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10 五臺:佛光寺 南禪寺

2021-02-07 藍修行走日記

本文約6000字78圖

文中彩塑圖片來源於圖冊和網絡


行走時間:2020年09月16日


從五臺山臺懷鎮行車約一小時,我們於早上八點半抵達佛光寺。


步入山門,前一晚關於包車的煩惱,煙消雲散。



進入清代所建山門,右手邊的三間小殿,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清康熙年間重修。殿內有十八尊伽藍神泥塑。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伽藍神是保護伽藍的神。


穿過唐乾符四年(877)經幢,我們被後面高臺上的建築吸引。這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中國第一國寶」,我們五臺山之行最為期待的,佛光寺東大殿。


依山而起的高臺,下闢窯洞,上建大殿。大殿居高臨下出簷深遠至極 ,顯示出震撼人心之氣勢。高臺中央闢一拱頂隧道,由此拾級而上,光線逐漸幽暗,使人越發期待,不顧臺階陡峭,三步並兩步上到高臺之巔。只見大殿在兩棵古松之後,殿前空地狹小侷促,立一經幢,殿正中巨大的匾額上書「佛光真容禪寺」,立柱、闌額、門窗全部漆成朱紅色,其餘裸露牆壁為白色,鬥栱呈現原木純色,顯得格外莊嚴古樸。碩大的鬥栱特別引人注意,竟幾乎有柱高一半,承託起巨大的屋簷飛翹的屋角,比起剛才所見明清殿堂僅作裝飾的小鬥栱,足見唐風之氣宇軒昂。


這座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形制等級標準最高保存也最完整唐代木構遺存,使得我們有機會近距離全方位實地觀察了解唐代建築。因此,激動之餘,我們拿出手頭王南老師的《夢回唐朝》和李乾朗老師的《穿牆透壁》,對照學習起來。


大殿建在高臺上的一座長方形低矮臺基上。臺基是所有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基座,通常為夯土外包磚,華麗的還可以包砌石料,甚至用精美石料砌成須彌座,再安上石欄杆和吐水口等。這樣看來,佛光寺大殿臺基青磚鋪面,花崗石包砌四周,極其簡樸。臺基一角有一口明宣德年間的古鐘


大殿面闊七間,中央五間全部設板門,兩端盡間安直欞窗。繞大殿走一圈,可以看到兩側面和背面都是實牆,只有側面最裡一間開直欞窗,方便殿後部採光。王南老師在書裡特別提到,唐宋建築中的細節處理,「生起」和「側腳」。「生起」是說所有柱子不是同高,而是由中央向兩端逐漸加高,角柱最高,和屋簷曲線一樣,各柱間的闌額連起來也是一條向兩端微微上翹的弧線。「側腳」指所有立柱並非直上直下立於臺基上,而是柱腳微微向外傾斜,特別是四根角柱,柱腳沿四十五度方向向外掰出。這樣的處理使立柱和橫梁或闌額不是垂直相交,而是上小下大略呈梯形的結構,有助於木構的穩固,還有矯正透視變形的微妙作用,讓人覺得它特別高大。


唐宋建築的鬥栱,立柱上方的叫「柱頭鋪作」,立柱之間的稱「補間鋪作」,還有四根角柱上的「轉角鋪作」。柱頭鋪作和轉角鋪作起重要的結構作用,補間鋪作主要起裝飾作用,有時也有聯絡兩側柱頭鋪作的少量結構作用。佛光寺東大殿的柱頭鋪作是「七鋪作雙杪雙下昂」。雙杪miǎo,就是由鋪作最下方的櫨鬥向外懸挑出兩重華栱華栱是鬥栱中負責出挑的構件,也是將屋簷重量傳遞給立柱的最重要構件。雙下昂,即華栱上再出挑兩重下昂下昂是古代匠人利用槓桿原理做的長條形杆件,前端下沉,後端上翹,前部承託屋頂出簷的重量,後部承託屋頂位於室內部分的重量,二者以鬥栱中心線位置為支點獲得平衡。佛光寺大殿鬥栱下昂端部被削成尖頭狀,被稱為「批竹昂」。一般而言,鋪作數=出挑數+3,佛光寺大殿的七鋪作,即兩重華栱和兩重下昂,加上櫨鬥耍頭襯方頭三個鋪作。據說八鋪作等級最高,但無遺存實例,所以說佛光寺東大殿是現存等級最高的唐代木構。轉角鋪作可以看作正面和側面「柱頭鋪作」加轉角四十五度方向「柱頭鋪作」的複雜組合,同時承擔正面和側面出簷以及簷角的重量,還要起讓屋角起翹的作用,為使屋角起翹,出三下昂


大殿單簷廡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形成中國古建利於採光的大面寬小進深之典型格局。大殿由簷柱一周和內柱一周共同構成中央大廳、一周迴廊的「回」字形格局。一周迴廊稱外槽,中央大廳稱內槽。有學者推測,元代以前殿門是在內槽,我想那一周迴廊便是《營造法式》所說的「副階周匝」,而後殿門在外,則是《營造法式》所說的「金箱鬥底槽」。外槽正面一側為信眾禮佛之所,其餘三面倚牆設五百羅漢,現存296尊,均塑於明宣德年間。在南盡間窗下還有一尊僧人的等身像,梁思成先生當時認為是唐願誠和尚,實際上是明修大殿塑羅漢的本隨和尚。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是佛殿的核心空間,中央是巨大的佛壇,其上共有彩塑35尊,多為唐塑,主要分作五組。中間三尊主佛為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左右有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供養菩薩,彌勒佛和阿彌陀佛兩側各有四脅侍菩薩、二供養菩薩。外側主像分別為騎獅文殊和乘象普賢,各自有脅侍菩薩、童子、獅奴或象奴在旁。普賢前端坐的韋馱由山門移來,為明塑。最兩端還有護法天王兩尊。這些彩塑多在民國時重妝。


中國主要官式建築大都採用抬梁式木結構,即於立柱、鬥栱之上承託大梁,大梁之上再立小柱,小柱上再立小梁,循環往復,直至達到所要求的屋頂高度。而屋頂呈凹曲面的造型,是通過精心設計小柱和橫梁的高度,以獲得一系列控制點,在控制點上橫放平行於建築正面方向的宋代被稱為「tuán」的大圓木,在大圓木上再鋪垂直於建築正面方向被稱為「chuán」的一系列平行的小圓木或小方木,然後在椽上鋪木望板,上面鋪防水和保溫材料「shān」,最後鋪瓦,最終構成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有的建築室內木構架全部裸露,《營造法式》稱之為「徹上明造」。佛光寺東大殿等大型殿堂更講究一些,用稱作「平闇àn」的天花板吊頂將室內空間一分為二,平闇以下的梁架精心加工,稱「明栿」,上面看不到的部分不加修飾,稱「草架」。佛光寺大殿採用「殿堂造」,內柱和簷柱同高,前後內柱之間,由柱頭鋪作承託起上部的「月梁」,月梁上部由「駝峰」和鬥栱託起平闇。外槽由簷柱和內柱柱頭鋪作的後尾託起被稱為「乳栿」的短月梁,上部承託平闇,高度比內槽平闇略低。昔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蝙蝠盤踞的艱苦環境中,發現了草架上的「叉手」做法,即以三角形結構而不是侏儒柱支撐屋脊,為大殿建於唐代提供了一絲證據。


七七事變前夕,營造學社成員測繪數日後,藉助林徽因的遠視,發現了四椽栿底部「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功德主故右軍中尉王」等題字,再與殿前經幢上「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相印證,明確佛光寺為唐代建築,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打破了日本學者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構建築的論斷。大殿佛壇上持劍天王背後,恭敬盤坐著的女像,據考證即為寧公遇,至遲為金代所(重)塑。而「功德主故右軍中尉王」,梁先生當時推測是王守澄,後學者認為是王元宥。仔細觀察殿內鬥栱間的栱眼壁,可以發現上有精美壁畫,也是唐代原物。


佛光寺最古老的建築,是大殿外的祖師塔。它是等邊六角形磚塔,外觀二層,上下層均單簷。塔下層有六角形心室,面西開一素火焰形券門,餘五面素牆。上層實心,西面砌一假門,門西側兩面各砌假窗,餘三面素牆,六個轉角處都有飾以三朵束蓮的倚柱。塔身上下層簷各用三層磚砌仰蓮疊澀挑出,塔剎為二重仰蓮為座,上承寶瓶,最上為火珠。塔身無紀年銘刻,梁先生根據形式判斷為北魏所建。可以猜測,祖師塔可能是佛光寺初創期的證物,但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佛光寺和五臺山多處寺院一樣遭毀,後於唐大中十一年重建。



















佛光寺東大殿內槽中央佛壇彩塑全景


弟子迦葉


弟子阿難


釋迦牟尼佛前供養菩薩


彌勒佛彩塑群


阿彌陀佛彩塑群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前韋馱(明,由山門移來)


寧公遇等身像(金)


祖師塔(北魏)


大殿內外進進出出,時而低頭對照書本,時而抬頭觀察構件,時而討論,時而沉思,倏忽間,兩小時過去了,居然不感到累。在殿前平臺眺望藍天下的遠山,發現佛光寺位於群山環抱之中,背倚絕壁,北、東、南三面環山,僅西面開敞,所以大殿坐東朝西。別忘了還有坐北朝南的文殊殿沒看。


文殊殿,重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若是放在別處,也定是重要看點,在佛光寺卻被很多人忽視了。文殊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八架椽,單簷懸山頂。梁架採用大跨度八字柁架,這是早期建築遺存中的孤例。殿內立柱較一般構架減少八根,形成巨大的供奉空間,被稱為「減柱造」。殿內佛壇正中塑騎獅文殊,兩側是脅侍菩薩,左右前側分別為善財童子和于闐王,佛壇左右前角文殊聖化老人和佛陀波利相向佇立,是現存最早的「文殊五尊」造像。造像依據最早出自唐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中所講故事:唐儀鳳元年(676),天竺僧人佛陀波利來五臺山禮謁文殊,剛至山腳頂禮拜謁,忽見一老人,對其說,漢地眾生,多造罪孽,唯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在中土譯出,方能滅眾生一切罪業,拔濟幽冥,廣利群生。於是,佛陀波利即返天竺,於唐永淳二年(683)將此經取回,並奏明皇帝,譯出此經,流布中土。


文殊五尊」是在騎獅文殊、善財童子、于闐王構成的「文殊三尊」基礎上,再增添文殊聖化老人和佛陀波利。兩者的區別在於:一是造像依據經典文殊尊格不同。「三尊」主要依據唐菩提流志所譯《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唐不空三藏譯《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等經典,著重講述文殊師利平息甲兵、降敵破陣、鎮國護土之功德。「五尊」則主要依據唐代新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所講述故事,著重強調文殊師利度亡滅罪、拔救幽冥、接引蒼生之功德。二是造像形成的社會環境宗教背景不同。盛唐晚期及中唐,吐蕃對唐王朝的反覆襲擾侵掠等外患,安祿山、史思明等人相繼反叛造成的內亂,成為唐王朝最大的壓力與危機。於是受朝廷推崇重用的不空三藏等密教高僧順應時局,通過較長時期醞釀,在中晚唐創造出了「三尊」之「新樣文殊」,從佛教角度協助唐王朝化解內亂、外患形成的諸種軍事及社會危機。「五尊」的形成,有更複雜的社會和宗派背景。入唐以後,地獄觀念、地藏信仰已在社會上流行,晚唐五代之際,又與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官僚制度、刑法審訊等進一步糅合,使《十王經》及其變文、變相廣泛傳播,深入人心。至宋遼金時期,人死後設齋拔救已深入民間風習,成為朝野民眾廣泛接受的信仰和風俗。於是,具有滅罪度亡、拔救幽冥之功德,又能於「塵沾影覆」中收到簡捷易行「殊勝」果報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幢,便在宋遼金之際愈加流行,並成為密教、天台、法相、淨土、禪宗等多宗共同推崇的儀軌和功德。宋金之際興起的水陸道場,是釋、道、儒及民間信仰融合的產物,「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和儀規等,亦於其中備受推崇。當然,從中唐開始的內亂及外患,五代之際中小王朝的不斷興滅,以及宋遼金元之際少數民族政權相繼入主中原與漢族政權所進行的一系列徵戰所造成的災難、罪業,以及所產生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亦是「文殊五尊」醞釀產生和最終定型的更深刻社會背景因素。三是像設格局不同。作為《華嚴經》造像的一個組成部分,「文殊三尊」和「普賢三尊」,是作為釋迦牟尼佛兩位首席脅侍菩薩對稱出現的。「五尊」中的文殊則從定型開始,就是作為一殿、一壇或一鋪的主尊出現的。







「文殊五尊」彩塑群局部(金)


善財童子(金)


于闐王(金)


文殊聖化老人(金)


佛陀波利(金)



回望大殿,鬥栱碩大,出簷深遠,動人心弦。


可惜不得不離開了,還要去看年代更早的另一處唐構。


又是一個多小時車程,我們來到南禪寺,一座地處偏僻的山野小廟。


南禪寺大殿,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唐建中三年(782),即使按這個時間算,也比佛光寺大殿早了75年。也許是地處偏僻又不見記載,這座小廟逃過了會昌法難及歷代兵災,也沒有被梁、林發現,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被注意,成為目前所知唯一唐武宗滅佛前留存下來的佛寺,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


刷身份證進入,待文管員開啟側門,一座三開間小殿一覽無餘。但它的大屋頂徐徐展開,兩翼微微上翹,極具唐風之氣勢,讓我不知該稱其小殿還是大殿。大殿於1974年修復,木構架部分基本保持原狀,簷椽與屋頂做了考證復原,得以「重現」唐風。這個屋頂據說是全國古建中最平緩的屋頂。單簷歇山頂全由灰瓦覆蓋,除了一對鴟吻外,別無裝飾。


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近正方形,立於高臺之上,前面還設有凸出的月臺。正面明間設雙扇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東、西、北三面砌土坯牆。鬥栱僅有柱頭轉角鋪作,不施補間鋪作,出華栱兩跳,簡潔大氣。


南禪寺大殿的精華,在於其保存良好的唐代木結構。它屬於《營造法式》所說「廳堂造」「四架椽屋通簷用二柱」。明間簷柱從闌額之上放置櫨鬥,再依次疊以鬥栱及四椽栿,最上方以叉手支撐中脊梁,完成屋頂構架。因為體量小巧,柱位與厚牆結合,大殿僅設簷柱一周,共計十二根,殿內完全是無柱空間。立柱原狀為方柱,一些後世重修時新換的柱子為圓柱。使用自然形石柱礎,比佛光寺大殿蓮花柱礎更為樸素。柱子使用微向內傾的「側腳」,角柱微微「生起」,使結構更為穩固。屋簷採用「徹上明造」,殿內無天花板遮擋,屋架木結構一覽無遺,所有木構件清晰可見。南禪寺大殿結構上可以說已達「增一分則贅減一分則少」的境界。


殿內寬敞的無柱空間,留作彩繪的展示平臺。中央設凹字形佛壇一座,原有唐代彩塑17身現存14身。主尊為盤坐的釋迦牟尼佛,騎獅文殊和乘象普賢立於佛之左右,組合成「華嚴三聖」格局。阿難和迦葉兩弟子也隨侍於佛的兩旁,兩側置脅侍菩薩和天王像。佛左右前側蓮座上原有一對供養菩薩。文殊和普賢旁還有童子和象奴,牽獅的于闐王不存。這裡騎獅文殊、善財童子和于闐王組成的「文殊三尊」,是國內現存創造時間最早的新樣文殊」造像。其中,騎獅文殊像外著螺旋紋式胸護和腹護的鎧甲,是國內目前所見最早的護國文殊」造像。


我們參觀時,文管大哥一直坐在殿前,進出寺廟都需要刷身份證。如此嚴格的管理,我想大概與兩次文物被盜有關。1999年冬天某晚,三個盜賊闖入南禪寺,砸開佛壇的鋼網門鎖,佛像被當胸挖開,腹內寶物被偷走。不僅如此,更令人痛心的是,蓮座上兩尊精美的供養菩薩被鋸斷劫走,于闐王也從腳跟處被掰斷盜走。2012年,這裡再次被盜,原藏於大殿內一尊北朝至唐時期的小石塔丟失。可惜兩案至今無一被破,令人感嘆人世間的貪慾和罪惡。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弟子迦葉


弟子阿難


脅侍菩薩


護法天王


乘象普賢


普賢旁善財童子


象奴


騎獅文殊


文殊旁善財童子


此時,我才發現,佛光寺大殿坐東朝西,似乎下午陽光照進大殿時去更好。


山西博物院裡來自佛光寺的造像看過多次,也希望有機會再見「佛光真容」。


彩繪菩薩立像 北齊 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菩薩立像 唐 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白石雕金剛像 唐 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白石彩繪騎獅文殊像 唐 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白石雕釋迦坐像 唐天寶十一年(752) 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白石雕阿難立像 唐天寶十一年(752) 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白石雕迦葉立像 唐天寶十一年(752) 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白石力士像殘軀 唐 佛光寺徵集 山西博物院藏


參考資料

王南《夢回唐朝》 新星出版社2018.09

李乾朗《穿牆透壁 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0

崔元和《五臺山寺院塑像圖匯》 三晉出版社2019.10 

馬賽屏《南禪寺 平常處的大唐匠心》 《中華遺產》2017.08《五臺山》

崔金澤《梁架 理想中的人居圖騰》 《中華遺產》2017.03《木作匠心》

劉暢《千年一寺看佛光》 人文清華講壇2020.07.05



相關閱讀

大同:古城 北嶽 雲岡

朔州:崇福寺 應縣木塔

代縣:邊靖樓 阿育王塔

太原:晉祠

平遙:古城 雙林寺 鎮國寺


相關焦點

  • 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佛光寺,為何錯過更古老南禪寺?與日軍有關
    梁林夫婦憑著法國人伯希和繪製的《敦煌石窟圖錄》,在第61號石窟中唐代畫壁,五臺山圖中繪有「大佛光寺」的線索。梁氏夫婦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佛光寺。在他們的考證下,證實了大佛光寺重建的時間,公元857年。佛光寺當時被梁氏夫婦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築。
  • 山西五臺縣佛光寺
    目前的中國保存的唐代建築還有幾座,公認的木結構建築有三座:第一,五臺南禪寺大佛殿(公元782年)第二,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公元857年)第三,山西廣仁王廟(公元832年)三座唐代建築,只有佛光寺是國家級的殿堂式建築
  • 秦晉高原文化考察: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與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
    幾分鐘就到了佛光寺。斜坡之上,一株高大的油松後面,就是佛光寺山門。門前有一個很大的照壁,上面寫著佛光寺三個大字。門口有一個值班員,登記身份證之後,就可以免費進入。這好像是去年開始的新政策。山西省去年開始,好像所有的景區,門票價格都降低了。而佛光寺和南禪寺,這兩個五臺山地區最重要的寺院,乾脆取消了門票。
  • 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佛光寺,為何錯過更古老南禪寺?與日軍有關
    梁林夫婦憑著法國人伯希和繪製的《敦煌石窟圖錄》,在第61號石窟中唐代畫壁,五臺山圖中繪有「大佛光寺」的線索。梁氏夫婦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佛光寺。在他們的考證下,證實了大佛光寺重建的時間,公元857年。佛光寺當時被梁氏夫婦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被發現的重大意義可想而知,在此之前,考古學家從未有過試圖尋找鑑定明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尋找唐代建築更是痴人說夢。
  • 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
    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北臺靈應寺寺廟創建於隋代,寺內供奉「無垢文殊佛像」。這裡是總覽臺懷腹地風光的最佳位置。北臺頂,亦名「葉鬥峰」,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五臺山周邊景點五臺山周邊景點以南禪寺和佛光寺最為著名,因地處五臺之外相對偏遠的山中,躲過數次浩劫,從而完整地保留了唐代寺院的建築和雕塑,是中國古建築史上的紀念碑,被稱為「五臺山藝術的頂峰」。
  • 忻州五臺山,徐帥故裡,佛光寺和南禪寺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
    該縣文化旅遊招商推介宣傳促銷主題活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按照山西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要求和忻州市委、縣委發展戰略,以服務全縣大局為己任,彰顯出五臺旅遊特色,提升五臺發展水平,促進轉型發展,全力推進全市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將忻州古城打造成進一步展示五臺文化的窗口、對外交流的樞紐、招商引資的平臺。
  • 拆開「中國第一國寶-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
    1937年6月 年輕的建築師梁思成、林徽因 和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前往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如同一個袖珍版古建築博物館 將不同時期的建築囊括其中 ▽佛光寺建築布局圖解|攝影師@楊國軍,標註@張靖/可視化星球 佛光寺東大殿 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體量最大 且未經改動的殿堂式木構建築
  • 山西五臺佛光寺經幢(唐三通·國保)
            山西忻州五臺縣城東北三十公裡豆村鎮佛光新村的佛光寺2014年10月8日上午安東老王拍的圖片:在思索五臺佛光寺東大殿的建築年代過程中,一直負責地面工作的林徽因突然歡快地叫了起來,她說她發現一根大梁上有很淡的毛筆字跡!梁上那行文字是:「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殿是由一位叫寧公遇的女性捐錢建造的。林徽因突然快步奔向大殿外的石經幢。因為她忽然記起, 在佛光寺大殿前的石經幢上似乎也有相同的名字。
  • 秦晉高原文化考察: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與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
    幾分鐘就到了佛光寺。斜坡之上,一株高大的油松後面,就是佛光寺山門。門前有一個很大的照壁,上面寫著佛光寺三個大字。門口有一個值班員,登記身份證之後,就可以免費進入。這好像是去年開始的新政策。山西省去年開始,好像所有的景區,門票價格都降低了。而佛光寺和南禪寺,這兩個五臺山地區最重要的寺院,乾脆取消了門票。
  • 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
    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北臺靈應寺寺廟創建於隋代,寺內供奉「無垢文殊佛像」。這裡是總覽臺懷腹地風光的最佳位置。北臺頂,亦名「葉鬥峰」,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南臺普濟寺寺廟創建於隋代,寺廟全部由石頭搭砌而成,大殿是用巨石圈成的石洞,寺內供著「智慧文殊菩薩」。
  • 忻州五臺山,徐帥故裡,佛光寺和南禪寺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
    該縣文化旅遊招商推介宣傳促銷主題活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按照山西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要求和忻州市委、縣委發展戰略,以服務全縣大局為己任,彰顯出五臺旅遊特色,提升五臺發展水平,促進轉型發展,全力推進全市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將忻州古城打造成進一步展示五臺文化的窗口、對外交流的樞紐、招商引資的平臺。
  • 晉楚燕趙故地自駕十八日(五上)—南禪寺和佛光寺
    10.09石家莊市區工作日外地車限行。在和平智選假日酒店舒適地用完豐盛的早餐後,掐著九點整開車上路。從霍寨收費站上S71西柏坡高速。匯合到G5京昆高速,進入太行山脈。12:06,從五臺南下高速。G337國道一路行駛,重載煤車一輛緊跟著一輛。東坪線交叉口中石油加油站加油時,見到徐向前元帥故居的指導牌。轉殿東線,在山西鄉村、農田中行駛了會,到達李家莊村。
  • 五臺山佛光寺關係文獻目錄
    杜鬥城:《敦煌五臺山文獻校錄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林洙:《叩開魯班的大門——中國營造學社史略》,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年10月。崔正森:《五臺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崔正森等:《東方寺廟明珠:南禪寺·佛光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 3月20日 | 南禪寺,佛光寺.昨日已報滿,晉行記再發一團,名額搶報!
    進入五臺山的懷抱,在山野之間,循著梁思成林徽因當年的路跡,探尋南禪寺佛光寺這千年大唐的榮光!山西四周山河環繞,境內崇山峻岭,地貌千溝萬壑,加之山西承東啟西的地形條件,使其也成為了黃河、海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擁有河流眾多。山西境內濾論河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的支流,也是山西省八大河流之一,該河發源於山西忻州地區繁峙縣,並從「忻定盆地」中央貫穿而過,兩邊形成肥沃的衝積平原,為該流域地帶創造了有利的人居環境。
  • 「亞洲佛光」五臺山佛光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裡。
  • 山西南禪寺,穿越了時空的宏偉,給的不僅是壯闊氣象
    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陽白鄉李家莊,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距東冶鎮有8公裡。從佛光寺趕到南禪寺,已經接近日落時間,冬天的北方白天短。現存的南禪寺比佛光寺建造早了50年,佛光寺東大殿已經讓人大開眼界,南禪寺更是多了一分深刻的體會。
  • 夢回大唐,打卡梁思成夫婦發現的佛光寺,看1200年前的木結構建築
    山西五臺山雖以佛教聞名,建築卻是看點之一。五臺山佛教建築群始建於漢明帝,現存有唐代以來七個朝代的寺廟68座。日本建築史學者曾說過,中國全境內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中國人要想研究唐朝建築,只能到日本來。這一說法,卻在上世紀30年代,因梁思成夫婦發現佛光寺而遭到顛覆。
  • 南禪寺——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築
    二唐寺瑰寶世間無千劫何緣存象法明時自不失玄珠沉晦慶昭蘇…… 這是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書法家趙樸初,於1977年8月偕日本佛教界人士遊覽五臺山時,作的《寄調憶江南》詞《五臺雜詠》四首之一。詞中所說的"二唐寺",正是位於五臺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
  • 山西五臺佛光寺唐塔
    唐塔在山西五臺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裡,共七座,其中四座為唐塔。解脫禪師四年(公元824年)建,手法古老,形制特殊,為唐塔中所罕見。塔為方形,兩層,總高約10米。其座束腰須彌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門,塔內上部為疊澀藻井。
  • 山西五臺佛光寺祖師塔(北魏·國保)
           祖師塔位於位於五臺縣城東北三十公裡豆村鎮佛光新村佛光寺內當然,它在佛光寺的具體方位,親歷才知道:祖師塔坐落在東大殿右側(南)、伽藍殿的左側(東)。  關於佛光寺的開山祖師,我們今天仍查不到任何文字記載,他是何人,來自哪裡,何年何月修行於此圓寂於此?一切都還是個迷。這座古塔,默默聳立。當代修葺過的塔,完整、淨潔,它昭示著佛法的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