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國最早胡僧的佛經翻譯

2021-01-20 歷史國學教堂

從東晉到南北朝,雖然南北割據,但由於南北方都敬奉佛法,所以僧侶在南北之間的往來並沒有太大障礙。

從印度來的僧侶,可以由北方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北方或南方,然後穿行於南北,選擇合適的落腳之地,使南北兩路相互貫通成一個大圓圈。

這就如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自西域流沙而至宋都建業,到元嘉九年,又隨西域賈人自南海乘船返國。沙門耆域也從天竺來,卻是經扶南、交廣,經海路到了中國後,再到了襄陽、洛陽,最後又渡流沙西歸。

所以,中國的法顯自西域到天竺,再從南海乘船歸來,並不是一個孤例。交通路線貫通,使外來的沙門越來越多。這一時期,外來僧尼到過長江流域的很多,選擇留在長江流域地區生活及進行經典翻譯的也不少。

作為南方政權的首都,建康成為了外來僧侶的話動中心和譯佛經的基地,並且與天然、斯裡蘭卡和扶南等國的佛教界建立了聯繫。

宋時師子國(斯裡蘭卡)曾兩次派尼眾到建康。也是因為外來僧眾太多,梁代來自優禪尼國的王子月婆首那被任命京都「總知外國使命」。

這一時期在南方翻譯佛經的胡僧,比較重要的有佛馱跋陀羅、帛尸梨蜜多羅、僧伽提婆等人。其中佛馱跋陀羅(漢譯覺賢)和僧伽提婆都與慧遠有關。

佛馱跋陀羅(覺賢)經交趾海路至青州,再至長安鳩摩羅什處,但後來卻因學派衝突被趕出。慧遠聽說,請他在廬山譯經。佛馱跋陀羅在廬山住了一年多,翻譯了修行方便禪經。

後來,他又到了建康道場寺,和沙門法業、慧義、慧嚴等百餘人於道場寺譯出華嚴經的前部分,「華嚴大本肇現,則始於賢(覺賢)」。「華嚴宗風之闡播,實造端於是」。他還幫助沙門法顯翻譯了他在西域所得的僧袛律梵本。他當時在翻譯界的身價可以與鳩摩羅什相比。

僧伽提婆(眾天),闋賓人,前秦建元中到長安,後來又到洛陽。又是慧遠將他請至廬山,翻譯出阿毘曇心、三法度等經。至公元397年,他也到了建康,與賓沙門僧伽羅叉合作翻譯了中阿含經等經。

帛尸梨蜜多羅(吉友)本是龜茲王子,將王位讓給弟弟,自己出了家。屍梨蜜多羅是他的名字,姓帛是以國為姓,是龜茲國的簡稱。晉永嘉年間他始到中國,正值中原戰亂,他就渡江到了建康的建初寺,受到丞相王導等東晉名士的敬重。

此時江南還沒有佛教中的密教咒術流傳,帛尸梨蜜多羅在建初寺翻譯了大灌頂神咒經十二卷、大孔雀王神咒經一卷、孔雀王雜神咒經一卷等,成為密教經典在中國傳譯之始。他又傳授給門人梵唄音樂,據說可以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改。

除了上面這幾位胡僧翻譯家,在國內進行翻譯工作的胡僧還有很多。如印度人維祗難,公元24年與同伴竺律炎(印度人)來至武昌,翻譯了曇缽經,也就是法句經。支道根(一作林),月氏人,公元335年在建康翻譯了方等法華經。此外還有竺曇無蘭迦留陀伽、康道和、祗多密,竺難提等人,都曾在建康譯經。

相關焦點

  • 此人是佛教在中國以釋為姓的開創者,在翻譯佛經的領域亦首屈一指
    他是佛教在中國以釋為姓的開創者,在翻譯佛經的領域亦首屈一指,他出生在西晉末年。西晉是由司馬懿家族通過「禪讓」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之一。但僅僅維持了50餘年就宣告滅亡,國家隨即分裂。此時的中國又陷入了各國互相混戰,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因為早期佛教不受重視而且政權也不允許漢地百姓私自出家為僧,所以佛法的傳播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展,只有少數的本地和西域及天竺的僧人傳播佛法和翻譯佛經,但收效甚微,從佛經翻譯的質量和數量上也不盡如人意。因為十六國的建立,佛教的傳播出現了轉機。十六國別稱五胡亂華!
  • 佛教:安世高的禪數之學
    佛教的弘傳,需要佛經的翻譯、經義的講解。早期南方民間佛教造像系統和早期佛教上層社會的信仰者,都體現出對佛教的認識還局限於神仙方術,把佛陀和東王公西王母之類民間神衹同等看待,把佛教和黃老信仰同等看待。這都是佛陀已被中國人當作一個神接受,但佛教教義卻尚未得到弘傳的表現。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第二次翻譯浪潮始於明末,當時來自西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天主教。第三次翻譯活動始於《南京條約》的籤訂,以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作品為主。第四次翻譯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在70年代末恢復了勢頭。雖然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中國在11世紀的翻譯活動十分零星。
  • 國史十六講:佛經的翻譯與佛教宗派的繁榮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外來宗教中,沒有一個像佛教那樣為民眾所廣泛接受,無論是高層的統治者還是下層的窮苦百姓都虔誠地皈依佛門;並且能夠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在政治、文化、思想、社會各個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關鍵在於,佛教傳入中國後,徹底地中國化了。佛教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的是佛教的一個部派,即大乘佛教。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是北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二十九歲時出家修行,三十五歲時成佛。
  • 漢未、三國佛教經典翻譯概況
    中國文化的鼎盛發展離不開佛教,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壯大和發展,又離不開佛經的翻譯。佛經翻譯運動大體上經歷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自西漢哀帝年間(公元前2年)至東晉後秦的大約四百年,這一階段的佛經翻譯,主要是由外來的佛僧擔任主綱。
  •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對漢語、漢字的影響。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經的翻譯,而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高度重視。 據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所載,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730),凡664年,所譯各類佛教典籍總計2278部、7046卷。
  • 旅順出土「世界最早的漢文佛經」(圖)
    佛教在線旅順訊 一部已失蹤近一個世紀的漢文佛經實物殘片在旅順被發現,中日兩國文博專家認為,這件被發現的實物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漢文佛經。9月中旬,旅順博物館首次向媒體公開了這一階段性研究成果。 漢文佛經所屬年代為西晉 。據旅順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一成果得益於旅順博物館與日本龍谷大學的一項合作。
  • 為了請他到中國翻譯佛經,皇帝派出二十萬大軍,消滅了兩個國家
    在中國歷史上,翻譯佛經很有名的一位外國和尚,就是鳩摩羅什法師。在南北朝時代,秦王苻堅為了請鳩摩羅什到中國來,派出了二十萬大兵,消滅了兩個國家。在世界人類文化史上,只有中國才會有這種事,為了請一位學者,一位出家法師,居然派出二十萬大軍去接護,中國文化就有如此氣派。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到達印度遊歷以及返回大唐後翻譯佛經,他遇到過語言障礙嗎?如果沒有,那麼唐僧的「外語」是如何自學成才的?二: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在討論玄奘的外語水平之前,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如今的主流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 中國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個?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一直到現在,我們建立了很多的寺院,那最早的一座寺院是哪個呢?那就是著名的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之東十二公裡處,素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得遇攝摩騰、竺法蘭二位高僧,在取得佛經後,又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二位高僧欣然應允,於是,便與蔡音、秦景等人,用白馬馱運佛經、佛像,穿山越嶺,走過沙漠。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達國都洛陽。漢明帝非常開心,對二位高僧極為敬重,親自前往接待,並將他們安排在鴻臚寺暫時安住。
  • "世界上最早的漢文佛經"現身遼寧旅順
    新華網遼寧頻道訊:據華商晨報報導,一部已失蹤近一個世紀的漢文佛經實物殘片在旅順被發現,中日兩國文博專家認為,這件被發現的實物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漢文佛經。      昨日,旅順博物館首次向媒體公開了這一階段性研究成果。
  • 西安草堂寺:三論宗祖庭 第一座國立佛經譯場佛教中國化的起點
    中國的佛教有八大宗,而其中六大祖庭就在西安,可以一見當年西安周邊也是佛教盛行之地,位於西安市鄠邑區東南20公裡的圭峰山北麓,有一座寺院——草堂寺,它就是佛教三論宗的祖庭,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立的佛經譯場 ,還是佛教三大譯場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譯場 ,可以說這裡就是佛教中國化的起點。
  • 建康道場寺:東晉時期的佛經翻譯中心
    歷史地位和現實影響東晉時期的佛經翻譯,作出了許多超越前人的業績。當時中外高僧、佛教學者、佛經翻譯家佛馱跋陀羅、法顯、慧觀、慧嚴、法業、寶雲、慧義等都聚集在道場寺,相與問題,從事佛經傳譯、禪觀修習。前承吳魏,後啟宋齊梁陳,乃至遠及隋唐。時人稱道場寺為」禪師窟「。略見影響之大。
  • 隋唐時期,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佛教梵文經典進行了漢文翻譯
    自漢魏以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從西域帶來的梵文經典進行漢文翻譯。南北朝時佛經翻譯已在展開,但是那時候主要是由梵僧承擔翻譯工作。由於梵僧對漢文語言的隔閡,以及對中土文化生活習俗不甚理解會通,因此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出現了生硬的直譯,往往使人們在對文義的理解上扦格不入,而且那時候翻譯出來的佛經數量也不多,這也多少限制了佛教經義在社會上的傳播。但是到了隋唐時期,情況就與以前大不相同了。
  • 佛學:佛經有哪些?佛經如何分類?
    點擊藍字「佛元」→主頁右上角→設為星標🌟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狹義的佛經專指經藏。  佛教最早的經典是《阿含經》,但根據天台宗的說法為《華嚴經》,所謂「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最早傳到中國的佛經是《四十二章經》,這是一部平易簡明的佛教入門書。  佛教中最長的經典是《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內容是闡述「空」的道理;所有經典中最短的經是《般若心經》,只有兩百六十二個字,卻是《大般若經》的心要。
  • 【佛教聖跡】佛經記錄成文——貝葉經的形成地----斯裡蘭卡
    傳說早在瑪亨德(阿育王的兒子(Mahinda)瑪新德)來島布教時,曾有一位法師來這裡唱誦佛經註疏,於時,帝釋天神降臨該地,大放靈光。於是在此造靈光寺,也即阿盧寺。天愛帝須王在這座寺中栽培一株菩提樹,阿盧寺便成為瑪杜勒一帶的佛教中心,到公元前1世紀在這裡舉行結集時,阿盧寺已是一座遠近聞名的古剎。
  • 佛教:法顯,翻譯多部大乘典籍,創作著名的《佛國記》,影響深遠
    他在建康的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雲等人共同翻譯了經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字。在此之中,包括摩訶僧祗律四十卷,僧祗比丘戒本一卷,僧祗比丘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卷等。這些經典中的摩訶僧祇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戒律提供了重要文本。
  • 佛教常識:什麼是佛經,佛經大集結有幾次,什麼是《大藏經》
    1、什麼是佛經?在釋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學說只是口頭傳承,並未書於文字,佛陀圓寂後其弟子為了繼承其傳教事業,開始以集體憶誦和討論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論(即結集),經過四次結集,形成了佛經。佛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
  • 解密五臺山,中國第一本佛經是何時出現的?
    二僧說:"嘗見佛經上說,貴國東北方有清涼山,出於佛陀金口,乃七佛師文殊大士化現之區,常有天龍八部,鬼神眾生受其攝護,只不過一般俗人沒有定力,很難見到罷了。"明帝聽了,呻吟良久,便有了在文殊化現之區建寺布道的想法。他吩咐二僧除儘快譯經外,特許他們出入宮廷,為皇家貴族子弟講授佛法。
  • 【輪迴轉世】東晉書法家之子,竟是胡僧轉生來的
    人和人的緣分是非常奇妙的,東晉時發生了一件胡僧因仰慕文人王珉的風採而轉生為其子的奇事。 王珉是東晉著名宰相王導的兒子,字季琰,小字僧彌,與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獻之同出於名門琅琊大族王氏,王獻之是他的堂兄,兄長叫王珣。從小他就顯露出聰慧的一面,而且喜歡學習佛法。當時有位胡僧,為王珣、王珉講解佛經《毗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