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人這樣抱怨:早上六七點出門,明明外頭下著大雨,廣播裡卻說「今天白天晴間多雲」,氣象臺可真敢報!氣象臺的同志說,其實在天氣預報的表述中,白天是指早上8點到晚上8點,氣象臺並沒「瞎報」!
這種現象並非個別。比如某地報雷陣雨,事後有市民到臺裡反映說,「就掉了幾滴雨,你們預報錯了」。然而實際上,出現打雷並伴有陣性降水就是「雷陣雨」,雷陣雨並不一定意味著大雨。
由於公眾對不同預報產品的含義理解有偏差,產生了「預報不準」的誤解。
老百姓理解的準確率,往往同氣象學上的準確率有差別。例如預報西寧有雨,當雨落在北邊,南邊沒有下雨的地方,老百姓就會說不準,這是因為預報在空間上不細;也就是說,老百姓認為的不「準」,其實是指的預報不「細」,這是對目前預報系統的挑戰,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級政府和公眾對天氣預報準確性及精細化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對天氣預報信息的依存度日益加深。
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天氣預報準不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天氣變化受多種因子的影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動態系統,天氣預報有時不準,原因也很複雜,尤其是夏季氣候具有突發性強的特點。由於誤差的存在,天氣預報總在通過不斷地滾動式預報來修訂誤差。然而,氣象臺提供的預報結果一經播報便無法得到及時的更新,而市民一般則認為其就是當天的天氣情況,這就造成了預報不準確的印象。另一方面,大部分公眾對於天氣預報是否準確的判斷,是根據自身體驗做出的。
「這麼熱的天,少說也有30多攝氏度,怎麼氣象臺報最高氣溫才28攝氏度。」炎夏酷暑,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抱怨。其實,天氣預報所說的氣溫是指百葉箱裡的溫度,它是在草坪上,距離地面1.5米,通風而且不受陽光的直射。但是人們的體感溫度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同樣的氣溫,陽光下和樹陰下感覺差別很大,有風和無風差別很大,溼潤和乾燥差別很大,感覺上的差別一般可以達到5攝氏度以上。
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天氣預報要做到百分之百準確是不可能的,而且幾乎永遠是不可能的,無論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事實上,精細化預報不是新名詞,而且不乏成功案例。精細預報在國慶慶典、衛星發射等重要活動中的「出色」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毫無疑問,要使日常預報實現定時、定點、定量的長遠目標,就對預報技術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讓模糊用語越來越少,真正做到從市民生活需求報天氣,這正是未來預報要把握的方向和發展的必然。(黨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