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形」的隋唐大運河,為何到後來被「拉直」成京杭大運河

2020-12-12 騰訊網

唐朝詩人皮日休留有「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的詩句,詩中的「此河」指的就是大運河。人們通常認為隋煬帝楊廣修建了現在依然發揮作用的大運河。

其實大運河分為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前者南北走向,兼顧東西,是「人字形」的,後者縱穿南北,橫臥東南,呈「一字形」,到底是什麼原因拉直了大運河呢?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隋煬帝組織上百萬民夫,開挖連通黃河和淮河的永濟渠,拉開了修建隋唐大運河的序幕。整條運河全長2700公裡,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抵餘杭(今浙江杭州),地跨京、津、冀、魯、豫、皖、蘇、浙等8個省市,綴連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5大水系,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隋唐大運河縱貫華北平原、淮河平原、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是隋、唐、宋時期的重要經濟命脈,它以漕運為主兼及其它商品運輸,不僅節省了巨大的物流成本,還帶動了運河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的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對隋唐大運河實行局部修鑿,京杭大運河由此登上歷史舞臺。儘管起止點相同,但它全長1797公裡,途經京、津、冀、魯、皖、蘇等6個省市,主要水源由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組成的「南四湖」補充。與隋唐大運河相比,京杭大運河縮短了903公裡。至今,它仍然是重要的航運水道,與長城、坎兒井並稱「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上圖_ 隋唐大運河

政治重心偏移,隋唐大運河命運堪憂

隋唐大運河惠及隋、唐、宋三朝,輻射長安、洛陽、開封、杭州、揚州等世界級大城市,奠定了唐朝的開元盛世和宋朝的經濟繁榮。可以說,在隋唐大運河的滋養下,奠定了唐宋數百年的長治久安、豐衣足食。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後,隋唐大運河愈發顯得不合時宜。當時的政治中心在大都,並非唐宋時期的中原腹地。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迫切需要江南輸送的錢糧物資。受到隋唐大運河走向的限制,物資經過多次水陸轉載才能到達目的地,運輸效率低下,增加物流成本。而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總量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隋唐大運河難以適應社會經濟交流的要求,必須進行升級改造,截彎取直。

上圖_ 隋朝大運河(左)、元朝大運河(右)

上圖_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

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因「習水利,巧思絕人」,引起了忽必烈的重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成為當時興修水利的骨幹成員。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郭守敬受命考察河北、山東山川地形。經過考察,他提出了拉直隋唐大運河的初步方案,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上報朝廷。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身為都水監的郭守敬開始主持運河改道工程。在十年間,工程以江蘇清江為基點,在其南北兩南岸分別施工。清江北岸開挖「洛州河」和「會通河」,沿河的天然湖泊補充了巨額水量,船隻可直航天津,同時,開鑿大運河最北端的「通惠河」,運河從通州至大都積水潭,清江南岸鑿通邗溝和江南運河,抵達終點杭州。如此一來,京杭大運河初具雛形。清朝中期名臣朱軾稱讚郭守敬「所陳水利,言未盡從,然功烈赫赫」。

上圖_ 元朝大運河與漕運

黃河水患頻發,隋唐大運河陣痛不止

從走勢來看,隋唐大運河分為「一撇一捺」兩部分。一撇是運河的下半部,自揚州始,運河向西北延伸,斜穿安徽,進入淮河流域,再經河南,接通黃河,到達洛陽。一捺是運河的上半部,運河從黃河轉向東北,流經河北,穿越海河,終至涿郡。

上圖_ 隋唐大運河,與黃河交匯

由於與黃河連接,給隋唐大運河帶來了不穩定因素。黃河中遊穿行於黃土高原之間,河水中夾雜著大量泥沙,有「鬥水七沙」之稱。據統計,黃河年輸沙量最多時達39.1億噸,年均輸沙量為16億噸。最高含沙量為920千克/m³,年均含沙量達37.8公斤/m³,因此,黃河是世界是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黃河裹脅大量泥沙,導致河道變窄、河床抬高、水利設施淤塞,形成地上河奇觀。出現洪水時,在巨大水量和泥沙的衝擊下,黃河下遊堤壩極易發生潰堤,嚴重威脅兩岸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黃河在2540年中,有543年發生決溢事件,總共決溢達1590次。隋唐大運河受到黃河水患的影響,下半部絕大部分故道已經埋入地下,唯有考古發掘才能證明它的存在。

上圖_ 黃河流域地圖

地緣政治變化,隋唐大運河難挽狂瀾

隋文帝楊堅實現了南北統一後,在江南地區推行諸多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造成當地門閥士族和關隴貴族之間的矛盾。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十一月,江南地區降而復叛,暴露出隋朝內部的裂痕和不穩定。

事實上,江南地區經濟發達,「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關中地區作為首都,是全國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隋煬帝通過隋唐大運河溝通南北,調動東南地區的錢糧,供養西北地區軍需消耗,雙方各取所需,達成戰略平衡,實現南北和諧共處。

上圖_ 淮河流域圖

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產生了新的地緣政治。南宋詩人辛棄疾曾坦言:「夫守江而喪淮,吳、陳、南唐之事可見也。」足見淮河流域對江南的重要性。明朝地理學家顧祖禹強調:「南直以江淮為險,而守江者莫如守淮」也就是說軍事上守江不如守淮。他還提出:「淮甸者國之唇,江南者國之齒。」由此確立了淮河和江南唇齒相依的戰略關係。

故此,將東西走向的隋唐大運河改建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無疑是一筆性價比極高的投資,不但可以利用高效的航運,進行戰略機動、兵員調配、物資供給等軍事行動,還能為南方提供軍事戰略屏障,使北方政治軍事重鎮和南方經濟重心有機結合,形成統一的整體。

上圖_ 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

不論隋唐大運河還是京杭大運河,是封建王朝保持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動脈,產生了特有而豐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資源。隋唐大運河被拉直,順應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對時代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說隋唐大運河是弓臂,那麼京杭大運河就是弓弦,兩者合力,射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繁榮之箭。

文:計白當黑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過長江、黃河的?
    這是古人對京杭大運河的讚嘆。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流,為南北走向的水上交通要道。這條千年古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眾多的省份,全長約1794公裡。
  • 認識誤區:大運河從南向北流,京杭大運河是隋朝建設的
    四個節點: 天津、東平湖、長江、丹陽 五種流向: 北京到天津,這一段運河由通惠河,北運河組成,向南流; 從天津到山東泰安東平縣的東平湖,這一段運河由南運河、魯北運河組成,向北流; 從東平湖到長江
  • 盤點京杭大運河經濟帶的8座城市
    對於江蘇來說影響這個全國最發達省份的恐怕不僅僅是橫貫江蘇的長江,更是縱貫江蘇的大運河!大運河以京杭大運河聞名於世!但大運河既不是起源於京也並非起源於杭而是起源於江蘇,大運河不僅扛起了江蘇的燦爛文化和厚重的歷史,也扛起了江蘇作為全國最發達省份的城市經濟。京杭大運河在江蘇一共流經八個城市,從五省通衢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徐州,徐州是全國漕運南四大糧倉之一,再到中國酒都宿遷,乾隆六下江南的時候五次到宿遷,讚嘆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再到有運河之都的淮安。
  • 大運河-什剎海(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什剎海(京杭大運河)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北部與東城區接界,什剎海元代稱積水潭或海子,它的發展和興衰記錄了北京城建設和發展的歷史印跡,對古都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至深,是元大都城規劃、營建的依託和標尺,元朝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主持將通惠河與大運河相接,漕船經由通惠河而順利駛入元大都城內的積水潭,積水潭成為京杭大運河漕運的北終點碼頭,明代以後稱什剎海,周邊寺觀樓臺、府署別業等依湖而建
  • 我在京杭大運河南端等你
    隋人因修大運河而苦,但是運河卻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給民族的生存和繁榮帶來意想不到的盛觀。 千百年來,無數貨物由京杭大運河走向四方。這條黃金水道全長約1794公裡,哺育出沿線20多個風姿綽約的繁華城鎮、富庶商埠,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 博物館好奇之旅,揭秘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在美麗的杭州,京杭大運河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今天我們就去往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迎面一艘帆船在緩緩駛來,兩側是古老的橋墩模型,天花板設計成燦爛星空,置身其中,如泛舟河上。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 京杭大運河「流入」歐洲
    京杭大運河「流入」歐洲「2015美麗中國—京杭大運河」歐洲旅遊宣傳推廣活動即將啟程    2014年,京杭大運河成功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長城一樣,京杭大運河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歷史與智慧的人工工程。
  • 京杭啟動大運河文化帶對話
    12月7日至8日,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浙江杭州舉行。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合作機制框架協議在活動中簽署,今後北京和杭州將輪流主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每年一屆。  京杭對話合作機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共同籤署。
  •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
    原標題:運河文化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的運河,被世界公認為與萬裡長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雅大佛塔齊名的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也是其中目前惟一還在利用的工程。資料圖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京杭大運河始建於1289年,工程歷時36年,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四省二市,溝通五大水系,全長1789公裡
  • 中國大運河的始末:元世祖修京杭大運河,政治中心遷到北京
    元朝開鑿的運河稱之為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叫隋代大運河大幅度中移,縮短近900公裡,只有1794公裡。即便如此,也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巴拿馬運河長20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以及政治中心的北移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隋代大運河的通濟渠,永濟渠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官府對兩段運河的管理幾乎放棄,河道淤塞消失也就成為必然。
  • 京杭大運河的水是從哪兒來的,人工河與天然河道有什麼區別?
    京杭大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如果問其水來自於那幾條河,只能說來自於這五條河流,但如果按這五條河流的徑流量和豐水期,排列順序應是長江、錢塘江、淮河、黃河、海河。京杭大運河中的水流,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共同構成的:1.來自於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引流。這部分佔比最大!
  • 騎在京杭大運河起點
    騎在運河起點,50、3、1794…… 騎行20多千米差不多3個小時後,來到全長1794千米的京杭大運河起點。騎在運河起點,難免追古溯今。積極的意義,歷史課本上寫得很清楚;但生活在隋煬帝那個時代的百姓,恐怕沒有享受到什麼運河帶來的好處吧。騎在運河起點,行於河堤兩岸,時光仿佛一下回到了那個暴君的時代。他坐在華麗無比的龍舟之上,享受著一個帝王所能享受的一切。烈日下,運河兩岸,是無數喘著粗氣的縴夫,背著一股股縴繩,艱難前行。對於這樣的一個隋煬帝,該愛?該恨?
  • 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哪一條,隋唐大運河全長2700公裡,你知道嗎
    京杭大運河很多人都知道,相信它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其實只是第二, 隋唐大運河全長2700公裡,比京杭大運河長得多。一、最長運河為隋唐大運河2700公裡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哪條?那是我國隋唐大運河,有很多人相信會困惑的,而京杭大運河當然不是,京杭大運河全長只有1797公裡,隋唐大運河達2700公裡,已成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從春秋戰國開始開鑿,到隋唐時代各大運河相連,運河的裡程增加,到最後達到了2700公裡。
  • 世界上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揚州著名的景點有很多,著名的就有京杭大運河等。它是世界上長度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跟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為什麼說京杭大運河特別偉大呢?它貫通南北,從杭州一直連接到北京。
  • 京杭大運河詩詞頌 第三期
    楊勝龍京杭大運河雲淡風輕舒北國,鴨鵝戲水蕩清波。繁榮似錦萬般秀,千載功德大運河。尤守華大運河三首一漫步橋頭好倚欄,碧波千頃湧胸前。 劉 武京杭大運河對聯自古而今,數千年偉業,敢與長城媲美。連南貫北,上萬裡通途,堪同大禹爭功。
  • 京杭大運河,仿佛從隋朝一直流淌到你我面前
    第一次知道京杭大運河,是在歷史課本上。那時候習慣把歷朝歷代的皇帝簡單做一個好壞之分,隋煬帝肯定是在壞皇帝之列,他荒淫無度、好大喜功, 帶給百姓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終引發了暴亂。當時的歷史課本上,用很大的章節細數了隋煬帝為修建京杭大運河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而他修建大運河是為了方便自己遊玩,也方便把江南的美女送到自己身邊。
  • 玩轉京杭大運河
    +江墅鐵路公園+傘博物館+刀劍剪博物館+工藝美術博物館+扇博物館+手工藝活態展示館(通義公紗廠舊址)第一站: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就在拱墅區政府對面,杭州市為京杭大運河申請非遺所興建。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誌——拱宸橋。博物館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運河畔的城市」、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等。
  • 北京到杭州 我伴運河遊 一一《京杭大運河掠影》
    與飄流瓶一拍即合,來一次說走就走的京杭大運河主題遊隋唐大運河兩千七百餘公裡,遷都北京,京杭大運河縮至一千七百餘公裡。大運河過四省兩直轄市,穿五大水系,連眾多湖泊,必有好風景、好故事吳橋雜技經過大運河的千年衝洗,終成世界獨有的文化瑰寶
  •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漕運起源很早,到秦朝統一天下後,修建了靈渠,聯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這兩大水系的打通,是一個偉大的傑作,北方的軍隊可以從長江,走內河,直達嶺南地區。加大嶺南地區融入到中原王朝中來。一:漕運興旺與京杭大運河開闢內河的發達,造就我國漕運的興旺。南來北往的商船,帶動南北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 江蘇參加京杭大運河百年水文聯盟活動
    揚子晚報網12月6日訊(通訊員 程瀛 記者 薄雲峰)日前在杭州舉行的「京杭大運河百年水文聯盟」成立活動的啟動儀式上,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6省市的14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水文站共結聯盟,其中來自江蘇的 蘇州水文站、揚州水文站、高郵水文站、寶應水文站、泗陽閘水文站、瑤灣水文站、灘上集水文站等7個站點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