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的前身,是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的清漪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裡改建為清漪園。
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
辛亥革命後,1912年溥儀退位,依據清室優待條件,民國政府給予清室每年400萬元的經費,且故宮、頤和園等地仍為皇家私產,頤和園原本是為溥儀遷出紫禁城後準備的住所。
但溥儀退位後,中外人士紛紛要求到頤和園參觀,於是,1913年4月24日,清室有條件開放頤和園。
後來北洋政府財政困難,皇室經費不足,為增加財源,1914年5月6日清朝皇室正式向社會開放頤和園。
1924年,頤和園闢為對外開放公園。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佔地近3平方公裡,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北京上大學時,就到過頤和園。去年三月中旬,有機會到北京,在老同學的陪同下,再次重遊頤和園。這樣大的公園,半天時間是無法遊完的,只好根據時間來安排。
從頤和園東宮門入園。
春天來遊覽頤和園的人真不少,大家排隊有序進入。
玉蘭花開得很燦爛。
經過譽為「世界第一廊」的長廊。
遠遠的就看到了位於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這是頤和園建築的中心。
開始朝拜佛香閣。
這些大缸據說是用來儲存消防用水的。
攀登的時候,兩旁邊都有很多景觀,沒有時間去了,只有遠望一下。
俯瞰昆明湖,湖中遊船如織。
仰望佛香閣,上面的牌匾都是文化。
近觀佛香閣,雕梁畫棟,精美絕倫!
在萬壽山上遙望北京城。
經過山頂的智慧海。
來到後山的藏傳佛教建築區「須彌靈境」。
後山的蘇州買賣街。
時間不早了,抓緊前往諧趣園。
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
夕陽西下,只有往出口趕,同時要去欣賞昆明湖。
湖邊著名的銅牛。
著名的十七孔橋。
昆明湖中南湖島上的涵虛堂。
頤和園是汲取了江南園林設計藝術而建設的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當之無愧。一天的時間,要遊覽頤和園也許是不可能的。總結起來,當天估計只遊覽了頤和園的六分之一左右。只好今後有機會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