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

2021-01-09 豔豔帶你旅遊

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

北臺靈應寺

寺廟創建於隋代,寺內供奉「無垢文殊佛像」。這裡是總覽臺懷腹地風光的最佳位置。北臺頂,亦名「葉鬥峰」,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

南臺普濟寺

寺廟創建於隋代,寺廟全部由石頭搭砌而成,大殿是用巨石圈成的石洞,寺內供著「智慧文殊菩薩」。如今寺廟殘舊,環境簡陋。

東臺望海寺

臺頂建有望海寺和佛塔,寺內供「聰明文殊菩薩」,是五臺山觀日出的最佳點。

中臺演教寺

寺廟原供奉「儒童文殊」,現為氣象站。寺院呈四方形,顯得簡陋樸素。中間的庭院裡有一座十三級舍利鐵塔,鐵塔外又套建石塔。寺廟西南有個說法臺,中有祈光塔,四角各有小石塔。

西臺法雷寺

寺廟創建於隋朝,唐代重建,明法聚和尚重修。寺內供奉獅子文殊像,獅子本為文殊的坐騎,表示威猛剛烈,取獅子說法,聲吼如雷,與法雷寺名呼應。

五臺山周邊景點

五臺山周邊景點以南禪寺和佛光寺最為著名,因地處五臺之外相對偏遠的山中,躲過數次浩劫,從而完整地保留了唐代寺院的建築和雕塑,是中國古建築史上的紀念碑,被稱為「五臺山藝術的頂峰」。

南禪寺

南禪寺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寺廟之一,始建於唐代,確切建築年代已無法考證,根據殿內平梁墨書題記,這處寺廟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南禪寺是南路上五臺經過的第一座寺院,因遠離五臺山的中心廟宇群,而躲過了晚唐武宗「會昌滅佛」(公元845年)的浩劫。

大佛殿

大佛殿即南禪寺的正殿,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全殿沒有天花板和柱子,龐大的屋頂全由12根簷柱支撐,簡練的結構給人以穩健、莊重的感覺。大殿內有一座佛壇,壇上原有唐代彩塑17尊,屬於國寶級雕塑精品,2000年被盜3尊至今下落不明。雙腿盤坐的釋迦牟尼佛像居中,文殊善薩、普賢菩薩分列左右,天王、金剛矯健有力,童子赤足立地,形象都很生動。佛壇四周滿刻精美的花紋、蓮瓣,是唐代磚雕藝術的珍品。

佛光寺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當地有「先有佛光寺,後有五臺山」的說法,足以見得佛光寺在五臺山諸寺中的重要位置提到佛光寺就不能不提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他們曾於20世紀30年代初,數次深入山西各地尋訪唐代木製建築未果,後來在一次敦煌考察時,因在壁畫中看到了佛光寺,按圖索驥尋找後,終於在五臺山發現了這座寺院,填補了我國古代建築史上關於木製建築的空白。

直到唐武宗即位前,佛光寺香火鼎盛,後在「會昌滅佛」運動中被焚毀,僅存六角形祖師塔,為北魏遺物。唐武宗死後,唐宣宗復興佛法,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佛光寺原址重建,並一度香火鼎盛,後因地處偏遠,至清末逐漸荒蕪,卻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歷經艱辛在荒山野嶺中再次發現佛光寺,才使它得以聞名世界。其中,唐代建築、雕塑、壁畫、題記,被稱為佛光寺「四絕」。

閻錫山故居

全部建築分上、下兩院,亦稱南、北兩區。南區為閻氏舊宅,地勢居高。閻錫山做督軍後,又在此興建了都督府、南都督府、上將軍府、得一樓等府。閻錫山故居北區是閻氏故居的主體建築區,由東、西花園組成。東花園為三進大院,為中式建築;西花園為一個大四合院,整體建築奇特,但保存不完整。

崇福寺

崇福寺是分別建於唐、金、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群,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彌陀殿為寺內主殿,也是崇福寺最具遊覽價值的殿堂,建於金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是全國現存最大的遼金三大佛殿之(另外兩座是大同華嚴寺的大雄寶殿和遼寧義縣的奉國寺大殿),集建築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各種精美藝術於一身,是金代寺院的極品文物。殿宇正簷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為我國現存最大的金代牌匾。崇福寺原本的鎮寺之寶為千佛塔,塔身被日寇所盜,歷經磨難,輾轉流落,現存於中國臺北博物館。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位於河曲縣城水西門和內長城之外,黃河東岸之上。這裡就是山西民歌《走西口》中那個充滿離愁別緒的古渡口。出偏關向西走25公裡,便可看到黃河奔騰向南,沒有鄂爾多斯高原的阻擋,水流非常平穩,有七八個曲折蜿蜒的大彎,河曲縣城因此得名。

沿岸巨石壘砌,順河而下百餘米長。河面寬約1.5公裡,對岸右為內蒙古準格爾旗大口渡,左為陝西省府谷縣之大汕渡。西口古渡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河曲人在這裡告別親人、背上行囊、乘上渡船,跨過黃河到對岸的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地謀生,於是便有了民歌《走西口》。其實渡口的自然風光並不悽涼,河岸兩邊植被豐富,黃河河水在這一段既溫柔又清亮。西口古渡中段建有禹王廟(俗稱河神廟」),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為古廟會日,當地人當晚會在水中投放河燈,以求河神保佑。河曲城三面環水,與內蒙古和陝西兩省隔河相望,素以「雞鳴聞三省」而聞名。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位於原代縣古城圓果寺,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相關史料記載,此塔原為木塔,建塔600多年間歷經3次浩劫。元朝改建為磚塔,清朝曾遭地震損害,但至今屹立不倒。

相關焦點

  • 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
    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北臺靈應寺寺廟創建於隋代,寺內供奉「無垢文殊佛像」。這裡是總覽臺懷腹地風光的最佳位置。北臺頂,亦名「葉鬥峰」,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五臺山周邊景點五臺山周邊景點以南禪寺和佛光寺最為著名,因地處五臺之外相對偏遠的山中,躲過數次浩劫,從而完整地保留了唐代寺院的建築和雕塑,是中國古建築史上的紀念碑,被稱為「五臺山藝術的頂峰」。
  • 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
    在1950年代發現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之前,佛光寺東大殿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唐代木構建築。1937年,著名建築史學家、中國古代建築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先生根據敦煌石窟第61窟唐代《五臺山圖》中看到的「大佛光之寺」,與妻子林徽因等人按圖索驥,來到山西探訪。
  • 山西佛光寺,給日本學者「中國沒有唐代建築」畫上句號!
    ——梁思成清末民初,日本學者叫囂在中國已經找不到唐代木構建築,要欣賞唐朝建築之美只能到日本。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不服氣,他們帶著尋找唐代建築的使命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看到了敦煌的唐代五臺山佛寺壁畫裡有「大佛光之寺」的題記,於是來到五臺山找到了佛光寺,並且終於發現了一座體量巨大的唐代建築,那就是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東大殿。他們對這座建築進行了測繪並宣布中國找到了自己的唐代木構建築,從此國人不去日本也能看唐構。
  • 唐代建築的翹楚——五臺山佛光寺(圖)_獨家報導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1937年6月,梁思成夫婦探訪五臺,發現了佛光寺,其名傳揚於天下 。  該唐代遺構建築特色: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並稱「四絕」。正殿塑像、鬥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礎顯示了晚唐時期的特點。東大殿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時的風貌。
  • 山西佛光寺,給日本學者「中國沒有唐代建築」畫上句號!
    ——梁思成清末民初,日本學者叫囂在中國已經找不到唐代木構建築,要欣賞唐朝建築之美只能到日本。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不服氣,他們帶著尋找唐代建築的使命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看到了敦煌的唐代五臺山佛寺壁畫裡有「大佛光之寺」的題記,於是來到五臺山找到了佛光寺,並且終於發現了一座體量巨大的唐代建築,那就是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東大殿。他們對這座建築進行了測繪並宣布中國找到了自己的唐代木構建築,從此國人不去日本也能看唐構。
  • 唐代建築的翹楚——五臺山佛光寺(圖)_獨家報導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1937年6月,梁思成夫婦探訪五臺,發現了佛光寺,其名傳揚於天下 。  該唐代遺構建築特色: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並稱「四絕」。正殿塑像、鬥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礎顯示了晚唐時期的特點。東大殿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時的風貌。
  • 山西五臺縣佛光寺
    目前的中國保存的唐代建築還有幾座,公認的木結構建築有三座:第一,五臺南禪寺大佛殿(公元782年)第二,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公元857年)第三,山西廣仁王廟(公元832年)三座唐代建築,只有佛光寺是國家級的殿堂式建築
  • 中國唐代木構架建築特徵
    ,經過論文的查閱,以佛光寺大殿為例,將唐代木構架建築特徵總結為一下五點拋磚引玉以供大家參考。1、結構類型方面:①、唐代時木構架建築結構已經出現殿堂性構架,如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結構由三個結構層組成,由下至上依次為柱網層、鋪作層、和屋架層,此結構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殿堂」。
  • 看唐代建築只能到日本奈良?山西文物的發現,打破日本學者的狂言
    而今在網絡上總飄蕩著這麼一句傳言:「要看唐代的木構建築,就得去日本奈良。」許多國人甚至對此深信不疑,才有了一批批趕往日本旅遊,只為去一窺中國唐朝風貌的人們。山西佛光寺然而通過建築學家們的細細考究之後,事實卻並不似日本學者所言的那般,二十世紀山西這些唐代地面文物的發現,就打破了日本學者的狂言,也實實在在的證明了日本人乃是別有所圖。
  • 看唐代建築只能到日本奈良?山西文物的發現,打破日本學者的狂言
    而今在網絡上總飄蕩著這麼一句傳言:「要看唐代的木構建築,就得去日本奈良。」許多國人甚至對此深信不疑,才有了一批批趕往日本旅遊,只為去一窺中國唐朝風貌的人們。山西佛光寺然而通過建築學家們的細細考究之後,事實卻並不似日本學者所言的那般,二十世紀山西這些唐代地面文物的發現,
  • 中國唐代木構架建築特徵
    ,經過論文的查閱,以佛光寺大殿為例,將唐代木構架建築特徵總結為一下五點拋磚引玉以供大家參考。1、結構類型方面:①、唐代時木構架建築結構已經出現殿堂性構架,如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結構由三個結構層組成,由下至上依次為柱網層、鋪作層、和屋架層,此結構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殿堂」。
  • 中國僅存的三座唐代建築之一: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
    ,俗稱五龍廟,因保存有我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唐代木結構建築而聞名。扶壁拱拱枋重複式是唐早期建築有過的作法,但是之後在北方建築中消失了,而南方建築中還有保留,代表性的有五代福州華林寺大殿、北宋寧波保國寺大殿等。
  • 五臺山佛光寺:全國最大唐代建築保存千年的秘密
    也是唐代僅存的四座木建築中最完整,最大的一座。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佛光寺被很好地保護了起來,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免於在之後的十年浩劫中被打砸破壞的命運。佛光寺的一些趣事佛光寺在中國的建築史上保持著多項的第一,其中之一就是擁有著中國最古老的木門。
  • 山西 10 五臺:佛光寺 南禪寺
    這座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形制等級標準最高,保存也最完整的唐代木構遺存,使得我們有機會近距離全方位實地觀察了解唐代建築。因此,激動之餘,我們拿出手頭王南老師的《夢回唐朝》和李乾朗老師的《穿牆透壁》,對照學習起來。
  • 全國尚存的四座唐代建築都在咱山西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它的輝煌和高度發達使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代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而我國已發現的唐代建築遺存共有四座,竟全在山西!!!佛光寺坐東朝西,東大殿是其正殿,五殿堂型構架,是中國木構架體系進入成熟期後保留下來的代表作,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在全寺的最後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
  • 五臺山佛光寺:全國最大唐代建築保存千年的秘密
    也是唐代僅存的四座木建築中最完整,最大的一座。其次,唐代時期的五臺地區寺廟雲集,同時作為交通要道來往的人數眾多。但隨著唐朝的滅亡,曾經熱鬧的五臺地區也逐漸荒涼。人們逐漸忘記這座唐代寺廟,並且離開交通要道的佛光寺也避免了因戰火而被毀壞,或是在歷朝歷代中被拆除重建的命運。這也是能保存千年到近代不被破壞的最重要原因。
  • 圖解|唐代傳世建築賞析——佛光寺
    但之後漸頹,滿清愛新覺羅•玄燁統治時期編撰的《清涼山志》將佛光寺與靈境寺、秘密寺、公主寺等列為臺外三十六佛寺之一,對其介紹也只有短短的一兩句話:「佛光寺,臺西南四十裡,魏文帝見佛光之瑞,因名。唐解脫和尚藏修之地。」【圖片翻拍自香港文化博物館敦煌特展】 佛光寺所處地形三面環山,寺院布局依照地勢為坐東朝西。殿內最重要的兩座建築為金代文殊殿和唐代東大殿。
  • 盤點中國現存的唐代木構建築
    上世紀初,中國營造學社開始考察國內古建築時,就期望能發現唐代的木構建築。功夫不負有心人,在 1937 年,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他們終於在五臺山的豆村發現了一座唐代木構,也就是這座佛光寺東大殿。再加上建築做法的印證,這顯然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唐代建築。這個發現讓梁思成他們興奮不已,想看唐代木構建築終於不必非去日本不可了。
  • 《長安十二時辰》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全國僅四座!竟然都在山西!
    像劇中這樣的唐代木結構建築目前 在我國僅存四座據文物專家考證這四座木結構建築全部在山西境內同時期的木結構建築遺存在整個亞洲區域僅日本尚存幾處南禪寺大殿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是我國唐代建築的代表作,被譽為「世間瑰寶」。南禪寺大殿俊美秀麗,平實質樸,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唐武宗滅法之前所建的佛殿。殿內保存有精美的唐代雕塑,同敦煌莫高窟唐塑如出一轍,為唐代藝術的典範。
  • 【短視頻】航拍古建~佛光寺
    很多年前第一次去這裡是帶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去的,關於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發現它的故事;關於它的出資人寧公遇的神秘身份;關於它獨一無二、原汁原味唐代木結構的保留,,,,無一不讓人深深拜倒在它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