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在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寓意。在某些故事中,它們是無盡的黑暗中的希望,在另一些故事中它們可能代表著奉獻或浪漫,總而言之螢火蟲在我們的印象中總是美好的。然而,這些帶給我們美好的小精靈,如今卻面臨著滅絕的威脅。
世界各地的螢火蟲,正受到人類活動不斷擴張的負面影響。為了了解這些昆蟲所受威脅的程度,最近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螢火蟲專家組的領導下,調查了螢火蟲國際網絡的350名成員。該網絡自稱是由螢火蟲科學家和愛好者組成的。
儘管發表在《生物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的作者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應該被謹慎解讀,因為他們「只反映了專家對螢火蟲物種持久性所感知到的威脅的意見」。然而研究發現,螢火蟲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其次是人工光汙染和殺蟲劑的使用。
總的來說,專家們認為,全球2000多種螢火蟲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此外,某些種類螢火蟲的滅絕,可能無法通過引進的努力來補救,種群數量的減少「不太可能通過轉移到新的棲息地來自我拯救」。例如,阿巴拉契亞藍鬼螢火蟲(phausisneticta)是不會飛的,它們很難轉移。
「許多野生動物物種正在減少,因為它們的棲息地正在縮小,」研究作者薩拉·劉易斯(Sara Lewis)在一份聲明中說因此,棲息地的喪失被認為是最大的威脅也就不足為奇了。有些螢火蟲在棲息地消失時,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它們需要特殊的條件來完成它們的生命周期。例如一種馬來西亞螢火蟲,它們必須生存在紅樹林中才能繁殖,當這些紅樹林棲息地遭到破壞時,它們的生命周期就會發生嚴重的混亂。
殺蟲劑的使用仍然是螢火蟲種群的另一個威脅。螢火蟲有獨特的生活史,在地下或水下的幼蟲期長達2年。在此期間,殺蟲劑的噴灑可能會給螢火蟲造成未知的健康後果,並導致螢火蟲的數量的下降。
研究人員指出,光汙染先前已經被證明會破壞螢火蟲交配的規律,並且與某些物種繁殖成功率降低有關,因為螢火蟲依靠生物發光來尋找和吸引配偶。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類數量的不斷增加,人造光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增長,光汙染的威脅愈加嚴重。
從技術上講,螢火蟲是一種節肢動物,分布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從沼澤和紅樹林到草原、農田,甚至城市公園。這種神秘的昆蟲在文化和經濟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幾乎所有種類的螢火蟲都缺乏監測數據。只有少數物種的種群數量下降,包括馬來西亞的紅樹林螢火蟲和英國的夜光蟲。
為了拯救這種神秘的昆蟲,研究人員提出了4個限制外部壓力的措施,包括保護棲息地、控制光汙染、減少殺蟲劑的使用,以及在生態旅遊流量大的地區制定可持續的旅遊指南。研究人員指出,在研究中存在顯著的差距,需要進一步的長期數據監測趨勢來了解螢火蟲如何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