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小島消失?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還會帶來什麼?

2020-12-11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位於北海道北部的Esanbe鼻北小島,去年被當地居民上報稱小島消失。近日,日本確認北海道小島消失,目前只剩下淺灘。許多人推測,小島消失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有關。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還會帶來什麼危害?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平演講實錄:

研究氣候是做天氣預報嗎

地球氣候起源其實是研究地球生物起源和地球文明起源的重要部分,地球氣候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

我是研究氣候的,經常有人問我,研究氣候就是做天氣預報嗎?我們先來看兩張最近的氣溫和降水的天氣預報圖。

天氣預報圖

從圖中你會發現,過去幾天,中國北方的氣溫明顯比南方的氣溫高,這顯然不符合我們對6月氣候的一般性認識。所以,氣候學家研究的不是最近一兩天的天氣,而是更長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化。

氣候種類

網上有一個關於氣候的定義: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中學時我們就知道,氣候被劃分成幾個部分,比如熱帶氣候、溫帶氣候、高原高山氣候等。

其實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了,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風「調」雨「順」的平均氣候狀態並不易得。據統計,漢代以來,我國不到兩年就有一次旱災,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澇災。但古人對氣候的理解非常薄弱,只能通過各種形式祈求風調雨順,比如到天壇祈天,觀看星象等。

現在我們知道,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氣、陸地和海洋所包含的各種信號,特別是海洋。海水的熱容量很高,變化比較慢,所以海洋存儲的地球氣候信息能夠長時間地影響大氣。

如果你穿越回去跟古人說,地球另一邊某個海洋的異常會影響我們這邊的旱澇情況,古人可能覺得你是鬼怪派來影響他們祈天的。

二戰之後世界整體相對穩定,這也讓科研人員有機會積累長時間穩定可靠的資料,從大的時間尺度去觀察到底氣候是如何變化的。

同時,隨著計算機和數理方程數值解法的發展,氣候學這一原本無法通過實驗來開展的學科,逐漸變成了一個可以用數值實驗工具來研究的學科。

海上觀測、衛星觀測和超級計算機觀測

1977年和1978年發生了非常強的厄爾尼諾事件,1982年和1983年再次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這幾次事件對全球氣候造成了重要的影響。這之後,全球氣候學研究迎來了爆發式的發展,人們展開了大量的海上觀測、衛星觀測和超級計算機的模擬。

觀測好像聽上去挺簡單,就是觀察,但所有的觀測設備都非常貴,動輒就是上百億元,所以只有人類文明和工業化能力達到某種程度以後,我們才有能力通過更先進的設備去了解地球,去研究地球。

以前的人們只能用非常簡單的數值模式來預測厄爾尼諾,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各國的大型數值模式對厄爾尼諾進行提前1年的預測,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也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

全球溫度持續升高

隨著觀測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發現,氣候除了年與年之間會振蕩,最近幾十年,還有一個很明顯的持續升溫的趨勢。這種增溫趨勢在很多自然現象裡也有反應。

北極海冰範圍明顯萎縮

大家看這張圖,圖中淺藍色顯示的是2018年北極海冰的大致範圍,黃線圈起來的部分是1981年北極海冰的範圍,兩者相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北極海冰的範圍在過去30年裡發生了明顯的萎縮。

天山冰川面積明顯萎縮

大家看這張圖,2018年天山冰川面積和2008年、2001年相比,都有了很明顯的萎縮。這些都是全球逐漸暖化的表現。

過去30年,氣候變暖現象受到人們很大的關注,科學家們分析了所有可能會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的因子後發現:現在的氣候變化速度非常快,而其他一些如太陽、地球自轉軸等影響地球活動變化的因素都沒有在短時間內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

因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3年的評估報告中得出了一個明確且謹慎的結論:目前發生的氣候變暖現象極有有可能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對能源的利用主要依賴於化石燃料的燃燒,而化石燃料的燃燒必然會往空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起來看看這張圖的相關數據,過去80萬年以來,二氧化碳的水平一直在100ppm~200ppm之間,但工業革命以來短短的兩三百年,二氧化碳的值就達到了另一個高峰,增加了40%。

溫室氣體對地球的影響

為什麼二氧化碳會對氣候造成重要影響呢?太陽會對地球產生輻射,但太陽的溫度非常高,它的輻射波長短,溫室氣體是沒法吸收的。

而地球溫度比較低,地球發射的輻射波長較長,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可以吸收。據測算,目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提供了大概33攝氏度的保溫效果。

全球人口分布

或許有朋友會說,對於北方而言,溫度升高一點有什麼影響呢?沒準農作物會長得更好呢。事實果真如此嗎?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目前全球有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沿海60千米以內的範圍,人口如此分布主要是由現代工業文明的整體發展狀況決定的。

由於沿海居民的密度是內地居民密度的十倍,可以想像,當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之後,陸地冰川將會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隨之而來的風暴潮、颱風等就會嚴重影響沿海居民的生活。

除了全球氣候,人們還很關心自己所處的區域氣候變化情況。比如對於西北太平洋和亞洲沿岸來講,氣溫升高帶來的直接災害影響就是颱風。

海水溫度會影響颱風強度

未來颱風會變得更強還是變得更弱呢?其實,區域氣候變化問題也是過去20年來,氣候學研究過程中非常熱門的一個課題。

北半球檯風的結構

人們對颱風的研究好像已經很多了,比如談到颱風的結構,科學家們會講得頭頭是道,但面對「全球溫度升高,颱風強度會變得更強嗎」這一看似簡單而具體的問題,科學家們卻手忙腳亂。他們或許可以寫出很複雜的颱風預測公式,但卻無法準確回答這樣的問題。

颱風其實是一個熱機的過程,是下層的溫暖的水汽帶著很強的潛熱輸送到大氣上層,然後潛熱釋放,轉換為動能的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看似非常簡單,好像是全球變暖了,海洋溫度升高了,水汽更多了,所以颱風強度會變得更強。

但真的這麼簡單嗎?如果真的這麼簡單,為什麼直到2005年美國科學家才在《Nature》上發表相關文章,證明颱風的強弱變化的趨勢和海水溫度的升降有關呢?

當年為了找到比較確切的證據,科學家們從觀測、理論和數值模擬上做了大量工作,最後才得出颱風的變化趨勢和海溫確實有著非常明顯的直接的關係。那就是:全球變暖後,海溫會升高,颱風強度會變強。

這種理論在2005年發表後,目前已被引用了3400多次,可以說,這一理論在全球變暖研究方面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為什麼這些看似簡單的結論卻需要氣候學家們費這麼大的功夫去研究呢?最主要是因為,我們之前所看到的僅僅是現象,是一些定性的東西,而定量的證據,定量的結論我們是很欠缺的。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一個會議,會上聽一位老師提到了一個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現象:颱風的風力非常強,它會把海洋下層的冷水給捲起來。

颱風自帶「剎車」

大家知道,海洋上層因為直接受到太陽的輻射,所以水溫較熱,而下層水溫較冷。如果颱風將海洋下層較冷的海水捲起來,那是不是意味著會抑制颱風強度的進一步增加呢?就好像颱風自帶「剎車」一樣。

不過,這個剎車的作用有強有弱。當上層溫暖海水比較薄的時候,颱風捲起來的冷水比較冷,剎車作用就比較強;當上層溫暖海水比較厚的時候,颱風捲起來的冷水沒那麼冷,剎車作用就比較弱。

這個過程依賴很多因素,缺乏定量數據,到底多厚的海水能對颱風強度帶來影響呢?

2010年,有科學計劃進行了海陸空聯合觀測。大家知道,颱風在海上移動,它的核心區是天氣極其惡劣的狀態,飛機、輪船要追著颱風進行觀測,是很難的。

為了這項研究,科學家投入了很多資源,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在西北太平洋,颱風確實能夠捲起海洋下層的冷水,能捲起的最大厚度為80~100米。其對颱風的影響大約等同於上層80~100米海水混合後的平均溫度。

所以,如果人們在預測颱風強度的時候,能考慮80~100米的海水溫度,就比只考慮海洋表面的溫度要更合理和準確。

2013年我正在做關於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但當年我在聽那位老師做報告的時候,並沒有聽到他講到的上述問題和全球變暖有什麼關係。

全球變暖觀測與預估結果

我馬上就想到,在二氧化碳增加所引起的輻射中,海水錶層的溫度增加得比較快,下層增加得比較慢。大家看,這兩張圖分別是歷史觀測的結果和模式預估的結果。

因此我想我們不能僅僅以海水錶層的溫度去估計它對颱風強度的作用,要對一些研究進行修正,否則就會高估海洋增溫對颱風的促進作用。

這個物理過程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痛苦才剛剛開始。從2015年開始,我們經歷了兩年的時間,不斷利用更新的觀測資料,不斷修正理論模型,不斷改進模式框架,和審稿團隊反覆辯論、質疑、爭論,最終估算出了一個現在看起來還算是比較合理的結果。

後來,所有做數值模式預測未來颱風變化的機構和人員,都開始考慮我們提出的機制,把颱風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看成是預測颱風發展趨勢必不可少的因素。

很多人都以為做全球變暖的研究就是拿一個數值模式甚至自己造一個數值模式去算,出來的結果五花八門,什麼說法都有,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真正做氣候變化的研究,特別是區域氣候變化的研究,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不僅僅是利用數值模式進行簡單的模擬。

原來的觀測、理論、模擬可能可以用來做一些天氣預報,比如颱風路徑的預報,但都缺乏對全球變暖這個變量的考慮。當把這個變量加進去之後,全球氣候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反應,我們其實並不清楚,我們的認識還是缺失的。

所以我們是把全球變暖這一因素加到全球氣候的理論框架當中,儘可能去考慮全球變暖到底會對哪些方面產生影響,從而構建更充分的理論基礎。

經常有人問我,你說得頭頭是道,好像很有道理,但你能驗證你的說法嗎?非常遺憾,氣候研究是特別長時間尺度的趨勢研究,很難像天氣預報那樣,一兩天就可以給你看驗證結果。

最簡單的氣候預測也最少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去驗證。比如厄爾尼諾現象,預測結果半年到1年就能驗證,但是從研究建模再到預測再到驗證,最終這一切研究得到大家認可,經過了約10年的時間,而現代氣候變暖的研究不過剛剛發展了30年。很慶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逐漸有了一些可以驗證的預測。

全球變暖預測對比

大家看這張圖,上面是1989年美國科學家在《Nature》上發表的文章中的一幅圖,當時他們預測全球變暖之後,地球上有的地方增溫會很高,有的地方沒有那麼高的分布情況。

圖中可以看到,他們利用的數值模式粗糙到連大陸輪廓都看不清。但是30年後我們根據過去50年分析得到的全球增溫高低分布的情況。所以,或許我們已經在全球變暖的區域氣候變化上取得了很多潛在的研究成就,只是暫時沒有辦法驗證而已。

在我們做氣候變化研究的這麼多年裡,始終有各種質疑伴隨著我們,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們的研究。這也正常。其實,科學家每天都在經歷各種質疑,科學的質疑與辯論是科學家與生俱來的特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全球變暖的質疑也是對大家進行現代科學研究範式的一種普及。

在未知的邊緣試探

大家都是在利用自己的能力極限,在整個人類知識的邊界,在好奇心的驅動之下,做一系列瘋狂地試探而已。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是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日本確認北海道小島消失,網友:海平面上漲,真的沒啥可喜的
    導語: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結果在日本這個北海道小島消失上最早體現出來了,隨著氣溫升高,冰川將逐步消失,有科學家計算海平面將升高十到二十幾米,隨之而來的是全球許多沿海城市消失,人類在本世紀末控制氣溫升高1.5度的目標很難達到,因為有科學家計算,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減排量至少是原來確定減排量的三倍
  • 北海道一小島沉沒,日本政府「心疼壞了」,領海線因此後退了500米
    據日本《朝日新聞》近日報導,日本北海道東北部一座小島"神秘失蹤"。在日本北海道東北部猿払村外約500米的海面上,曾有一座小島,被當地漁民稱之為鼻北小島,該島一直是當地漁民出海指路的"航標",去年10月份,當地漁民突然發現,這座小島"神秘失蹤"了,並將這一消息上報日本政府,經過4個多月的搜尋,9月24日,日本政府宣布,鼻北小島消失了!
  • 尋找4月未果 日本北海道一小島被證實「消失」 官方:領海能維持現狀
    最近,日本尋找了四個多月、一直被傳消失的北海道「Esanbe鼻北小島」終於有了下落。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24日發布消息稱,「Esanbe鼻北小島」已經消失,確認到了淺灘。不過,24日日本海上保安廳表示,即使鼻北小島消失,日本領海也能基本維持現狀。 鼻北小島原位置「鼻北小島消失」的消息最早於去年10月底傳出。據日媒消息,鼻北小島地處北海道東北部猿払村外海約500米。
  • 北海市資訊|北海道小島消失,急得我抓緊去北海道旅遊,真怕連北海道...
    北海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北海道小島消失,急得我抓緊去北海道旅遊,真怕連北海道都沉沒了去年位於北海道北部的Esanbe鼻北小島的居民,就曾對外聲稱小島正在消失近日,日本海上保安廳經過實地調查,發布消息確認Esanbe鼻北小島消失。對於日本這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北海道每年都吸引大量的遊客,如果真的因為海平面上升,而最後消失了,那趁著現在十一假期就去北海道旅遊,不然就真的沒機會啦!眾所周知,日本的行政區域劃分是以道和府為主,而北海道是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唯一的道。
  • 全球海平面上升,除了日本最危險,中國也有2個地方在消失
    2020年,全球各地都被熱浪席捲,多地氣溫創下新紀錄,美國加州出現了54.4℃的極端高溫天氣,日本一周內有25人死於高溫、1.28萬人住院。極端氣候導致山火頻發、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數據顯示,202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明顯加快,而平均氣溫每增加2℃,海平面就會上升0.6米,屆時全球沿海平原地區都將被淹沒。
  • 如果全球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70米,全世界哪些國家會消失?
    不過這些沿海國家可能在以後會消失,因為現在地球因為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地球的生態發生變化進入全球變暖時期。隨著全球氣溫的變暖,地球上的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如果全球冰川溶解,海平面將會上升70米,到時候很多沿海國家就會被海水淹沒。那麼到底有哪些國家會因此消失呢?
  • 海平面上升66米,中國會消失哪些一線城市?
    海平面上升66米是什麼概念?你能想像南極的冰全部融化嗎?這基本上就是海平面上升66米的概念,南極的冰川有2160萬立方公裡,佔全球冰川的90%以上,科學家估計南極所有的冰融化了全球的海平面將上升70米。
  • 海平面上升66米後,中國哪些省會城市會消失?未來人類何去何從?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事實,相信大家在這一年能感受到氣溫的升高,伴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一直持續升高,根據去年科學家研究地球的總體數據來看,中國沿海地區的海平面上升波動一直持續上升階段,這能夠說明氣溫升高,不僅僅影響的是人類,同時引發了海平面上升,不過海平面上升的空間並不大,所以很多人並沒有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
  • 海平面上升這麼快,科學給出結果日本沉沒時間
    全球冰川的融化變成了世界性的問題了,不少的國家都擔心自己被淹沒,包括日本在內,日本是個四面都是水的國家。可以說海平面上升對他們的威脅十分的大,所以現在日本都在建立人工島嶼這些,防止悲劇的發生。根據世界科學專家分析,如果就單看北極的冰川的話,全部融化,整個海平面上升大概是6-8米左右,而相對南極而言,冰川更加的多,如果融化的話幾十米的海平面上升不在話下,安全全球的氣溫情況來看,全球氣溫的變化十分的快,現在溫度沒有一個下降的趨勢,全是上升。以這樣的速度來看300年以內就會融化完,日本的領域基本上只剩下巴掌大的山頂了。
  • 全球海平面上升,中國這個島嶼將消失,背後真兇竟還有當地人
    隨著全球的氣候變暖,很多個島國國家對於自己國土都非常的擔憂。在專家的預測下,未來的四五十年間,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國吐瓦魯或許將會被不斷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沒。現在這個國家正處於要將國土上的全部國民都搬走的困境之下,而除此以外,不要以為很多國家擁有廣大的領土,就不用擔心這件事了,很多臨海的國家,因為臨海的地區海拔比較低,不斷被上升的海平面所侵蝕,仍然面臨著國土被侵蝕的困境。歐洲因為領土平坦,很多臨海的小國家都只能通過填海造陸來讓自己的國土變得更大一些。
  • 海平面上升或是滑入馬裡亞納海溝,日本列島沉沒還要多久
    總結起來無非就兩種情況,一種是日本島國,四周都是大海,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就被淹沒了;另一種是日本處在亞洲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旁邊就馬裡亞納海溝(你說是就是吧),因此日本多地震,還是大地震,一地震日本列島就往海溝裡面滑,滑著滑著就沉下去了。那麼究竟日本列島會沉沒麼,還需要多久呢,兩種情況分別說一下。氣後變暖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日本麼?
  •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 氣候變暖或是罪魁禍首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 氣候變暖或是罪魁禍首時間:2019-12-17 12: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海帶面臨消失 氣候變暖或是罪魁禍首 海帶在日本被稱為昆布,是關東煮、各種涮鍋等日式料理裡面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
  • 氣候變暖可能海平面上升 新加坡機場要墊高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新加坡在規劃樟宜機場的擴建項目時,已經考慮了未來海平面可能因氣候變暖而上升的因素。報導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韓國訪問時闡述新加坡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策略。他說,根據預測,未來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0.46米,樟宜機場的擴建項目地面相應墊高,足以適應這一變化。他說,新加坡填海工程標準已進行了調整,要求填海所得陸地高度至少比最高潮位紀錄時的海平面高出2.25米,而以前的標準是至少高出1.25米。李顯龍說,極地冰蓋融化可能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一些瀕海地區可能會被海水淹沒,這對東南亞國家構成切實挑戰。
  • 日本人慌了!又一小島「憑空消失」,專家感嘆:該來的還是來了
    日本是一個被海水包圍的島國,國土由北海道、九州、本州、四國這四個大島和很多小島組成,雖然相比中國來說,日本的領土不大,但是,日本在全世界領海國家面積中排名第六。在日本,因為四面臨海,所以捕魚業很發達,日本人經常吃的食物就是各種魚肉,可以說日本很注重自己的海洋資源。
  • 隨著氣候變暖加劇,日本海帶面臨消失?
    原標題:繼海苔荒之後海帶將消失?氣候變化將日本推向糧食危機在日本鍋物料理和關東煮中,「昆布」是必不可少的食材之一。昆布其實就是一種原產日本的厚葉海帶。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近年來日本海帶大幅減產,北海道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隨著氣候變暖加劇,海水溫度不斷上升,本世紀末海帶可能從日本海域完全消失。
  • 全球變暖敲響警鐘:又一片島嶼淹沒在水下,海平面上升已勢不可擋
    當今地球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莫過於全球變暖,這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它不僅改變了地球的氣候,還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當中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是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是一個不太容易被察覺卻又如同溫水煮青蛙的危機,它的危機源於過高的氣溫使得陸地上過多的冰雪融化成水並進入海洋當中。
  • 全球變暖致海平面上升 馬爾地夫面臨「消失」
    然而,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個天堂島國面臨「消失」的危險。  為應對危機,馬爾地夫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準備購買新「家園」,這意味著30多萬馬爾地夫人可能會定居別處。然而,基於資金緊張、民眾傳統觀念難變以及目標國選擇等問題,這項計劃能否實施仍是未知數。
  • 南北極消失會怎樣?海平面上升是其次,更可怕的東西還在後面!
    在如今的社會的發展中,帶來的環境變化和影響,也在一點點改變著南極和北極這兩個地區。如果未來南北極消失,地球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南北極消失,很多人會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海平面上升。的確,南北極擁有數量龐大的冰川和凍土,尤其是北極,完全是由冰川組成的大陸。一旦完全消融,現存的陸地很多都會被海水覆蓋。
  • 全球變暖哪些國家或消失?吉里巴斯 吐瓦魯 不丹
    全球變暖哪些國家或消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要求科學家就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將各國進行排名,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地球科學信息網絡中心的研究人員,則從另一個角度——各國對氣候變化所作的準備程度——也對這些國家進行了排名。後一排名考慮了各國就地理因素而言,暴露出的氣候變暖的程度以及他們應對這種暴露威脅的能力(如較長的海岸線就使得這個國家更容易受到海平面上漲的威脅)。
  • 海平面上升66米,中國有哪些一線城市會消失?專家:遠不止這些
    ,也就是說拉尼娜事件所帶來的低溫,並不能完全抵消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我國今年冬季到底是冷冬還是暖冬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我們都知道,全球氣候變暖會帶來一系列複雜而深刻的影響,其中有一條就是如果地球兩極冰川一旦全部融化且不可逆的話,海平面將會上升66米,一些沿海城市或內陸低海拔地區將會被淹沒。這也難怪聯合國曾多次發出警告表示:不去應對氣候變化,地球或變「無法居住的地獄」。