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景點: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的佛光寺
北臺靈應寺
寺廟創建於隋代,寺內供奉「無垢文殊佛像」。這裡是總覽臺懷腹地風光的最佳位置。北臺頂,亦名「葉鬥峰」,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
南臺普濟寺
寺廟創建於隋代,寺廟全部由石頭搭砌而成,大殿是用巨石圈成的石洞,寺內供著「智慧文殊菩薩」。如今寺廟殘舊,環境簡陋。
東臺望海寺
臺頂建有望海寺和佛塔,寺內供「聰明文殊菩薩」,是五臺山觀日出的最佳點。
中臺演教寺
寺廟原供奉「儒童文殊」,現為氣象站。寺院呈四方形,顯得簡陋樸素。中間的庭院裡有一座十三級舍利鐵塔,鐵塔外又套建石塔。寺廟西南有個說法臺,中有祈光塔,四角各有小石塔。
西臺法雷寺
寺廟創建於隋朝,唐代重建,明法聚和尚重修。寺內供奉獅子文殊像,獅子本為文殊的坐騎,表示威猛剛烈,取獅子說法,聲吼如雷,與法雷寺名呼應。
五臺山周邊景點
五臺山周邊景點以南禪寺和佛光寺最為著名,因地處五臺之外相對偏遠的山中,躲過數次浩劫,從而完整地保留了唐代寺院的建築和雕塑,是中國古建築史上的紀念碑,被稱為「五臺山藝術的頂峰」。
南禪寺
南禪寺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寺廟之一,始建於唐代,確切建築年代已無法考證,根據殿內平梁墨書題記,這處寺廟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南禪寺是南路上五臺經過的第一座寺院,因遠離五臺山的中心廟宇群,而躲過了晚唐武宗「會昌滅佛」(公元845年)的浩劫。
大佛殿
大佛殿即南禪寺的正殿,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全殿沒有天花板和柱子,龐大的屋頂全由12根簷柱支撐,簡練的結構給人以穩健、莊重的感覺。大殿內有一座佛壇,壇上原有唐代彩塑17尊,屬於國寶級雕塑精品,2000年被盜3尊至今下落不明。雙腿盤坐的釋迦牟尼佛像居中,文殊善薩、普賢菩薩分列左右,天王、金剛矯健有力,童子赤足立地,形象都很生動。佛壇四周滿刻精美的花紋、蓮瓣,是唐代磚雕藝術的珍品。
佛光寺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當地有「先有佛光寺,後有五臺山」的說法,足以見得佛光寺在五臺山諸寺中的重要位置提到佛光寺就不能不提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他們曾於20世紀30年代初,數次深入山西各地尋訪唐代木製建築未果,後來在一次敦煌考察時,因在壁畫中看到了佛光寺,按圖索驥尋找後,終於在五臺山發現了這座寺院,填補了我國古代建築史上關於木製建築的空白。
直到唐武宗即位前,佛光寺香火鼎盛,後在「會昌滅佛」運動中被焚毀,僅存六角形祖師塔,為北魏遺物。唐武宗死後,唐宣宗復興佛法,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佛光寺原址重建,並一度香火鼎盛,後因地處偏遠,至清末逐漸荒蕪,卻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築構架。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歷經艱辛在荒山野嶺中再次發現佛光寺,才使它得以聞名世界。其中,唐代建築、雕塑、壁畫、題記,被稱為佛光寺「四絕」。
閻錫山故居
全部建築分上、下兩院,亦稱南、北兩區。南區為閻氏舊宅,地勢居高。閻錫山做督軍後,又在此興建了都督府、南都督府、上將軍府、得一樓等府。閻錫山故居北區是閻氏故居的主體建築區,由東、西花園組成。東花園為三進大院,為中式建築;西花園為一個大四合院,整體建築奇特,但保存不完整。
崇福寺
崇福寺是分別建於唐、金、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群,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彌陀殿為寺內主殿,也是崇福寺最具遊覽價值的殿堂,建於金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是全國現存最大的遼金三大佛殿之(另外兩座是大同華嚴寺的大雄寶殿和遼寧義縣的奉國寺大殿),集建築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各種精美藝術於一身,是金代寺院的極品文物。殿宇正簷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為我國現存最大的金代牌匾。崇福寺原本的鎮寺之寶為千佛塔,塔身被日寇所盜,歷經磨難,輾轉流落,現存於中國臺北博物館。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位於河曲縣城水西門和內長城之外,黃河東岸之上。這裡就是山西民歌《走西口》中那個充滿離愁別緒的古渡口。出偏關向西走25公裡,便可看到黃河奔騰向南,沒有鄂爾多斯高原的阻擋,水流非常平穩,有七八個曲折蜿蜒的大彎,河曲縣城因此得名。
沿岸巨石壘砌,順河而下百餘米長。河面寬約1.5公裡,對岸右為內蒙古準格爾旗大口渡,左為陝西省府谷縣之大汕渡。西口古渡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河曲人在這裡告別親人、背上行囊、乘上渡船,跨過黃河到對岸的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地謀生,於是便有了民歌《走西口》。其實渡口的自然風光並不悽涼,河岸兩邊植被豐富,黃河河水在這一段既溫柔又清亮。西口古渡中段建有禹王廟(俗稱河神廟」),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為古廟會日,當地人當晚會在水中投放河燈,以求河神保佑。河曲城三面環水,與內蒙古和陝西兩省隔河相望,素以「雞鳴聞三省」而聞名。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位於原代縣古城圓果寺,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相關史料記載,此塔原為木塔,建塔600多年間歷經3次浩劫。元朝改建為磚塔,清朝曾遭地震損害,但至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