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2020-12-23 電子發燒友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環球創新智慧 發表於 2019-12-12 15:45:45

(文章來源:環球創新智慧)

據美國普渡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工程師將電晶體與鐵電隨機存取存儲器結合成一種新設備,該設備集信息處理與存儲功能於一身。如今,數字計算機,特別是超級計算機,已具備非常強大的計算能力。但是面對某些複雜問題時,傳統計算機還是無法勝任,不能像人腦那樣低能耗、高效率地進行運算並解決問題。

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傳統計算機大多採用了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是由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於1946年提出的。

在馮·諾依曼體系結構中,存儲器存儲程序指令和數據;處理器執行指令與處理相關數據。可是,存儲器與處理器是完全分離的兩個單元,數據需要在處理器與內存之間來回移動。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進步,處理器速度不斷提高,內存容量也不斷擴大,可是內存訪問速度的增長卻緩慢,成為了計算機整體性能的一個重要瓶頸,也就是所謂的「內存牆」問題。因此,無論硬體可以做得多小或者多快,架構中都存在著這樣一個固有的瓶頸。

相比之下,人腦優勢明顯。它不僅可並行處理和存儲大量數據,而且能耗極低。人腦處於全方位的互聯狀態,其中的邏輯(處理信息)和記憶(存儲信息)功能緊密關聯,其密度和多樣性均是現代計算機的數十億倍。因此,科學家們希望從人腦結構中汲取靈感,來解決傳統計算機所固有的問題。他們試圖模仿人腦的神經元與突觸,在同一地點處理和存儲信息。為此,他們努力打造了許多新型器件,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憶阻器、光學類腦計算晶片等。

美國普渡大學工程師們開發的新方案,它旨在將存儲器與處理器結合成為一個設備。這樣一來,晶片上就會騰出更多的空間,從而運轉得更快速、更強大。在這個方案中,過去常常用於處理信息的數百萬個微型開關(電晶體),成為了集存儲與處理功能於一身的設備。

研究人員們在《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詳細描述了這一方案。該方案通過解決另一個問題來實現這個目標,也就是說,將電晶體與所謂的「鐵電隨機存取存儲器(ferroelectric RAM)」結合起來。鐵電隨機存取存儲器比大多數計算機中使用的存儲技術性能更高。

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們一直嘗試將信息處理與存儲功能合二為一,但問題出現在鐵電材料與矽(組成電晶體的材料)之間的界面上。相反,鐵電隨機存儲器作為晶片上的獨立單元來運行,限制了它讓計算變得更高效的潛力。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葉培德(Peide Ye)領導的團隊找到了破解矽與鐵電材料之間死敵關係的方法。

葉教授表示:「我們採用具有鐵電特性的半導體。這樣一來,兩種材料變成一種材料,你不必再擔心界面問題。」結果就製造出了一種所謂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它與目前計算機晶片上所用的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相同。

α-In2Se3 這種材料不僅具有鐵電特性,還可以解決傳統鐵電材料通常用作絕緣體而不是半導體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由於所謂的寬「帶隙」,也就是說,電流無法通過,也沒有進行計算。α-In2Se3 的帶隙要窄得多,在成為半導體的同時又不會喪失鐵電特性。

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司夢偉(Mengwei Si,音譯),構造並測試了這種電晶體,發現其性能堪比現有的鐵電場效應電晶體,並且通過更多的優化可以超越它們。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助理教授 Sumeet Gupta 以及博士研究生 Atanu Saha 提供了建模支持。

司夢偉與葉培德的團隊也與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將 α-In2Se3 構造到晶片上的一片空間中,這片空間也稱為鐵電隧道結。工程師們可用它來提升晶片性能。12月9日,團隊在2019年度國際電子設備會議上展示了這項成果。過去,研究人員們一直都無法構造高性能的鐵電隧道結,因其寬帶隙使材料太厚,以至電流無法流過。然而 α-In2Se3 的帶隙要窄得多,因此材料厚度僅為10納米,可允許更多電流流過。

葉教授表示,較多的電流讓器件面積可縮小至幾納米,使晶片更密集、更節能。較薄的材料,甚至薄至一層原子的厚度,也意味著隧道結兩側的電極可以變小很多,從而有利於構造模仿人腦神經網絡的電路。
        (責任編輯:fq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場效應電晶體的分類方法
    場效應電晶體的分類方法
  • 鎢與電晶體的不解之緣
    研究小組成立後不久,成員便將研究重點由場效應放大器的研製轉向了半導體基礎理論問題——表面態的研究。表面態問題,是推進「場效應放大器」實驗的基礎。經歷了一年多的反覆試驗,1947年9月,研究小組終於確認表面態效應確實存在。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在電極板與矽晶體表面之間注入諸如水之類的含有正負離子的液體,加電壓後會使表面態效應獲得增強或減弱。
  • 我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當前,功能電子器件的小型化已成為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半導體工業的發展,集成電路晶片上電晶體的集成度越來越高,尺寸越來越小,晶片運行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傳統的矽基電晶體的尺寸已達到瓶頸,為進一步減小電晶體尺寸,基於單個有機分子來替代矽作為電晶體材料,成為電子器件微型化潛在技術方案。而目前單分子電晶體的開關比普遍較低,嚴重製約了器件的性能。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鐵電隧道結器件在未來高密度、低功耗、高度集成的邏輯和存儲器件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基於鐵電量子隧穿效應,亦可用於構建新型的紅外熱探測器件以及高靈敏新型光電探測器件。PVDF鐵電隧道結器件除上述潛在應用外,還具有易與矽基電路集成、大面積製備、可捲曲特性等突出優勢,這將有利於其在柔性光/電子器件領域的應用。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新型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ly robust flexibl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per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power consumption
  • 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基礎知識解析
    場效應電晶體(FieldEffectTransistor縮寫(FET))簡稱場效應管。由多數載流子參與導電,也稱為單極型電晶體。它屬於電壓控制型半導體器件。場效應電晶體可分為結場效應電晶體和MOS場效應電晶體,而MOS場效應電晶體又分為N溝耗盡型和增強型;P溝耗盡型和增強型四大類。主要參數IDSS—飽和漏源電流。是指結型或耗盡型絕緣柵場效應管中,柵極電壓UGS=0時的漏源電流。Up—夾斷電壓。
  • 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是什麼_有機場效應電晶體介紹
    目前無機場效應電晶體已經接近小型化的自然極限,而且價格較高,在製備大表面積器件時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人們自然地想到利用有機材料作為FET的活性材料。自1986年報導第一個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以來,OFET研究得到快速發展,並取得重大突破。
  • 場效應管與電晶體的區別
    打開APP 場效應管與電晶體的區別 陳翠 發表於 2019-05-15 16:18:39   場效應管與電晶體的區別   1、場效應管中,導電過程是多數載流子的漂移運動,故稱為單極型電晶體;雙極型電晶體中既有多子的擴散運動又有少子的漂移運動。
  • 英美研發出首個高溫自旋場效應電晶體
    英美研發出首個高溫自旋場效應電晶體新突破將給電子學和信息技術領域帶來新氣象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3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物理學家傑羅
  •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開發出新型鐵電尼龍薄膜
    高度靈敏、可洗滌、自供電的新型電子織物(圖片來源:美國化學學會)因此,組成這些產品的電子材料,例如鐵電材料,應該可以集成到我們的衣服中。尼龍(一系列的合成聚合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被首次提出並應用於女性長筒襪,如今已經成為紡織品中最廣泛應用的合成纖維。
  • 功率MOSFET場效應管的特點
    功率MOS場效應電晶體全稱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Power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簡稱功率
  • 點接觸型電晶體的發展史,利用場效應原理構造放大器,誕生電晶體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點接觸型電晶體的發展史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技術原理是技術構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它比作技術發明的「軟體」。然而,要把這種「軟體」轉變成技術發明的「硬體」,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番精心的設計和構思。
  • 新型吊頂天花板在山東研製成功
    近日,兩種新型吊頂天花板由山東賽特建材公司研製成功,並已通過國家相關部門檢測通過。這兩種產品分別是珍珠巖複合吸聲板(也可以說是車間專用天花板)和輕質防水珍珠巖吸聲板。  據賽特公司賈總介紹,珍珠巖複合吸聲板是賽特公司與高等院校聯合研製的新產品。
  • 新型量子熱電晶體能有效控制熱流
    新型量子熱電晶體能有效控制熱流 可循環利用發電站餘熱 2016-06-02 科技日報 常麗君 目前雖有傳輸和引導餘熱的方法,但無法對熱流進行有效控制,量子熱電晶體做到了這一點。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31日報導,雖然這不是第一個熱電晶體,但是第一個由量子物體製造的熱電晶體,而其他熱電晶體多是用宏觀材料如固體或相變材料製造。這種量子熱電晶體由3個二態系統組成,可以通過自旋運作,有上下兩種狀態,每個自旋系統都能控制熱流向其他兩個流動。
  • 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電晶體問世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電晶體的問世,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微電子革命的先聲。電晶體出現後,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電晶體的發明又為後來集成電路的誕生吹響了號角。20世紀最初的10年,通信系統已開始應用半導體材料。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
  • 電晶體原理
    電晶體原理--簡介  電晶體是一種固體半導體器件,可以用於檢波、整流、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和許多其它功能。電晶體作為一種可變開關,基於輸入的電壓,控制流出的電流,因此電晶體可做為電流的開關,開關速度可以非常之快。嚴格意義上講,電晶體泛指一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一元件,包括各種半導體材料製成的二極體、三極體、場效應管、可控矽等。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然而,利用鈣鈦礦材料製備經典的器件——場效應電晶體(FET)仍然存在很大挑戰。主要原因在於電晶體中載流子在橫向和界面的傳輸特別容易受到鈣鈦礦多晶薄膜晶面狀態和晶粒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的影響。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尺寸或已達摩爾定律極限 2015-07-23 科技日報 陳丹 【字體:大 中 小】 砷化銦電晶體的中心是酞菁染料分子,其周圍環繞著12個帶正電的銦原子。  在一個砷化銦晶體上,12個帶正電的銦原子環繞著一個酞菁染料分子,這就是科學家最新研製的分子大小的電晶體。
  • MOSFET雙峰效應的評估方法簡介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是由一個金氧半(MOS)二機體和兩個與其緊密鄰接的P-n接面(p-n junction)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