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三部大片中,《攀登者》是我最後刷的,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了。
《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
就演員陣容而言,其中的許多人都可以獨自撐起整部電影,只可惜整部影片商業化用力過猛,削弱了影片原本想要表達的情懷。
雖然評分跟票房不及另外兩部,但無論是影片主題也好,傳遞的精神也好,依然有些許可圈可點之處。不自覺讓人代入其中。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座,難以跨越但又不能不面對的高山......
1
自己的山,自己登
中國是登山資源最好的國家之一,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無奈的是第一個甚至第二個登上峰頂的都不是中國人。
因此不甘屈服的中國人,終於在1960年從被認為「人類無法逾越」的珠峰北坡成功登頂。
中國登山隊創造的奇蹟,曾一度傳遍世界。只可惜,由於缺乏登頂的影像資料,國際上始終對此產生懷疑。
影片中說,
我們今天的勝利,明天的強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認。
誠然,很多事情,只要做了,無愧於心,那麼,別人承不承認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但此事一旦涉及民族榮譽,一切就又顯得不一樣了。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和尼泊爾的領土劃分也被提上日程,而此次邊界談判最大的問題就是珠峰的歸屬權。
我們主張邊界線設置在珠穆朗瑪峰的頂峰,歸屬權將由中國和尼泊爾各一半。
而尼泊爾不同意,他們質疑道,
你們從未登上過珠穆朗瑪峰,憑什麼一人一半?
因此,為了捍衛領土主權,登頂珠峰,顯得刻不容緩。
然而,剛從戰火中走出來的新中國,經濟緊張,科技落後,人材稀少……
但登頂珠峰的意義已經不止於一項運動,更涉及到祖國的領土主權和國際地位。
為了不讓任何人卡住我們的脖子,為了民族大義,我們自己的山,必須自己登。
我想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英雄主義,而是超越自我的國家大義;
我們登的不僅僅是眼前的一座山,更是橫亙在他人心中的那座偏見之山。
2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衝突
其實這本是一部主旋律的電影,但卻在導演過度追求商業化時,對那個年代的詮釋出現了價值觀的偏差。
那是個集體主義的年代,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而影片似乎刻意迴避了這個問題,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個人主義。
如楊光登珠峰不是為了民族大義,而只是為了那裡離天堂最近,可以向父親證明自己,安慰父親。
楊光之所以會在登山過程中,把自己的睡袋撕了一半給趙隊醫,不是單純出於救人,而是對趙隊醫燙傷的愧疚。
還有劇中兩條感情線的過度渲染,也導致原本高大真實的人物受到極大矮化。
當然主旋律電影中並不是禁忌對情感的表達,而是要注意,情感線索有沒有很好地融入到主體敘事中去,為主題服務。
如今的社會雖然在改變,但完全為了迎合個人而放棄當時的集體主義是不合時宜的。
畢竟過度的集體主義要捨棄,但也不能就此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對於每個人來說,心中或許都有一座關於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高山,抉擇或許艱難,但也只有直面才能跨越。每個人心裡都該有一把標尺,在個人主義的同時,更要兼顧集體主義,找到那個剛剛好的位置。
3
人為什麼要爬山?
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爬山根本不能給人帶來任何實際的意義,那為什麼還要爬呢?
但也正如影片中反覆強調的那樣,我們跨越的是心中的那座高山,而山就在那兒。
章子怡總結說,
人生擁有很多的高山,珠峰這座世界最高峰只是代指。它並不代表每個人都只是為徵服它而活。它只是告訴世人,如果你連它都能徵服,那麼生活中的一切高山你都可以徵服。
爬山其實並不僅僅指單純的爬山,而且一種不怕苦、挑戰自我、開拓精神的傳承。
在這個和平的時代,大家生活安定,影片看似講述了一段漸行漸遠的傳奇。
但其實,無論時代怎麼變遷,遇到的困境再不相同,我們也不能忘記,開路者曾為我們承擔的風險。
在如今享受安逸的同時,我們也應反躬自問,是否還保持著前人同樣的勇氣?是否還有他們那樣的奉獻精神?
人生或許艱難,但也沒有一定跨不過去的坎兒,怕就怕被自己內心的那座山擋住前行的道路。
我們不必為了跨越什麼而活,但我們要有跨越它的勇氣,等你跨過一座又一座高山,黎明也就不遠了。
熱愛國家、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是影片真正想要表達給我們的,也是我們需要一直傳承下去的東西。
如果你覺得迷茫,撐不下去了,或許可以捫心自問,是不是被心裡的那座山擋住了,是不是到了爬山的時候了。
我們每個人心裡或許都有一座座,難以跨越卻又不能不面對的高山,但縱使有萬千大山,我們也會一一跨過。
因為,我們都是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