所以引起了各方的特別關注,顯然與其題材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有關。海瑞,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已經成為「清官」的化身。在當前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反腐力度,廉政建設進入關鍵期的時刻,《大明王朝》的推出,不免讓人多一層聯想,尤其是中紀委直接參與該片攝製工作,更讓人有理由賦予其特殊的意義。
  • 清官海瑞到底有多清?嘉靖臨死前給出怎樣的真實評價?
    撰文/趙立波 嘉靖是海瑞心中的「天」 大明王朝的嘉靖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在明世宗朱厚熜煉丹希翼長生的最迫切時刻,他收到了來自戶部主事一名官員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如同沉默中的大明王朝瞬間的巨大爆發。
  • 嘉靖和海瑞爭鬥,說到底,他們兩人在爭什麼?
    《大明王朝1566》已看了好幾遍,每次看,還是能看出些以前被忽略的東西。劇中最高潮部分就是兩位主角嘉靖和海瑞開撕,你上死疏,我開批鬥會。嘉靖說海瑞,你家破人亡還跟我叫板,我祖孫三代還怕你如何。說到底,他們兩人在爭什麼?
  • 《大明王朝1566》韓國將播 黃志忠版海瑞受追捧
    《大明王朝1566》中,黃志忠首挑大梁飾演明朝著名清官海瑞,與陳寶國飾演的嘉靖皇帝同臺飆戲,將海瑞的另類與直言不諱演繹的入木三分,有人說黃志忠成功塑造了海瑞,而海瑞也成為黃志忠演藝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角色。
  • 大明王朝:海瑞沒被處死,為什麼卻一臉惆悵說「遺罵名於君父」?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5篇:嘉靖帝根本不想殺海瑞,不殺的理由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每個人都看出了嘉靖帝不想殺海瑞,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這個臺階下。當然不是他們故意要看嘉靖帝如何收場的笑話,而是不想當這個替罪羊,這是一個很難抉擇的問題。
  • 海瑞痛罵嘉靖皇帝,為啥還能活命?
    海瑞長大後自號「剛峰」,寓意就是為人剛直、不畏邪惡的意思。海瑞對王陽明的心學非常感興趣,擅長實務策論,而對程朱理學不太感冒,這樣在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的科舉考試中,海瑞的表現不給力,36歲才考中舉人,隨後參加了兩次會試,都名落孫山。海瑞一氣之下放棄科舉考試,接受廣東布政使司的委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了一名教諭(中國古代的正式教師)。
  • 大明王朝:海瑞首次進京,為何誰都沒見,先去六必居題了幾個字?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49篇文章)嚴嵩跟徐階的權力交接,隨著他把「六心居」醬菜館的招牌改成「六必居」而結束,也預示著由清流派掌權的新時代到來。但是讓清流們鬱悶的是,雖然嚴黨表面上倒臺,但是倒得並不徹底。
  • 9.7高分評價,佔據豆瓣評分榜首,《大明王朝1566》你值得一看!
    《大明王朝1566》是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本劇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官奸臣橫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奸臣嚴嵩黨羽眾多、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皇帝朱厚熜(cōng)剛愎自用、練道修玄二十載,以一己之私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
  • 回顧經典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誰才是最狠的角色?
    《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絕佳的歷史劇,喜歡明朝歷史的朋友們著實過了一把癮。這部劇是國家一級編劇劉和平的作品,《雍正王朝》和《北平無戰事》這兩部優秀的電視劇也都是他的著作。這部劇的豆瓣評分高達9.7分,絕對是一部歷史良心劇。
  • 嘉靖至死沒殺海瑞,《治安疏》是求死申請書?怎麼看都像封表揚信
    首輔嚴嵩專國的二十年中,吏治敗壞,許多功臣良臣遭貶黜甚至殺害。直到在位末期,嘉靖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大明王朝才又回到正軌。晚年的嘉靖深居西苑專心設壇求福,朝中大臣也無人敢言。沒想到,此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官」挺身而出,給明朝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嘉靖皇帝送來一個「催命符」。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和二月河不同,《雍正王朝》的藝術策劃張黎,卻因這部劇看中了劉和平的才華。多年後,張黎在採訪中回憶起二人最初的合作:「我的收穫是認識了劉和平。」世紀末家喻戶曉的《雍正王朝》,也就此成為七年後《大明王朝1566》的先聲。《大明王朝1566》與歷史史實相去甚遠。
  •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嚴黨掌握了巡撫和布政使兩個要職,以及杭州知府也是他們推薦的,而清流們只掙了一下建德淳安兩個知縣的位置。自此,海瑞出場了。本來按理說高翰文是小閣老的門生,又是被他推薦到浙江,理應跟鄭何站在一邊。結果半路被胡宗憲截胡,來到浙江時已和海瑞王用汲成為一派。
  • 《大明1566》張居正和海瑞的區別和聯繫在哪裡!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這說明了什麼?題者先入為主,把海瑞和張居正對立,把貪汙和清廉互換。無非想要說海瑞這樣的忠臣冤,張居正這樣的人也能做這樣的貢獻,這不是顛倒黑白,不講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