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人為峰
記女攝影師戶外攀登者 何靜
何 靜
1988年出生,陝西西安,碩土,工程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陝西省女攝影家協會會員,國家運動健將。
部分攀登記錄
● 2016年10月4日 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 )米
● 2017年9月25日 華人女性首位無氧攀登世界第八高峰瑪納斯魯( 8163 )米
● 2018年5月14日 無氧攀登世界第五高峰瑪卡魯峰( 8463 )米
● 2018年8月14日 烏蒙山330公裡越野跑( 105小時)女子第四名,陝西首位女子完賽
● 2019年4月25日 華人首位無氧攀登世界第十高峰安納普爾納( 8091 )米
……
何靜是個「歪」女子。
她至今已經登上了26座海拔5000米至8000米高山之巔,她也曾經寫了26封「遺書」。
「何靜一點都『靜』不下來。2020年國慶黃金周,何靜借了朋友一輛排氣量1200CC的摩託車,從西安到西藏,川藏進青藏出用時8天,往返騎行5885KM。一個女生『萬裡走單騎』的騎行記錄由此誕生。很了不起啊!」資深戶外裝備玩家蒲桃女士,開門見山地介紹了自己的摯友何靜。
▲2018年4月26日 我的隊友他們吸氧所以適應結束了,我選擇了無氧所以必須繼續適應。我站立在二號營地帳篷外面,看著他們逐漸消失在轉彎的地方,隊友離開後,只有我的嚮導陪我一個人拉練,從二號營地6500米到四號營地7400米進行了八天七夜地獄式的拉練。看著對面的珠峰我知道一切只是剛剛開始。
「何靜每周要負重20公斤爬樓訓練3次,樓高50層。我倆曾經共同爬過一次,一趟耗時30分鐘,爬到頂層時我的心臟都要『跳』出來了,何靜卻平靜如水。」話音未落,蒲濤又補充說到。
用陝西話描述何靜,確實很「歪」!「歪」,本地方言,厲害的意思。
2020年10月30日,西安大唐西市。第五屆絲路影博會在此舉辦。由陝西省女攝影家協會主席山新莉策展的《跑出的影像》與觀眾見面。展位前人人頭攢動,一幅幅作品吸引觀眾目光。可誰又能想到這些作品出自一位「單薄」的女性作者——何靜。
▲走金屬梯。瑪納斯魯5700米一號到二號營地到處有冰裂縫,裂縫大的區域不得不使用金屬梯通過。
正是這位「柔弱」的西安姑娘,她一次又一次用實力和毅力站在雪山之巔,成為無氧攀登海拔8091米世界第十高峰——「安納普爾納」的首位華人女性,讓人由衷讚嘆。
期間,何靜以安靜的姿態神情與觀眾交流,從容地講述著照片背後的故事……
專訪前,從影展策展語上看到此組「硬核」數據:何靜跑步累計15000公裡+,騎行40000公裡+,堅持每周負重20公斤爬樓50層,訓練8趟,累計突破144000臺階……簡直就是一個「女漢子」。
何靜正是以其堅毅、勇敢、執著的堅持與付出,灑下的汗水見證了這一切。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開始用手機相機拍攝戶外極限運動的精彩瞬間,於是有了「跑出來的影像」專題呈現。
▲兒行千裡母擔憂。
2018年5月14日8:50分 成功登頂馬卡魯峰(8463米)。對於家人這些年多少一直有虧欠,站在頂峰那一刻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謝。
何靜何許人也?通過專訪,我面前的主體人物形象輪廓越來越清晰還原。
何靜,一個普普通通的「80」後西安女孩,出生在西安高陵。讀書時代與其他孩子一樣小學、中學、高中,完成了規定的學業。2004年上學期間有緣結識一位特別喜歡戶外運動的遼湘老師,隨著潛移默化,從那時起一顆戶外運動的種子悄悄地埋在心裡。
「我的名字是姨奶奶給起的,作為一個女孩子就是希望我能可以做一個安安靜靜、文文氣氣的人。其實,平時生活中我是一個特別安靜的人。一個人在家看書、刺繡、寫字。然而我有也自己的兩面性,一靜一動反差就比較明顯。戶外極限運動是我正常生活中的一種調劑。」何靜開口說道。
▲從一號營地前往二號營地,必須翻越一段冰壁,追逐夢想的路很艱辛,相信自己不要輕易放棄,付出才有體會。
2016年對何靜而言最有意義的年份。這一年10月4日,她成功登上了人生第一座海拔8201米的雪山,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這座山地處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界。山勢魁偉,巍然屹立在喜馬拉雅山脈,山體常年積雪,四周雪峰林立,層巒疊嶂,十分壯觀。
何靜坦白地說,登上這座8000多米的高峰後何靜很淡定。2017年春季登山季,她的隊友大多數去了珠峰,高昂的費用讓她不得不止步,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次珠峰的攀登花費近50萬,自己數著一個月不到5000元的工資,算著哪一年才能攢夠攀登珠峰的費用。8848至今成了她心裡永遠的夢想,她多麼期望有一天親近珠穆朗瑪……
▲洛子南壁的攀登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目前全球沒有一個人成功,如果成功將被記入攀登史冊上。修好的路又一次被毀壞了,三節金屬梯我們不得不重新再進行加固。底下就是萬丈深淵,冰爪踩在金屬梯隨時都會打滑,一不留神就會掉下去,步步驚心。如果不是這一次嘗試,我還不知道生命裡有多少人曾經默默陪我成長,當雪崩落石從我身邊落下時,那一刻,忍不住說後悔,忽然明白脆弱也是一種力量,很遺憾因為天氣原因止步7800米,也許未來有機會我仍願意嘗試接近他,因為山在那裡。
2017年7月份,十四座俱樂部張偉先生來西安做秋季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推介會,8萬元就可以登一座8000米的雪山,何靜本來平靜的心又蠢蠢欲動起來。
為了節約費用,何靜一個瘋狂的念頭萌生:無氧攀登!
在尼泊爾一瓶氧氣要人民幣4000元左右,她評估了自己去年在卓奧友攀登只用了一瓶氧氣,這次能不能不用氧氣呢?省下的錢正好夠付嚮導的小費。
2017年9月10日,何靜開啟夢想之旅。怕家人擔心她沒有告訴他們自己去了哪裡,怕被其他人笑話自己不自量力,也沒有告訴朋友們自己去了哪裡。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營地經過無氧攀登前的艱苦拉練和適應,9月25日11時,何靜成功無氧登頂瑪納斯魯峰,並創造了華人女性無氧攀登8000米級雪山的空白。站在山巔,何靜說自己既不是山,也不是峰,只不過是通過這麼長時間的努力自己終於做到了。
卓奧友峰、馬納斯魯、馬卡魯……一座又一座雪山之巔成了向後的背影。
▲6500米三號營地前往7200米四號營地,在火熱的太陽下低頭我們像蝸牛一般、流著汗水繼續前進,繼續前進在追夢的道路上。
又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何靜有緣結識了戶外極限運動攝影師龍江。每當看到龍江老師鏡頭裡美好記憶,何靜登山時身上又多了一個裝備——卡片照相機,登山途中她用手機、相機開始拍攝照片和視頻,記錄著一次又一次不凡出行。從此戶外運動與攝影結緣。
「何靜,不能死在這裡,你一定要活著回去!這不是親人對我的叮囑,而是我內心的真誠告誡。」何靜認真地說。
戶外極限運動充滿刺激的同時,也意味著風險同在。何靜說,選擇了戶外攀登自己就應該坦然面對死亡。她回憶2012年第一次攀登海拔5276米的四姑娘二峰起,大大小小每次參加都與戶外機構籤訂生死協議書,包括遺書她自己都記不清楚改了多少次。也是為了給家人留個東西。協議的大致內容是個人自願行為,參與戶外極限運動,如果發生意外與組織機構無任何關聯。
眾所周知,因為無氧攀登比有氧攀登更加耗費體力,更加傷害大腦,嚴重時會危及生命。何靜也很無奈,無錢難倒英雄好漢嘛。
▲安娜普爾納因為我是無氧攀登,修路隊為了讓我適應好,他們將3號營地打通,這一天我們五個人擠在一頂帳篷相互靠著坐著睡了一夜。
2018年5月,何靜在尼泊爾攀登世界第五高峰曾經遭遇了死亡的威脅。訓練時由於天氣原因,沒辦法迅速無氧拉練到7400米的C4營地。原本在山上計劃5天完成適應訓練,結果遇見暴風雪,食物短缺供給受到嚴重考驗,那次她在山上待了8天7夜。何靜也曾悲觀地想到,這次她是不是要永久地留存山上了……
回憶此時,何靜眼淚湧出了眼眶。
「參加戶外極限登山運動,時刻都會有危險伴生,比如雪崩、暴風雪、凍傷和食品缺失等等,有些戶外運動者就永遠地把自己留在了山上。我每一次攀登成功,在大自然面前,更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每次登頂成功我都心存感恩。一路走來,感謝機緣、感謝單位、感謝家人,感謝所有支持幫助過我的親人朋友。」何靜感慨說道。
▲2019年4月23日16:30分 成功登頂安娜普爾納峰(8091米)。欣賞著頂峰風光,平日艱苦卓越的努力灑下的汗水都是值得的。
戶外極限運動有成功,當然也有失敗。
酷愛此項運動的何靜學會堅持,亦懂得了放棄。在結束安娜普爾納峰攀登之後,她獨自一人前往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開始攀登。當朋友聽說她要攀登這座山時,所有人都認為她瘋了。因為全迄今為止,世界還沒有一個人從南壁成功攀登洛子峰。
參加這次活動的原因何靜還是為了省錢。這聽起來似乎很可笑,為了登山竟然不顧性命。這次是攀登的費用由一家公司出資,且由美國國家地理全程進行拍攝,總共有6名隊員組成。作為唯一的一位中國人,她坦言自己特意將國旗繡在衣服上,要向他們展示我們中國的蓬勃發展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決心。
洛子南壁的攀登與之前的攀登方式完全不同。沒有嚮導陪伴,每位攀登者各自照顧自己。在登山途中,有兩次差點將她留在了山上。一天她從C3下降C2營地時,不慎將下降器丟失,傍晚她告訴其他幾位隊友下降器丟了,希望明天有人陪她一起下去。
▲安娜普爾納峰(8091米)。梵語「豐收之神」,世界第十高峰,死亡率為30%,雪崩是安娜普爾納最大的危險。圖中是我的隊友龍江和他的嚮導跨越冰裂縫,早上才發生過小雪崩,隨處可見的都是雪崩之後的小雪球。
第二天凌晨5點,何靜發現被隊友拋棄了。她望著他們下去的背影,這時只有自己拯救自己。她用平時學習的義大利半扣下降,因為是巖石路段,有的陡的地方稍有不慎手一松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她告訴自己「何靜,你不能死在這裡,你一定要活著回去!」
還有一次歷險記,在一次衝頂途中遇到了雪崩,跟一位隊友險些被雪崩擊中,又一次死裡逃生。
跌跌撞撞跋涉了 10 個小時,何靜終於有驚無險返回到營地。
攀登洛子南壁,她總共發起了兩次衝頂,因為極端惡劣的氣候、極高難度的路線,最高只抵達海拔7800米。雖然沒有登頂成功,依然積累了很多高山無氧攀登的技巧和面對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
有人問何靜為什麼喜歡登山?因為在她內心深處一直存在著對山的摯愛,這份感情如同愛情,濃烈純粹,一旦投入就義無反顧。
何靜,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極限攀登,在此也祝願她也早日登上愛情高峰。
衡國良 /文 何靜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