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稜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中俄邊界,是一類革命老區。14年抗戰期間,東北抗聯與穆稜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過磨刀石阻擊戰、泉眼河大戰竹田部隊、三道河子、中東鐵路413公裡襲擊日軍列車等40多次戰鬥。當年烽火歲月,在這片白山黑水中,走出了李範五、趙彩青、王克仁、安順福等革命先輩,周保中、李延祿、柴世榮等抗日名將曾在這裡艱苦奮戰,孟涇清、侯國忠、馮丕讓等革命英雄曾在這裡流血犧牲。
全市都是一類革命老區
當日,記者一行驅車前往穆稜市尋找屬於穆稜市的紅色文化。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車子停在了八面通鎮的一條街道旁。記者四下張望,喧鬧的街頭並沒有發現任何關於紅色文化的事物,心裡不禁有了些許疑慮,難道只是暫時歇腳,還沒有抵達目的地?
「這裡曾經是當時的一處秘密地下交通站,這棵大柳樹就是聯絡標記,我們穆稜全市都是一類革命老區。」順著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棵大柳樹筆直地豎立在喧鬧的街頭,挺拔的身姿不禁讓人肅然起敬,似乎在訴說著一段關於那個紅色年代的故事,如果沒有當年先烈們拋灑的鮮血也許就沒有今天這滿目的和平的翠綠了吧,思緒在這一刻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紅色年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範五受中共北方局的派遣,回到東北開展抗日鬥爭。他回到穆稜後,以小學教員身份作掩護,積極從事抗日活動,將「田家澡堂」定為當地秘密地下交通站。因為這棵柳樹就在澡堂子門前,所以規定這棵大柳樹為聯絡標記。「因此,我們說這棵久經風雨的老柳樹也曾經為我們偉大的抗日戰爭做出過貢獻,它是那段難忘歷史的見證。」
據史料記載和黨史研究成果證實:1918年有仁人志士在穆稜境內鐵道沿線散發《國家與革命》等書籍。黨的創始人之一羅章龍於1922年在穆稜九站機務段、房產段、工務段的工人隊伍中宣傳馬列主義,1925年黨員傅子鈞在九站偏臉河學校首建團支部與少先隊,1926年10月建中共九站、十站支部,1930年10月中共穆稜縣委在八面通河西屯誕生。穆稜曾是林口縣、勃利縣、雞西市、東寧的細鱗河、牡丹江的磨刀石鎮等地下黨組織的發源地。穆稜曾多次派黨員幹部重建密山、東寧(含綏芬河)的黨組織,到當時的虎饒地區組建抗日武裝,指導抗日工作。
下城子鎮:侵華日軍罪證舊址群
在穆稜,老一輩的人都知道,想要參觀紅色文化,下城子鎮就是必經之地。在當地,從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一輩人那裡,都不難打聽到一些戰火紛飛的往事,紅色記憶、紅色文化深入人心,淳樸善良的人們將這些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記者此行的第二站就來到了這裡。
穆稜市下城子鎮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穆稜市中部,區域面積391平方公裡,處於牡丹江市、綏芬河市、雞西市「黃金三角區」的中心地帶。這裡有中共吉東特委機關、中共綏寧中心縣委和中共吉東局、東北抗聯二四五軍孤榆樹密營地、孤榆樹大車店秘密交通站、三道河鐵路大橋(現名新民鐵路大橋)等革命遺址和侵華日軍駐下城子正副旅團長官邸、慰安所、憲兵隊隊部、駐穆稜河流域總通訊機關(指揮東寧和虎頭要塞)和下城子火車站等罪證遺址。目前,這些罪證遺址均已被牡丹江和穆(稜)校黨史研究室掛牌重點保護。
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軍事欄目錄製的《東北抗日聯軍》,及由中央電視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攝製的文獻紀錄片《永遠的軍魂》分別到下城子鎮實景拍攝。孤榆樹密營地成為穆校市「重走抗聯路、弘揚抗聯精神」的體驗式教育教學基地。
1901年通車的東清鐵路貫穿全城,侵華日軍佔領穆校(稜)時,下城子是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和戰略要地。1932年6月至1935年間,中國共產黨相繼在下城子組建了中共緩寧中心縣委、中共吉東局、中共吉東特委機關(楊松任第一任書記),領導以穆稜下城子為核心的吉林省東部10餘縣的抗日武裝與侵華日軍展開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鬥爭。1932年至1938年間,活躍在穆稜河流域的東北抗聯軍在孤榆樹(今古榆樹村)密營,設立孤榆樹大車店秘密交通站,成為秘密招兵、情報傳遞和運送給養的秘密聯絡站。著名東北抗日聯軍將領李延祿、周保中,柴世榮、陳漢章、侯國忠、馮丕讓,王克仁等在這裡指揮作戰。
如今,這裡打造了可以進行現場教學、情景教學、拓展訓練、紅色旅遊等多種功能的孤榆樹東北抗聯紅色文化村,以此種方式緬懷革命先烈,紀念東北抗聯艱苦奮戰,抵禦日寇的光輝歷史。目前,該紅色文化村已經成為牡丹江市委黨校幹部實訓基地、8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抗戰十四年 戰鬥300多次傷亡萬餘人
據2010年的不完全統計:在東北抗戰十四年裡,發生在穆稜境內的戰鬥300多次。其中,經對《穆稜黨史資料》第一輯、《穆稜革命人物傳》第一、第二、第三輯等的考證,粗略統計出抗日武裝與日寇交戰的大小次數有110多次;在《抗戰時期穆稜人口傷亡與財產的調研報告》新發現的戰鬥次數130多次(其中偽滿檔案記載1933年2月至12月2日間在穆稜境內發生戰鬥44次,1936年戰鬥20次,1940年戰鬥43次),據對《穆稜革命遺址普查調研成果》的統計,又新發現雙方交戰50多次。在300多次的戰鬥中,著名的戰鬥有李延祿率部阻擊日寇入侵穆稜的磨刀石戰鬥等30多次;在抗戰時期穆稜人員傷亡合計為10006人。
千年的歷史變遷,不變的青山秀水,積澱下來的是濃鬱的地方文化。從抗戰時期紅色的鐵流融匯在這裡後,穆稜的生命力得到了煥發,「星星之火」不僅燃遍了神州,同時,凝聚成了不朽的抗戰革命精神。一場場傳奇的戰役,一個個罪證遺址,一件件文學作品……構成了穆稜市獨特的深厚人文背景。這裡的人們一直將這種紅色的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時代在發展,但大家那顆紅色的心從未變過,這裡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段紅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